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单元形成性评价(四)(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5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们生活所依赖的各种传播媒介不断变化。从家庭相册到“朋友圈”中的照片瀑布流,从影院观影到手机上的视频日志,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今非昔比,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呈现形态也不断更迭。媒介环境变化,从一般意义上看,是一个技术演化的逻辑。正如印刷术的发展催生了近代报刊,无线电技术催生了广播电视,5G通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是当今视频软件和社交应用场景的技术基础。分析上述过程可以发现,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从时间维度看,既有跳跃式迭代,如手机替代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根据对新媒介秉持的态度来看,乐之者心驰神往,怨之者弃如敝屣。从印刷时代到电影时代,再到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类似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有两点: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有所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都体现了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色。17\n我们每个人又该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就像19世纪末,随着照相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这打破了长期的文字传统。与阅读文字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也正是在19世纪后半叶,生物学的“适应”这一概念被引入西方早期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被称为“社会适应”。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产业和媒介研究的兴盛,个体对媒介生态的适应成为“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后来还创造了一个概念叫“媒介素养”。(摘编自陈一《如墨汁滴入水中氤氲开来——谈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材料二: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偏低,一大原因是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将媒介素养视为一种功能性的社会技能,其教育实践倾向于持工具主义的视角,较少强调青少年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媒介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学生的媒介辨识能力的培养不足;另一方面,此前教育体系对媒介素养的课程设计和考核不够重视,更多地满足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少强调青少年媒介文化解构、媒介行动参与、媒介信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借助媒介形成主体性人格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对此,我们可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联动,在多场域同时开展教育实践。国家层面,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理念引导,以国家力量的介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教育层面,从中小学到高等学校都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并制定专门的实施配套方案和评价体系,保证落实效果。社会层面,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利用知识讲座、交流活动、科普节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此外,还应提倡青少年在媒介传播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青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地进行媒介知识的自我学习、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和媒介品质的自我修养。在新媒介的参与中完成对新媒介的认知、对信息的判断、对道德的提升。(摘编自张力、张凌然《媒介素养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以点带面逐渐拓展,以渐进的方式推而广之,终至普及。17\nB.由于新媒介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因而尽管使用者存在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别,但它在文艺领域里的使用并无不同。C.新媒介在社会中扩散的速度,取决于众多的个体对新媒介的接受程度,也与接受新媒体的个体的广泛度密切相关。D.媒介对信息的传播,经历了由文字到图像,从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到多元、非线性的传播形式的发展过程。【解析】选B。B.“尽管使用者存在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别,但它在文艺领域里的使用并无不同”说法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有所偏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可见使用者文化背景的差别和使用群体的不同,都会让新媒介技术的使用“各有特色”“难免有所偏向”,并非“并无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媒介不断迭代是大势所趋,那么培养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进行终身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B.人类对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可能存在恐惧心理,但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范畴来看,学会适应才能融入社会得到更好发展。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纳入我国普通高中的学习课程,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对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这一热切需求的回应。D.青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在媒介的参与中如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就可以迅速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解析】选D。D.