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7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者的生活背景。2.熟悉故事情节。3.学会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小说的情节,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等人物形象。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本文带有“自传”性质的写法。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道德理想。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难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狄更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大家知道狄更斯口中这个“最宠爱的孩子”的名字是什么吗?没错,就是《大卫·科波菲尔》。12\n二、写作背景《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该小说的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上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上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凡此种种都在本书中有所揭示。三、作者介绍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狄更斯出身清贫之家,他父亲因负债而入狱。狄更斯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地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他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的情况。狄更斯的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他以其小说创作篇幅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生前即已饮誉国内外,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狄更斯既是位“娱悦大众”的通俗作家,又是一位有艺术独创性的伟大天才。他创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乐善好施的匹克威克,儿童教唆犯费金、吝啬鬼斯克鲁奇、骗子金格尔、伪君子裴斯匿夫、债多不愁又乐天知命的米考伯等。狄更斯的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文学界造成了轰动,他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国作家。四、题目解说本文节选自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十一章),这部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20个部分逐月发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自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人道、博爱的生活理想。五、层次结构12\n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写货行的位置特点以及与“我”一块儿做工的其他人物的特征,借此表现出“我”遭人遗弃而去做童工的痛苦和羞辱感。第二部分(第6-53段),写“我”租下米考伯的房间后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得知他们的困难并成为对方的知己。第三部分(第54段),抒发“我”的感想,强调一个人的经历和遭遇有助于他本人的成功。六、全文分析1.开篇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明确:开篇运用对比手法,一是如今“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的“我”却对过去“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的事情感到“吃惊”;二是有才华的孩子“身心两伤”而无人替他说话。作者借助对比,表现了“我”对当时黑暗、缺乏怜悯之情的社会的批判。2.第四段中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我”的伙伴们的情况,有何用意?明确:在内容上,表现伙伴们都是出身社会底层;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因被抛弃做了童工而感到痛苦、绝望做好铺垫。3.第十六段中“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一是比喻,把“这个大都市”比作“迷宫”,形象地写出其道路的复杂难辨;二是借代,巴比伦本是古代东方巴比伦王国的首都,这里的“现代巴比伦”代指英国的首都伦敦。4.第31段中作者写米考伯太太总是向“我”诉说家庭困境,有何用意?明确:说明米考伯一家陷入困境而又无解决困境的有效行动;也说明“我”能理解和同情他们,因此深得米考伯太太的信任。5.结尾一句有何深刻含意?明确:12\n结尾一句寄寓了作者的信念,即一个人只要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此处也印证了《大卫·科波菲尔》带有自传的性质,即取材于作者自身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6.本文塑造了大卫·科波菲尔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明确:大卫·科波菲尔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自幼成为孤儿的大卫被继父虐待,在10岁时被送到伦敦一个货行当童工,这对于“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大卫来说是极大的羞辱,他感到身心俱伤,对当时“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的社会感到奇怪和不满。大卫感情细腻、聪明好学,在妈妈和老保姆的影响下,他对世界怀着纯洁的爱,对朋友诚挚友爱。童工生活的折磨,没有改变他坦荡、友爱、诚挚的高尚品格。他对处于困境中的不幸者米考伯夫妇深表同情,他不但不厌倦米考伯太太向他反复诉苦的话,反而把这些话视为知心话;他在得知米考伯一家生活困难到几乎断粮的情况下,掏出自己剩余的不多的工资,真心实意地要求米考伯太太收下,就算是他借给对方的;他欢欣地听取米考伯太太的支使,并不止一次地为她典当银餐具换钱度日;米考伯先生因债务被捕入狱,他前去探望并为对方的狱中处境而担忧;他最后在监狱附近租房,与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大卫·科波菲尔有自强不息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做童工虽然辛苦、屈辱,但大卫还是坚持了下来,并领到了相应的工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后来还把这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撰写成文,创造出了自己想象的世界。7.米考伯先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这一典型形象有何特点?明确:一是滑稽可笑。他的外貌滑稽可笑,他长得“胖墩墩”的;“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穿着滑稽可笑,他衣服破旧,但“衬衣硬领”颇为神气,他还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他的言行更是滑稽可笑,他处处都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的口气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二是债多不愁,得乐且乐。米考伯先生替各式各样的商家招揽生意,收入却很少,甚至有时候一无所得,为了维持生存,他卖尽当空,颠沛流离,债主们经常上门叫骂,随时有被债主控告和被法警逮捕入狱的危险。但他一生都在等待“机会”,“时来运转”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他得乐且乐、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但机会却从来不曾在他面前出现。12\n三是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们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他顷刻之间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他多次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总是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你对此写法的优劣有何认识?明确: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是小说常用的叙事策略。《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主人公视角(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小说中的“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以主人公的视角叙述故事的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会把这当作他性格的外现。课文节选部分以“我”叙事,让读者了解了“我”做童工时的真实遭遇,了解了与“我”所接触的工友们的状况,了解了“我”的房东米考伯夫妇的个性特点、生活窘况以及“我”与他们的交往情谊。由于采用第一人称,小说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亲切的,主人公视角便于抒发情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比如,课文叙述到米考伯先生前来货行给大卫·科波菲尔提供租房时,小说以大卫·科波菲尔的口吻说道:“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因为他愿不怕麻烦前来领我,对我真是太好了。”这就表明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可以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感情,从而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并引发读者思考提供了方便。又比如,课文最后一段:“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如此叙述,可以拉近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叙述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人物本身的条件,诸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的限制,处理不好容易造成主人公的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等的错位,结果就会不可信。由此生出的另一个缺陷是,第一人称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如《战争与和平》不可能由娜塔莎·罗斯托娃来作为小说总的叙述者。再者,第一人称很难描写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勉强这样做,就像照镜子,不免有些扭捏造作,如本文就没有对大卫·科波菲尔的肖像描写。