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Word版含解析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Word版含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 13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A.闲瑕  遐迩  锁钥  怪癖B.孤僻  癖好  斑斓  慰籍C.沉溺  沉缅  优雅  跋涉D.戕害  斑驳  豁然  骁勇【解析】 A项,瑕—暇;B项,籍—藉;C项,沉缅—沉湎。2.依次填入下列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________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②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________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③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我们________读杰作。A.逐渐  戕害  必须B.逐步  戕害  必须C.逐渐  妨害  必需D.逐步  妨害  必需【解析】 ①逐步:副词,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逐渐:副词,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②戕害:严重损害、伤害。妨害:有害于。③必须:副词,多用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性的词或短语。必需: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根据语境,可得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其历史生命之悠长。后学通过回溯、诠释经典而(  ),应对现实问题,(  )让经典永葆活力。在解释史中逐渐丰满的经典,犹如一座不断被“翻新”而始终伫立于当下的古庙。无疑,《论语》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最直接材料,蕴含着孔子与儒家的修己安人之道。汉儒誉之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数百年后的宋儒仍奉其为(  )。《论语》拥有悠久的解释传统,汉代的孔安国、马融、郑玄等学者皆为其做过注解,此后历代均有重要注本,__南宋朱熹著有《论语集注》,成为数百年间此后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__但14,历代学者对这部经典的认识绝非千篇一律。这首先体现在,不同时代对《论语》中孔子形象的看法不同,孔子的形象历经(  ),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推陈出新  进而  鼻祖  演变B.革故鼎新  进而  圭臬  嬗变C.推陈出新  从而  圭臬  嬗变D.革故鼎新  从而  鼻祖  演变【解析】 ①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语境为传承经典,应选用“推陈出新”。②进而: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前后句子是顺承关系,应选用“从而”。③圭臬:准则或法度。鼻祖:创始人。文中“其”指代《论语》,应选用“圭臬”。④嬗变:指蜕变,更替。演变:发展变化(指历时较久的)。和“历经”搭配应选用“嬗变”。4.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B.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 划线句子修辞为比喻,本体是经典,喻体是古庙。A项,比喻修辞,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B项,比喻修辞,梅花洁白如玉。C项,比喻修辞,长江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D项,借代、拟人修辞,“落红”是用颜色借代花,“更护花”是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语句。答:__修改为:南宋朱熹所著《论语集注》,成为此后数百年间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书目。或改为:南宋朱熹著有《论语集注》,这本书成为此后数百年间科举考试与书院教育必读书目。__【解析】 句式杂糅,“著有”改为“所著”或在“成为”前加“这本书”。语序不当,“此后”放在“数百年间”前。搭配不当,把“必读”改为“必读书目”。6.用“我们”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能改变原意。书籍将人类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揭示给我们,而且毫无保留地将人的痛苦、幸福、愉悦、悲伤、烦恼、绝望、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理启示给我们。答:__示例:我们不仅从书籍中了解到人类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而且受到有关人的痛苦、幸福、愉悦、悲伤、烦恼、绝望、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理启示。__【解析】 变换陈述对象,将原句的主语“书籍”改为“我们”重组句子。14,7.请运用“恪守与改变”这组词语,仿照例句写一句话。可适当增减、更换个别词语,句式相同或相近。例句: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答:__示例:恪守所需要的美德是忠诚,而改变所需要的美德是创新。一切恪守都并非没有愚蠢,而一切改变也绝非没有聪明。__【解析】 例句中陈述的对象是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一组词语,“烦恼”与“希望”意义大致相反,“节制”与“坚忍”意义上趋同。例句饱含哲理,要求人们辩证地看待事物。另外,注意句式上的特点。8.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不同年龄段读者首选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对比(%)阅读方式“60后”“70后”“80后”“90后”纸质读物50.9429.5528.1127.27电子读物49.0670.4571.8972.73阅读内容“60后”“70后”“80后”“90后”休闲娱乐42.2847.5454.3763.17文化经典57.7252.4645.6336.83(1)以上表格内容反映的现象是__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纸质阅读方式和选择文化经典类读物的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而选择电子阅读方式和休闲娱乐类读物的比例则逐步下降。(不出现具体数据)(2)针对以上现象,请从一个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答:__示例:可将文化经典做成电子读物,迎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经典阅读量。