“如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就可以迅速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说“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联动,在多场域同时开展教育实践”,可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需要国家、学校教育、社会层面的“联动”,因此,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成的,也不是凭青少年个体的一己之力就能迅速提高的。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约在20年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3D版“魔法报纸”,如今已演变为可用手机浏览的微信视频新闻。B.LED技术的研发助推“人脸识别”神器上线,并通过电子显示屏公布交通违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通环境。17\nC.在当今这个“融媒体”时代,技术的革新迭代,倒逼广播、报纸、电视等不同媒体为求生存而进行全面整合升级。D.某手机厂商根据不同年龄段用户群的需求,向市场投放适合不同群体使用的多种类型的手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解析】选D。材料一是以技术演化催生近代报刊、广播电视等论据,论证科技进步催生新媒介,进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这一观点。D.是手机厂商的营销策略,无关新媒介的诞生与迭代,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4.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什么准则?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和下面的漫画谈谈你的理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漫画的内容是,外界有诸如“独家内幕”“谣言”“传言”“听说”“猜测”“秘闻”等声音不停地飞入一个人的耳朵。由此可见,漫画的寓意是,现代社会中,各种虚假的媒介信息使人难以辨识。材料二主要论述了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从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述。目前,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偏低,原因之一是“较少强调青少年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媒介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学生的媒介辨识能力的培养不足”。而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提倡青少年在媒介传播中的自我教育,要“在新媒介的参与中完成对新媒介的认知、对信息的判断、对道德的提升”。抓住“接受”和“传播”两方面,围绕“媒介规范”“道德准则”“辨识能力”这些关键词,再结合漫画中对虚假媒介信息的讽刺和材料二中的“对信息的判断”“媒介辨识能力”可知,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该不信谣、不传谣,对带有“据传”“听说”这类字眼的信息应当审慎辨识;不要随意相信、扩散“小道消息”“内部消息”“独家内幕”等信息,要随时保持警惕。答案:17\n示例一:进行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时,对带有“据传”“听说”这类字眼的信息应当审慎辨识,保持质疑态度,做到不信“谣言”、不传播“谣言”。示例二:进行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时,对“小道消息”“内部消息”“独家内幕”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应保持警惕,不随意扩散。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9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引出媒介环境变化的问题;第二段对媒介环境变化的缘由进行阐述,并介绍了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分别有怎样的演化特点;第三段指出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面临的两大关键问题;第四段、第五段分别论述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的问题;第六段提出“社会适应”这一概念,强调个体应适应媒介生态。因此,材料一首先阐述第一、二段的内容,即媒介环境变化的缘由,以及新媒介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化特点;进而论证第三段提出的两大问题,即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最后强调第六段中的内容,即个体应适应媒介生态。答案:①首先阐述媒介环境变化的缘由,以及新媒介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化特点;②进而论证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的问题;③最后强调个体应适应媒介生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幽梦影》情结宗 璞近见报章杂志上常出现这样那样的“情结”字样。所谓“情结”,大约来自“俄狄浦斯情意综”一词,指在潜意识中无法化解的几乎是宿命的一种情感。《幽梦影》这本书对于我可算得是一种“情结”。17\n抗战时期,为了躲避轰炸,我家在昆明东郊龙头村,一住三载。有一段时期,我和弟弟没有上学,获准到文科研究所去立读,随便翻阅各种书。我们常常在书架中流连徜徉,直到黄昏。翻阅的书不少,它们也算得我的邻居。对十来岁的孩童来说,那些书太深奥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书,是清初张潮所著《幽梦影》。这是一本讲生活艺术的书,颇像有些书上的眉批,三五句十数句,对生活这本大书做出评点。书中一部分讲人生哲理,讲入世应如何,出世应如何;一部分讲对大自然的欣赏态度,讲如何赏花,如何玩月。轻松地言及居室布置,严肃地讲到音韵学。其序跋有云:“一行一句,非名言即韵语,皆从胸次体验而出,故能发人警省。片玉碎金,俱可宝贵。”“三才之理,万物之情,古今人事之变,皆在是矣。”也许这些说法评价太高,但读过后,使人自觉减少了俗气,增添了韵致,便是作用了。我愿意首先提到如何做人的一则:“立品,须发乎宋人之道学;涉世,须参以晋代之风流。”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若无这主心骨,不拘小节的风流便是恃才傲物,或竟是轻薄,令人生厌。近年来流行得大红大紫的“潇洒”二字,因为没有主心骨,有时已成为不负责任的代名词。张潮将立品与涉世并提,先有立品,才能涉世。只有心存诚敬,才能潇洒风流,自是高见。又云:“少年人须有老年之识见,老年人须有少年之襟怀。”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文喻老年人为字典,少年人为戏文。或可发挥云,少年是演戏的阶段,老年是看戏的阶段。少年应以字典为规范,便有老年之识见;老年应记得自己也是轰轰烈烈演过戏文的,看戏时便有少年之襟怀。若能做到点滴,代沟或可变浅,只是很不容易。另一则云:“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情到极处自然成痴。现在情近于痴的人恐已如朱鹮、白象一样稀罕。“才兼乎趣”的“趣”字很难界说。是否可以说一方面要对生活有兴趣,生机勃勃如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则要有幽默感。十七世纪我们还没有“幽默”这个词,但当然有这种感,有些禅语机锋便是一种幽默。有了“趣”,“才”才是活的。又言:“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此乃律己严责人宽之古训以形象出之也。又一则提出了值得钻研的美学问题。“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也。”张潮若生在现代,大可就此写一本书。丑而可观必有其特殊的力量,必定更曲折更深刻。不丑而不足观必平庸无奇。一篇文章句句合语法,并不算好文章。鲁迅文章有几篇峭峻难读,但使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17\n张潮是大自然的知己。