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第05课 苏轼词两首(解析版)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第05课 苏轼词两首(解析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面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án)【答案】A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答案】B【解析】B项中,“出”应为“初”。3.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尽,风流人物淘:冲刷B.樯橹灰飞烟.灭烟:像烟一样C.竹杖芒鞋轻胜马.马:骑马D.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担负【答案】D【解析】任:任由,听任。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回首向.来.萧瑟处B.千古风.流.人物,C.便纵有千种风.情.D.同行皆狼.狈.【答案】D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写“小乔初嫁”,意在以美人衬英雄,赞颂周瑜年少得志。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答案】B【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6.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答案】D【解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或“词牌”。D.古人将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调”“中调”和“长调”。【答案】D【解析】“小调”改为“小令”。,8.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①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②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仕则忘其身"。③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不仕则忘其君"。④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古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之一。⑤—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的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⑥—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的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答案】④②⑥③⑤①9.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三组排比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一道风景;,是一道风景;,是一道风景。可是你知道,聪明的你就是一道风景:虽然你没有惊涛拍岸的雄浑,,,但是你有青春的活力,,。【答案】参考示例:东风裁柳,碧如丝绦小荷初露,涓涓清泉没有东风裁柳的多情没有小荷初露的恬美你有抵御艰难的柔韧你有碧澈的心灵【解析】要引用或化用古人的写景诗句,要注意所给语句前后的照应关系。二、课内阅读[来源:Z_xx_k.Com]阅读下面两首词,完10~11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①念奴娇叶梦得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②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③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③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答案】这几句诗运用乱石、惊涛、江岸等意象,集中写出了赤壁雄奇壮观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壮美的画面,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倾心动魄的奇险境界,表达了作者豪迈奋发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解答这类题目,首先从意象入手,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然后根据景物特点结合内容分析意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11.这两首词有诸多相似之处,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其相似点。【答案】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三、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定风波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注】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于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B.“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C.“年愈少”句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直接写出词人历经贬谪后的旷达乐观情怀。D.“岭梅”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柔奴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下文作好铺垫。E.“试问”的主语是苏轼,试问对方,岭南应该是不好吧!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答案】BC13.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答案】①赞美说话者身处穷境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②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③寄寓着作者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来源:学科网ZXK]【解析】题干要求学生“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下片词人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这几句话意思是“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从注释来看,“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写柔奴其实也是写王定国,写柔奴的心态,也是写王定国的心态,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而写王定国和柔奴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通过歌颂柔奴和王定国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名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此心安处是吾乡”是柔奴的答语,词人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让内容陡转,再联系注释中对王定国遭遇的介绍以及词中对柔奴的描写,词人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并借此寄寓自己的情怀。(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①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②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14.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答案】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鼾声之大。②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鼾声如雷和作者聆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以有声衬无声。③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作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像雷声一样震耳。,的野菜。寄寓着作者旷达的情怀、闲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度。其作用是卒章显志。15.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答案】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词人难忘世俗名利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现了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8题。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①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16.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D项,“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理解错误,由第4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17.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来源:学|科|网Z|X|X|K]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来源:Zxxk.Com]【答案】D,18.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答案】B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