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文本对应练13 学习活动1 认识多媒介 Word版含解析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文本对应练13 学习活动1 认识多媒介 Word版含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文本对应练(十三)一、文本知识精练1.围绕“人才争夺战”,新华网和《参考消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报道。请分析网络和报纸报道的角度有何不同,为什么?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并非一日之功,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地方需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有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策略和维护公平法治的能力。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参考消息》:外媒关注中国城市“抢人大战”新加坡《联合早报》2018年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安徽省三线城市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办负责人说,两年前,学校就收到当地政府的红头文件,要求争取8,40%至5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2017年以来,中国20至64岁的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年轻劳动力资源开始走向枯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状况难以为继。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也将拉低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应鼓励就近城镇化:“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生育文化保存好,生育率高,父母帮忙带孩子,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不过,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新华网侧重解读关于留住人才举措的高下;《参考消息》侧重报道各方在本轮人才争夺中的认识。②两家媒体由于特点不同,报道的定位和出发点也不同,新华网的报道欲强调对热点现象背后的冷思考;《参考消息》则欲从外国旁观者的视角对“抢人”现象做出报道与思考。2.运用不同媒介,语言表达方式往往有所不同。下面是一则新闻稿,如果用广播的形式播出,将怎样体现其特点?蒋介石因徐州告急,被迫将驻郑兵团孙元良部三个军(按:国民党军队从十月起整编师均改称为军,整编旅改称为师)东调,郑州守军薄弱,我军一到,拼命奔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由于徐州告急,蒋介石不得不把驻守在郑州的孙元良的三个军紧急东调到徐州。其实这三个军是才整编过的三个整编师。这样一来,郑州的守军就更势单力薄,我人民解放军一到,郑州的守军就拼命逃跑。8,二、主题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材料一: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8,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摘编自任明满、郑国名、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材料二: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8,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材料三: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8,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B.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C.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D.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C [C项,“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说法绝对,原文“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只是条件之一。]4.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C.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体阅读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D.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D [D项,“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文无据,原文“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说的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的形态比较容易形成。]8,5.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  )A.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B.观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C.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D.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A [A项,《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词,与“散文化的语言”同属于文字媒介,不属于跨媒介学习。]6.材料一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一段,首先指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的时代背景,然后指出“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再针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提出“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一中心论点。第二段,首先解释“媒介”和“阅读”两个概念,再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第三段,段首语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分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展开方式。第四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重点阐述面临的挑战。第五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答案] 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跨媒介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②接着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该围绕言语活动展开;③然后论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面临的挑战;④最后展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8,7.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时,应该规避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你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由材料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可知,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素养;由材料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可知,要规避海量的跨媒介信息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困扰;由材料一“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可知,要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由材料二“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可知,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由材料二“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可知,要避免不同的媒介元素的混同。[答案] 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仍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素养。②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规避海量的跨媒介信息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困扰。③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④跨媒介阅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⑤要注意对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避免不同的媒介元素的混同。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