12\n七、中心思想小说通过讲述大卫·科波菲尔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人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批判社会中人性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真诚、患难与共、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八、写作特点以情写实以实抒情《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1)人物描写手法多样。这部作品吸引人之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仁爱、坚强,米考伯先生的滑稽可笑、得乐且乐和爱慕虚荣,米考伯太太的虑事周全、能屈能伸,米考伯先生的狱友们有着吉普赛人般的热情、洒脱。为达到这一效果,作者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比如,为突显米考伯先生的滑稽可笑,作者对其进行了语言、动作、肖像等多角度描绘;为表现大卫的伙伴“粉白·土豆”的特点,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加以表现。(2)环境描写很有功力。狄更斯的小说主要是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进行揭示,让人们感受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呈现的社会状态。作者在本文中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运用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地描写货行所在的街道、河边的特点,以及货行内部的状况,鲜明地表现出货行的“污垢和腐臭”,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3)语言个性化,风趣幽默。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呈现着独特的性格。可以说,他作品中的每个人物所使用的语言都带有强烈的个性,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气和语调。如“请允许我向你告辞,昆宁先生,我不再打扰了”出自能说会道、喜欢卖弄学问的米考伯先生之口;“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出自前来向米考伯要债的鞋匠之口。狄更斯是一位幽默大师,在他的小说中,人们常常可以读到和看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连珠妙语和夸张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如“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12\n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等。九、补充资料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中国明清时期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批判现实主义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第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第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19世纪60年代之后,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开始走下坡路,欧洲文坛上出现了自然主义流派,这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这一资产阶级艺术潮流的败落。批判现实主义的中心由英、法两国转移到俄国。这时,继普希金、果戈理之后,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契诃夫等纷纷登上世界文坛,代表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成就。19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就,揭开了文学艺术的新篇章。十、总结全文《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遗腹子。作者描写了大卫·科波菲尔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大卫的形象直接、准确、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狄更斯试图通过他所刻画的儿童形象,展现他的“仁爱”精神以反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渴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的道德理想。他希望英国儿童也能通过良好的教育,成为高尚而且对社会有用的人。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所认为的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生活应当是“乐观向上、欢快、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对大卫的刻画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这是狄更斯个体生命的创作本能,是他表达自我的最佳形式。12\n布置作业思考:读《大卫·科波菲尔》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开始干活。……“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还是亲自面谈比借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太过分了!”姨婆说道。“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12\n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呸!滚开!滚!”姨婆说。12\n“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没有异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拉在家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事实。B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称呼克莱拉,体现了她对克莱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对谋得斯通的愤怒。C.特洛伍德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但当她看到谋得斯通姐弟的嘴脸后,知道大卫跟着他们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最终决定收留大卫。D.本文主要记叙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姐弟俩围绕着大卫·科波菲尔的归属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B.“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一段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惴不安的“我”。C.“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吧?”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D.文章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3.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4.“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2\n答案:1.C2.A3.①语言描写。文章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为维护“我”的利益而与谋得斯通进行的语言交锋,体现她刚正仁慈的形象特点。②动作描写。文章详细描写了特洛伍德收拾家务时的动作,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③对比手法。在对待“我”的态度上,文章将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仁慈。4.①“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处于矛盾的中心,本文情节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的,“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者,对谋得斯通的恐惧、对姨婆的依恋既从侧面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形象,又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③以“我”为故事的讲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解析:1.“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错。根据原文“我不知道”“还要看情形呢”判断,应是特洛伍德起初并没有决定是否收留大卫。2.“伏笔与照应的关系”错误。后者照应了前者,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伏笔。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此处,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某种提示或暗示。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他人他物的衬托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联系本文,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的言语、动作,并通过将她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她的形象。如第四段主要描写了特洛伍德小姐的动作,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她与谋得斯通的语言交锋。12\n4.“我”(第一人称)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作者情感表达、讲述效果等方面考虑。具体到本文,从情节发展上来看,“我”是线索人物,故事情节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的,“我”的存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作者情感表达上看,“我”作为作者情感表达的代言者,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且从侧面突出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的形象特点。从讲述效果上看,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12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