__【解析】 (1)按从“90后”到“60后”的顺序看,年龄越大选择纸质阅读方式和文化经典读物的比例越高,选择电子阅读方式和休闲娱乐读物的比例越低。(2)合理化建议可以从如何提高“80后”“90后”阅读文化经典比例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如何让“60后”更多地接受电子读物的角度等思考。二、拓展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材料一:14,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4,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节选自《光明日报》)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B.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C.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解析】 A项,“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错误。根据材料一:“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可见黑塞只是在和呆在咖啡馆、舞池里进行比较,并非“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选项表述绝对。C项,“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错,由原文“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可知,原文是说“互联网飞速发展”14,使“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D项,“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错误,根据材料二,王蒙的观点里并无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信息。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B.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C.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D.“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解析】 “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错误,根据材料一:“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可见选项把“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偷换成“读书有害”“危害生活”,曲解文意,表述绝对。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 A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B.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C.许多学校致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D.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解析】 A项,“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中“人与人”“不良风气”等处可见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B项,“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属于个人成长的意义。C项,“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属于对个体的意义。D项,“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是培养“受众”读书意愿,而非读书的意义。12.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答:__示例:①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如材料二围绕“读书”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对个人的影响,对社会的意义,好书的标准。②各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逻辑要清晰。前两个问题谈的是读书的意义,后一个问题是谈好书的标准,从个人到社会,从意义到标准。__14,【解析】 首先对访谈提纲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比如1.访谈提纲中的问句不宜过多,以2~4个为适宜。2.访谈提纲中的问句避免低效率、诱导。3.访谈提纲中的问句尽量用开放性的表达方式。4.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的目的设计访谈形式及访谈问句。结合文本信息加以理解分析。比如材料二中“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可见提问时中心要明确具体,然后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设问,尽量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平行并列或者层层递进,比如,从个人到社会,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做等等。13.学校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向同学们征询购买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购书建议。答:__示例:①重视内容和品质:内容有吸引力,能提供师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语言精美,内容深刻,观点新颖。②重视外在因素:作者和出版社的知名度,图书的质量和价格。③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不同,学科之间的需求不同,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的需求不同。__【解析】 联系材料二最后一段王蒙说“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可得出答案①重视内容和品质:内容有吸引力,能提供师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语言精美,内容深刻,观点新颖。依据材料二黄志坚的说法:“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可得出答案②重视外在因素:作者和出版社的知名度,图书的质量和价格。