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学案(人教版必修2)

资料简介

第11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1)商榷·商量相同点两个词都有“讨论,希望征求大家的意见”的意思不同点商榷:商讨,是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的,使用频率较低,含有尊敬、客气色彩,常用于书面语体,多指学术问题,一般不带宾语商量:指交换意见。常用于口头语体,多指一般问题,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2)会晤·会面相同点两个词都有“与别人见面”的意思不同点会晤:会面,会见。多用于庄重场合及有较高地位和一定身份的人会面:见面。适用范围广,亲朋好友的一般见面均可用(3)正规·正轨相同点二者都含有“符合正常规定或标准”的意思不同点“正规”指符合正式规定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的,形容词。“正轨”指正常的发展道路,名词13\n(4)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只能用于物。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可以用在物上,也可用在人上。2.易错识记(1)刮目相见: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2)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3)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4)敷衍塞责: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5)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6)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7)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8)开诚布公:指诚意待人,坦白无私。二、词语运用1.从句子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据不完全统计,某国已经有近六成的民众接种了新冠疫苗,民众的生活也正在快速步入正轨。(正规·正轨)2.看图选词(商榷·商量)3.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涌现出大量感人肺腑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让人刮目相看。(×。“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此处语境不符。)(2)遇事推诿,怕负责任;对人民的不满无动于衷,失掉警惕:这是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应该用含贬义的“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为中性成语,也可以形容意志坚决。不合语境。)(3)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责无旁贷13\n的天职。(×。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与“天职”相搭配,应用“义不容辞”。)(4)会上,省检察院机关各党支部负责人开诚布公,真心交流,剖析近期干警思想动态,汇报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三、语基训练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诸君肄(sì)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娇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在所不辞,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肄(yì) 娇—矫 在所不辞—责无旁贷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蔡元培有一句名言:“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蔡元培一度也是个激进分子,制造炸药、组织暗杀团,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温和的教育和文化启蒙。在《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中他说:“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由制造炸药到制造“思想炸弹”,蔡元培最终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者,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A.这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B.因为他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所以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C.蔡元培之所以会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D.与蔡元培本人的经历分不开,他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解析】选C。分析所给选项可知,B项因果关系不当,一个人的经历会影响他的理念,但不能说“因为他有……的理念,所以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D项缺少关联词,语意不连贯。横线前的句子为蔡元培关于读书和救国的名言,反映的是他的理念;横线后的内容则是介绍了蔡元培的思想转变的经历。比较A、C项可知,C项紧承横线前的句子,先谈理念;又启横线后的句子,即蔡元培的经历,衔接更恰当。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13\n  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北京大学。一时间,北大成为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句式杂糅,删除“既是”“又是”。四、内容感知1.下列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讲辞,他的演讲针对的是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B.从这篇演讲辞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重视良好的学风,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推重人人以礼相待的教育观念。C.从这篇演讲辞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力求改变不良世风,力求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的忧国思想。D.从蔡元培先生对北大青年学子的劝诫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青年学子也受到了当时颓俗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解析】选A。这篇演讲辞针对的是当时普遍存在于北大学生中不求学业进步、但求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和势利作风,而不是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2.蔡元培为什么一上来先点明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蔡元培一上来不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居高临下,而是非常谦逊地介绍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这样可以拉近自己与北大的情感距离,也拉近了自己与台下听众的情感距离,从而更好地为下面自己的观点被听众接受做铺垫。3.读完全文,你认为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所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都围绕着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行这一核心。  一、魅力作家13\n民国教育之父——蔡元培生平: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中法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蔡元培教育论集》《蔡元培美育论集》《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蔡元培文集》等。蔡元培教育名言1.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2.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3.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4.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二、探寻背景受命于危难之际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电报,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因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蔡元培一到上海,多数友人劝他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人劝他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就任北大校长。此文就是他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讲辞。13\n  三、相关链接  (一)文学常识演 讲 辞  演讲辞又叫讲演稿,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在内容上,演讲辞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理,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晰,要言不烦。其特点如下: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是用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打动听众、“征服”听众的,所以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可讲为前提。  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  (二)文化常识  1.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干禄: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后指求功名利禄。  2.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  讲席:指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亦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如唐朝戴叔伦《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三首(之三)》“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  3.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  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如《新唐书·李石传》“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四、脉络梳理  五、内容概览13\n  本文作为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在学生大会上的演讲,主要向全体北大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最后提出今后工作的两个主要方向: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表现了蔡先生鲜明的办学思想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也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和青年学生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示了一个民主务实的教育家的高大形象。