资料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体会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一、成功之处1.从一堂传统的简单说教课到一堂现代媒体多方参与下的大空间跨度的观察课,是一次大胆的目标定位尝试。二幅图、三段简单的文字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花不了15分钟时间就能上完本课,但总显苍白无力、无处是从。从大单元的结构体系来重新定位本课的目标:大空间跨度的观察课(观察时差现象、同一时刻世界上同不地区昼夜现象的存在),是对本单元以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探究提供的最有力的科学证据。2.借用现代媒体进行大空间跨度的观察是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的最有力举措。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对时差存在现象的观察体验,大空间跨度的观察在我们已有的条件下没法直接进行观察,如何寻找有效途径让学生得以直观感受体验成为教学难点突破的重点。现有的现代信息网络媒体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感受现场直播、利用网络摄像头进行实时间接观察体验是效为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度过整节课,科学学习气氛十分浓厚。3.学习生活中的科学,科学为生活服务,借用综合性的生活问题为科学课堂教学添彩。设计去英国旅游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感悟到时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对本课内容进一步的巩固、运用和延伸,是对生活科学理念的充分体现。4.在学生已有科学前概念基础上建立相对正确的科学概念,是学生科学成长的一个必然经历。不以简单的说教为目的,也不受世界时区图所拖累,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感受时差、时区、北京时间等科学概念,让学生自己在感悟中建立自己的、相对正确的科学概念。二、不足之处1.直观观察还显不够到位。感受现场直播、利用网络摄像头进行实时间接观察体验总还是单方面的,如果能从师生中寻找到远洋的亲戚资源,利用QQ进行实时网上视频、语音聊天,教师辅助多媒体及时进行现场切换,模拟现场直播,让学生自己和远在地球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实时交流、观察,学生的直观体验会进一步加剧,效果会更为理想。2.教师提供的直观的录像资源略显不科学性。教师提供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0点仪式中世界华人向祖国人民拜年的直播录像片断,从科学的、严格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同一时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不同情境。为此,教者曾电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部进行了咨询。经证实,由于当时技术原因,这些片断有的存在2——,3小时的时间误差。教者也曾想把这些并不十分科学的资源删除,但从试教来看这些资源是教师在现有条件下搜寻到的学生最为喜爱的资源,对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一面。对于听课老师来说,教者只想给一线的教师提供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手段,相信大家能找到更好的资源。3.对世界时区图教学指导不力。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时区图的教学在华师大版初一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课中教学。许多初一学生都学不好,算不清。这些内容在小学课堂上如何把握,教者自己感到力不从心,说也不是,不说也不行,学生更是无从下手。说多了,偏离了教材,对学生要求过高;不说吧,对下面学习内容有影响,让学生会数着格子进行简单地算就行。以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好尺度,说不明白、说不简练。教师提供的世界时区图虽说教者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链接,但还显不够简单、有效。4.教师自身对世界时区有关知识的积累不够。如美国的时区划分,在严格意义上没有“纽约时间”这一概念,一般划分为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地时间、太平洋时间四个时区。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教师在试教后在学生的启发下才通过各种资料补充的知识。5.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无从着手培养。从《地球的运动》来看这课时的内容时,除了要通过直观观察让学生体验时差现象的存在外,笔者还让认为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个大球体这一概念,时差现象的存在是建立在地球是个大球体的基础上产生的,从而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内容作好铺垫。但教者的这一想法总感觉无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颇感遗憾。三、由衷的感触1.课在于磨,敢于磨。作为一名基层科学骨干教师要敢于上一般教师不敢上的课,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大量兼职科学教师提供研究的范例、借鉴的范本。这一课,许多教师都不敢上,当笔者选择这一课时也下了很大的决心。全新的目标定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吗?课堂上的这些录像素材资料是通过无数个日夜网上下载了近十五年的春晚录像、近百段的世界重大新闻现场直播中海选出来,并剪取的结果,这样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例吗?值得吗?但是当我一想到我的思想可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一线基层的教师能拿到我共享的素材资料,轻松地上好这堂课时,我想我的一切付出都将得到最有价值的回报,那怕是一次失败也为大家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2.教教材,用教材,从每课内容入手进行深入探究、尝试,是对科学课程全面实施的有力补充。教好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用教材教,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的突破,这是一种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有风险,但也有可能是一次飞跃,自身思想理念的全新飞跃。3.集合团体优势,体现合作教学研讨氛围。本课的许多教学思想也并非是笔者一人的想法,是在全市、区许多教研员、科学骨干教师的通力合作下研讨、尝试的产物。以点带面,推动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氛围,将促使科学教学健康发展。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