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党 费语文内容索引预习梳理与积累研习讨论与鉴赏练习思考与运用预习梳理与积累预习助读【认识作者】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等;1974年与他人合作编写了剧本《闪闪的红星》。【了解背景】1954年,王愿坚依托一个听来的故事,加上自己在战争时期的感受,创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党费》。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坚定、崇高的共产党员形象,使小说获得了成功。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1)连锅端:比喻全部除掉或移走。(2)惬意:满意,称心,舒服。(3)锣鼓喧天:敲锣打鼓的声音响彻天空。形容激烈搏斗或热烈喜庆的景象。(4)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5)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6)熨帖:(用字、用词)贴切,妥帖;心里平静。(7)七零八落:形容零散、不整齐的样子。(8)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1)眉开眼笑眉飞色舞辨析:两个词语都是形容人高兴的样子;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偏重于满脸堆笑十分高兴的神态,而没有得意的意思。“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偏重于兴奋得意的神色。例句:刚才还愁云满脸,见到妈妈后,她眉开眼笑了。母女俩兴奋地谈着,说到高兴处,她又眉飞色舞起来。(2)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辨析:两个词语意思相近,很多情况下可以换用,只是“拐弯抹角”使用范围比“旁敲侧击”广。“拐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路弯弯曲曲;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直截了当。“旁敲侧击”,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从侧面曲折表达。例句:党员之间开展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不必拐弯抹角,遮遮掩掩,当面说出即可;写这篇文章旁敲侧击,不利于同志之间的团结。研习讨论与鉴赏问题研讨【任务一】理清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1.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展开的?参考答案:在1934年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时期,部分红军转移长征后,敌人包围了根据地,剩余的革命力量被迫上山,山下的群众生活十分艰难,老百姓连盐都吃不上,敌人又开始“围剿”。小说讲述了黄新为了解决山上的红军游击队的困难,同几个党员腌制咸菜缴党费的故事。2.小说着重讲述了“我”与黄新同志的两次会面,第一次会面时,写到了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这个细节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个细节是有关盐的问题。“我”进屋,黄新把几个人打发走,说“盐,等以后搞到了再分!”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黄新在破坛子里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第三次是“我”出门时,黄新掏出两块银洋缴党费,但想到咸菜的实用,想到游击队缺盐。这几个细节暗示了主题,又为下次会面埋下了伏笔。3.小说写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这一动作有怎样的含义?参考答案:这一动作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依赖、热爱等心理活动。4.小说中的主人公黄新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①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农村妇女,在“扩红”的时候,把自己的丈夫送去参加红军。②她是个年青慈祥的母亲,带着几岁的小妞儿,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过着艰苦的生活。③她是个忠实可靠的共产党员,在敌人实行“移民并村”以后,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革命工作,把困难的任务都包下来。④她更是个刚强、果断、勇敢、机智、对党赤胆忠心的战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组织党员腌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当敌人到她家搜查的时候,为了保存刚刚建立起来的地下党组织,也为了保护同志的生命,她沉着镇定地对付敌人,并机智地引开敌人,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任务二】体会小说的意蕴与价值1.小说在构思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小说艺术构思新颖独特。小说没有描写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不去交代人物性格的来龙去脉,只是抓住人物性格闪光的一刹那,以“党费”为线索,集中描写了“我”和黄新同志两次见面的情况,细腻地刻画了黄新同志的性格。2.小说以“党费”为题,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参考答案:小说选取了一筐咸菜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塑造了黄新同志的伟大形象。“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是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负责任。党费是一份诚心,是一份奉献,是一份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忠诚。3.《党费》这篇小说在今天具有怎样的意义?参考答案:《党费》这篇小说具有重温历史、励志教育的作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具有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是今天乃至以后的中国共产党员必须挖掘的,其鼓舞人心的普世价值对当下人们的精神具有促进作用。学习忠诚担当的革命精神是每一位共产党人永远的必修课。课堂活动《党费》是较早反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根据地军民在敌后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坚持斗争的小说,作品不刻意追求曲折惊险的斗争情节,而是通过新颖的立意、精巧的结构和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共产党员黄新的光辉形象。请就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整合建构【思路整合】【审美鉴赏】用“我”的视角串联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起点,也是故事的终点。通过“我”与黄新同志的两次会面,既串联了故事,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同时又达到间接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如第一次会面,通过“我”最初的印象,对黄新形象简单勾出几笔,就使读者对这一主要人物有了印象。黄新的几次动作和三言两语,加深了“我”对她的认识,也加深了读者对黄新的认识。以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我”对黄新的看法传达出来,拉近了人物与读者的情感。黄新同志机警有心计,对革命抱有热情,也使得“我”与主人公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第二次会面,有两个情节:一是“我”从墙缝发现黄新腌制的咸菜,以“我”的视角把黄新心灵的美好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二是黄新为掩护“我”而牺牲了。通过“我”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写出了黄新的大胆、心细、果断……这一段描写,使人物性格得到了升华,这都是由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带来的便利。【素材挖掘】练习思考与运用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解析:A项,“哄”应读“hǒng”;B项,“津帖费”应为“津贴费”;C项,“熨”应读“yù”。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答案:C解析:C项,“山高水长”,山川阻隔。或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影响深远。对象不当。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和平与发展,是一个铜板的两面:①,和平保证发展。没有发展为基础,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实现持久和平;没有和平做保障,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改革开放之初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再到强调并重申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不仅从来没有动摇过,②,在发展中创新。参考答案:①发展促进和平②而且一直在继承中发展二、思考与探究4.本课的三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热情,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青年男女追求新生活的面貌,看到了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赤诚……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面对一次次磨难,化危为机、赢取进步的精神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脊梁是永远压不弯的。请简要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答案:略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