目标一:赏析文章的结构特点1.这篇演讲辞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的关系?【明确】开头用简短的开场白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结尾总结话题,与开头照应。2.第二、三、四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每段开头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这样安排便于听众把握演说的要领,并能引发听众的思考。3.这篇演讲辞在整体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篇演讲辞的整体结构非常明晰,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计划,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目标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4.演讲辞中说“一曰抱定宗旨”,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是针对什么现状提出的?【明确】①宗旨:抱定研究学问之宗旨。②现状:“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5.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砥砺德行”,又是针对什么现状提出来的?蔡元培教导青年学生如何“砥砺德行”?【明确】①现状:“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②做法: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6.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敬爱师友”,他对青年学生提出什么希望?【明确】13\n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目标三:分析论证方法7.对应文中原句,试简要分析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的这些论证方法有何表达效果。论证方法文中原句表达效果举例论证“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①作者用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了当时做官热的现实及当时北大不重学术、汲汲于名利的状况续表论证方法文中原句表达效果理论论证“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作者运用道理论证告诫学子要“束身自爱”,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重任对比论证“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学与不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1.在演讲结尾,蔡元培先生提出了近期计划要做的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一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是不是太小,与他教育改革家的形象不相符?【点拨】相符。这恰恰反映了蔡元培先生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务实作风,说明他不是好大喜功之人。这两件事都是很迫切、很实用的。改良讲义可以改变学生懒惰的毛病,使那些平时不看书、考试突击讲义的混文凭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添购书籍和他推行的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原则是分不开的。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所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改良北大流弊、树立健康校风最迫切需要的。13\n2.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请谈谈你的感想。【点拨】示例一: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点“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我觉得现在也是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思潮盛行。现在许多中学生都有早恋、抽烟、酗酒、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大学生。示例二: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做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也有这样的学生,功利至上,只为做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示例三:我觉得“敬爱师友”这一条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自小养尊处优惯了,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1.1916年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的邀请,希望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亟须整顿之时,他任职北大校长。读完本文后,你能从这篇演讲辞中看出蔡元培是怎样的人吗?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观点一:蔡元培先生的义举真是令人敬佩!不退缩,不逃避,真大丈夫也!这是一个爱国的有志之士的正确选择。蔡先生受命于“危难之时”,欲尽自己之力挽救日益颓靡的北京大学,体现了有志之士的良心。13\n观点二:面对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学生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的现状,他表示:“觉北京大学虽然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我觉得蔡元培先生是一位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观点三:我认为,我们首先必须把蔡先生看作一个教育家,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认识的教育家。从文中,我们可以窥见蔡元培科学、民主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独到认识。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富有说服力。前半部分作者用触目惊心的事例阐述了当时社会做官心热的现实,分析了当时北大不重学术、汲汲于名利的状况。“宗旨既定,自趋正轨”部分,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学与不学两种不同的结果。请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包容”这个话题。2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会带来沉重的心灵负累。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制造痛苦,不如以包容之心去获取一份泰然。勾践忍受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辛,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韩信未发迹时无端遭受胯下之辱,封王之后却笑释前嫌,任命当初侮辱过自己的人为巡城校尉。相比之下,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包容不仅是对他人的宽恕,更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13\n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定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地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独秀的住处拜访时,因陈独秀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独秀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这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则,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出来。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元培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13\n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了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本文与课文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先列举以“做官发财”为学习目的的种种弊病,从理论上说明这一宗旨的错误,由此引出自己的正大宗旨。B.蔡元培向北大学生提出的第一点希望是“抱定宗旨”,就是要抱定求学、研究高深学问的宗旨,并且强调这个宗旨不可以不正大。C.蔡元培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八字治校方针,吸引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D.蔡元培成立各种社团,倡导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形成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解析】选A。A项,不是“从理论上说明”,而是“以事实证明”。2.(思维发展与提升)下列不能表现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现实黑暗的一项是(  )A.官僚气和衙门气浓厚,校风腐败,道德沦丧。B.民国初年,学生大多数为贵族子弟。C.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北洋政府的官僚,学生为以后做官而巴结他们。D.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做官发财的阶梯。【解析】选B。B项不能表现北大现实黑暗。3.(文化传承与理解)文中说:“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请结合全文,并联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有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蔡元培先生对待学生游行请愿的态度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n蔡元培先生对学生游行请愿阻挡的言行,表明他和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表露的观点基本一致,即为保存实力,不主张学生徒手请愿。他是尽力地想保护北京大学独立自由的环境,保护学生不受伤害(从后文蔡先生决定一心营救被捕学生可知)。今天看来:蔡先生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徒手请愿用处不大,反而会给中国将来的栋梁之材带来危险。4.(文化传承与理解)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依据两篇文章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他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4)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13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