结合材料二魏玉山的观点:“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可得出答案③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不同,学科之间的需求不同,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的需求不同。阅读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材料一:14,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帛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14,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解析】 “完全依靠”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可知,说法过于绝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14,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解析】 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合理的。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D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解析】 A项,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关。B项,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项,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D项,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_示例:①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②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__【解析】从内容来看,材料一节选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可见宋代印刷术繁荣应该是放大韩愈影响力存在的背景。从论述思路来看,材料一由文学传播以口头为主到“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再到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接下来是“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最后写到“《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14,从结尾句子来看,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铺垫作用,符合写作的结构布局安排。从时间记录的顺序来看,材料一由“夏商直到春秋时期”,再到西汉,进而唐宋,自然先综合而言再截取重点,即先说明宋代印刷术发展情况进而再写韩愈影响力,印刷的繁荣使韩愈作品得以大量留下并传承,符合时代变迁思路以及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__示例:①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②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__【解析】 宋代“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宋人“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启示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宋人“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启示我们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这些启示我们,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从字出发,走向纸与书的密林鲍尔吉·原野瑞安的名字好。遇到好地名,喜欢在口中多念几遍,读出声来——瑞安、瑞安,仿佛这样可以吃透这个名字。如同见到好瓷罐,想趋前敲上几下,俯耳闻听其音才释然。瑞安不光地名好,江名也好——飞云江。我私下想,有好地名的地方,大多有“宝”。“宝”是你没有,但人家有的东西,是顺着历史一直能捋到文明源头的物件,比高楼大厦贵重得多。瑞安有啥?第一样东西叫木活字。汉字最早刻在龟甲兽骨上,凿于石岩表面。到了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从此诞生。书是随印刷术而问世,字是书的核心。在古代,它叫活字,是体现典籍内容的独立信息码。这种发明,类似于神明为一个民族加冕,没有字的族群难见天日,而没有书的民族谈不上教化昌明。在瑞安的东元村,我们走进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中国活字印刷展示馆”,见到了生机勃勃的木活字。我们的目光从智能手机上的字,到纸书激光照排的字,再到旧报纸铅字的字,最终在这个屋子里找到了字的源头。在瑞安,至今还有近百人从事木活字印刷这一古老的职业。这些棠梨木刻就的木活字让人喜欢,觉得它们比印在纸上的字迹更有生命力。咱们所说的“宋体字”悉在于此,在它们有棱有角的横竖撇捺之中,字上的每一处直线与曲线都由刀法诞生。光是这些字,就是难得的艺术品。看活字看不懂内容,它们是反的,但更显神秘。当下的人回不到宋朝,可是目睹这些活字,灵光一闪,人在瞬间与古代接通了。在这些字面前,我想起站在西安博物馆土坑里的秦兵俑,它们是泥做的武士;而活字如文士,是面目清晰的木文俑,摆在红金丝绒衬底的玻璃柜里。14,瑞安另一个让人惊异的“宝”是造纸术。此地的造纸采用古法造纸,而非污染环境的小造纸厂。在瑞安,见到了水活字之后又见到古法造纸就不奇怪了。古人讲“敬惜字纸”,实为敬畏智慧,而造字与造纸都是智慧的产物。我们在茂林修竹与潺湲流水的清雅环境中见到造纸的全过程,地点在芳庄乡的东元村。进这个村子,须按《桃花源记》所说的“缘溪行”,清澈的溪水一路欢唱流到山下,循着水的歌唱爬到山顶,沿途就看见了古法造纸的作坊。古法造纸,离不开水碓。每座水碓五米见方,石板砌就。工匠利用水的落差,以湍急的水力推动木碓上启下砸。把腌好的水竹捣碎,取其竹绒造纸。这一片作坊保留了明代的传统工艺,人称“六连碓”。六座水碓分布在三十二溪上,依山而建,借水做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造纸由东汉蔡伦发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籍说明,温州纸业源远流长。不止瑞安一地,瓯海泽雅的纸业名声更盛,表明温州在古时已形成造纸集群。明代姜准在《歧海琐谈》中写道:温州在唐代就生产蠲纸,设造纸局,将蠲纸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明宣德五年,因制作蠲纸导致溪水混浊,撤造纸局,停止蠲纸生产与朝贡,民间开始生产屏纸。屏纸之屏,实为闽北南平之谓也。温州的文明更多来自南边的福建,而非中原,如活字印刷与造纸术。许多温州人祖籍闽北,再往上追则来自中原。在朝廷更迭与战乱中,中原士子携带文化南下福建,把文化保留在闽地。其中一些人转徙偏隅海边的温州,又把文化藏在了温州的深山之中。造纸与印刷术,是古文化遗存在这里的活化石。古法造纸不容易,共有竹、料、刷、浆、纸五个步骤,十七道工序和一百零九个环节。上天对人类发现发明字纸、烛火、笔墨总是设置重重障碍,人类正是翻越这些障碍而迎接到文明之光的来临。人拿着薄薄一张纸,谓之轻,又称“人情薄如纸”。然而纸乃厚重之物,是可以印上字的载体,凡能记载教化的事物均重过金石。瑞安第三处让人赞赏的是心兰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建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比同为公共图书馆的上海“强学书藏”早23年,比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早26年。瑞安偏隅东南,然而文明潮流却进入得很早。在国家的文化史上,公共图书馆是衡量民智开启的标志。心兰书社距今已有140多年,这座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仿西洋会馆,坐北朝南,进深三间,占地280平方米。进去参观,见其藏书中西合璧,除国学书籍外,还藏有《天演论》等西方名著以及当年鼓吹革命的《苏报》和《时务报》等书刊。心兰书社的创始人为许启畴、陈虬等开明士绅,他们联系20多位同道出资购书,并将集资款中的一部分购置田产,以田息补充日常运营开支。根据《时务报》的统计,在县级行政区内,瑞安当年读报的人最多,培养了新一代睁眼看世界的瑞安人。民国前后,一大批瑞安人飘洋过海,负笈求学,与心兰书社的风气传播大有关系。心兰书社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借阅,贫寒学子在这里可以读到书,同时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中医师何迪启、陈葆善等。瑞安的木活字、造纸术和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犹如一股清流,为中华文脉的森林里留下一抹苍翠。(有删改)14,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第二段对“什么是宝”的解释,说明了瑞安的“木活字”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文明源头无比珍贵的标志物。B.文中说进东元村须按《桃花源记》所说的“缘溪行”,意在表明东元村与世隔绝、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让人流连忘返。C.文章第⑤段叙述古法造纸繁杂的步骤、工序环节,表明了人类发明造纸术的艰难,突出了纸的厚重及其文化价值。D.文章列举心兰书社的藏书,意在凸显它既承载了传统文化,也吸纳了西方文明,说明了瑞安人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解析】 “……意在表明东元村与世隔绝、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让人流连忘返”错误,“缘溪行”其用意是寻找古法造纸的所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从“瑞安的名字好”写起,娓娓道来,自然引出“瑞安的宝”,亲切朴实,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总领下文对瑞安宝物的叙写。B.文章将“木活字”和“秦兵俑”作对比,把“木活字”比作“文士”,既指出了两者的不同,也说明了“木活字”像“秦兵俑”样具有重要价值。C.文章引述“《时务报》的统计”来印证心兰书社良好风气的影响,它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也表达了作者对心兰书社的由衷赞美。D.文章以“宝”为线索,将与瑞安的“木活字”“造纸术”“心兰书社”相关的材料串联起来,集中表达主题,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解析】 “文章将‘木活字’和‘秦兵俑’作对比”错误,文章将“木活字”和“秦兵佣”相类比。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8.文章第四段叙写有关“造纸的历史”有什么作用?请概述。答:__示例:①结构上承接上文,指出瑞安造纸术的来源;②内容上揭示了瑞安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丰富了文章内容,彰显了文明的力量。__【解析】 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段落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分析。结构上承接上文,“造纸由东汉蔡伦发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籍说明,温州纸业源远流长”,指出瑞安造纸术的来源;内容上,“温州的文明更多来自南边的福建,而非中原,如活字印刷与造纸术。许多温州人祖籍闽北,再往上追则来自中原。在朝廷更迭与战乱中,中原士子携带文化南下福建,把文化保留在闽地。其中一些人转徙偏隅海边的温州,又把文化藏在了温州的深山之中”,揭示了瑞安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丰富了文章内容,彰显了文明的力量。9.请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14,答:__示例:①总结上文,照应标题和开篇,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瑞安“三宝”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部分;③揭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瑞安“三宝”的喜爱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赞美。__【解析】 总结上文,由“从字出发,走向纸与书的密林”“‘宝’是你没有,但人家有的东西,是顺着历史一直能捋到文明源头的物件,比高楼大厦贵重得多”可知照应标题和开篇,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犹如一股清流,为中华文脉的森林里留下一抹苍翠”,使用比喻的修辞格,“瑞安有啥?第一样东西叫木活字”“瑞安另一个让人惊异的‘宝’是造纸术”“瑞安第三处让人赞赏的是心兰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建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比同为公共图书馆的上海‘强学书藏’早23年,比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早26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瑞安“三宝”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部分;揭示主题,根据前文内容“在这些字面前,我想起站在西安博物馆土坑里的秦兵俑,它们是泥做的武士;而活字如文士,是面目清晰的木文俑,摆在红金丝绒衬底的玻璃柜里”“造纸与印刷术,是古文化遗存在这里的活化石”“心兰书社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借阅,贫寒学子在这里可以读到书,同时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中医师何迪启、陈葆善等”,可知表达了作者对瑞安“三宝”的喜爱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赞美。1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