他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他说:“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独自和大自然相处是他最得意的境界。他能看出每一景物最特殊的地方。他说:“天下万物皆可画,唯云不能画。”这实在是把云的千变万化揣摩透了。又一则云:“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曾在黄山,于晴夜观满月,见清光万里,觉得自己都化在月光之中。朦胧之月,景物之朦胧更引人遐想。他又说,镜中之影是着色人物,是钩边画;月下多影是写意人物,是没骨画,传神地表达了月下的朦胧景色。几十年来,我虽记不得《幽梦影》中的文字,其中的精神却拂之不去。再读时渐渐明白,于我心头拂之不去的,是中国文化对人生的智慧的态度和与万物相知相亲的审美心理。我曾言自己多病,病最深者为“烟霞痼疾,泉石膏肓”,这已入膏肓的痼疾,便是中国文化赋予我的情结。(摘编自《新剧本》1995年第4期,有删改)文本二:1936年林语堂赴美从事文学创作时英译《幽梦影》,当时美国文学正处于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过渡期,原来的文学亟须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更需要新的形式和技巧。《幽梦影》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张潮所著,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共219则为主体,并附有140多位文人写下的550余则评语。这样的语录体小品文不仅形式上绝无仅有,主题也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现代主义多是从内心感受着手,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而明清小品文题材很少涉及国事、政事、时事,它多是抒发个人情感,大多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新颖的文学体裁、充满神韵的中国智慧不仅为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且满足了西方读者想要了解中国智慧的好奇心。《幽梦影》这本书展现了中国人的闲适自足,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格调。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人们内心所渴望的正是这种闲暇与轻松。(摘编自徐露《<幽梦影>中林语堂的自我东方主义》)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梦影》这本书对于作者来说有着一种无法化解的几乎是宿命的情感,这与她抗战时期童年的特殊经历有着渊源。B.少年应以字典为规范,老年应记得自己也是轰轰烈烈演过戏文的;少年应向老年学习,老年应替少年着想:这样能浅化代沟。C.“貌有丑而可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重点强调后一句,与“文似看山不喜平”有异曲同工之妙。D.作者认为自己病最深者为“烟霞痼疾,泉石膏肓”,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已成为“痼疾”。【解析】17\n选C。C.“比兴的手法”“重点强调后一句”错,此处是把“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与“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作类比,强调丑而可观必有其特殊的力量,必定更曲折更深刻。不丑而不足观必平庸无奇。一篇文章句句合语法,并不算好文章。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才之理”中的“三才”出自《易传》,即天道、人道、地道,《幽梦影》序跋以此评价《幽梦影》内容丰富、完备。B.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晋代风流指不拘小节的风流,前者宗属儒家,后者宗属道家,作者借以告诫读者诚敬、潇洒的重要性。C.“情必近于痴而始真”,作者曾评价《红楼梦》是一部“痴”书,意在表明《红楼梦》写情至真、至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D.钩边画是用钩边笔钩廓,画面清晰;没骨画不钩轮廓,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用没骨画可传神地表现月下景色的朦胧美。【解析】选B。B.“前者宗属儒家,后者宗属道家”错。“宋人之道学”也有道家的影子,“晋代之风流”还受佛教影响,不是完全的宗属关系。另外,“作者借以告诫读者诚敬、潇洒的重要性”错,文中作者说“近年来流行得大红大紫的‘潇洒’二字,因为没有主心骨,有时已成为不负责任的代名词”,可见作者在文中对“潇洒”持否定态度。8.《幽梦影》作为“语录体小品文”,其形式和内容上有何新颖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7\n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能力。(1)分析形式上的新颖之处,文章多处直接引用了清初张潮所著《幽梦影》中的原句,如“立品,须发乎宋人之道学;涉世,须参以晋代之风流”“少年人须有老年之识见,老年人须有少年之襟怀”“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也”“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天下万物皆可画,唯云不能画”“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等等,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为主,文句精练,句式整齐,富有哲理,有格言、哲言的特点,形式绝无仅有。(2)分析内容上的新颖之处,由“他说:‘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独自和大自然相处是他最得意的境界。他能看出每一景物最特殊的地方”“又一则云:‘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曾在黄山,于晴夜观满月,见清光万里,觉得自己都化在月光之中。朦胧之月,景物之朦胧更引人遐想。他又说,镜中之影是着色人物,是钩边画;月下多影是写意人物,是没骨画,传神地表达了月下的朦胧景色”分析,“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以花鸟等寻常事物表达闲情逸致,表达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总之,文章抒发个人情感,多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充满中国智慧。答案:(1)形式: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为主,形式绝无仅有。如“律己宜带秋气,处事宜带春风”,文句精练,句式整齐,富有哲理,有格言、哲言的特点。(2)内容:抒发个人情感,多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充满中国智慧。如“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以花鸟等寻常事物表达闲情逸致,表达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9.徐露指出《幽梦影》“充满中国智慧”,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智慧”文化沙龙,请根据文本一列出发言要点。(1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1)由“如何做人的一则:‘立品,须发乎宋人之道学;涉世,须参以晋代之风流’”分析概括发言要点:做人的智慧。(2)由“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若无这主心骨,不拘小节的风流便是恃才傲物,或竟是轻薄,令人生厌。近年来流行得大红大紫的‘潇洒’二字,因为没有主心骨,有时已成为不负责任的代名词。张潮将立品与涉世并提,先有立品,才能涉世。只有心存诚敬,才能潇洒风流,自是高见”分析概括出发言要点:立品涉世要以诚敬为本。(3)由“‘少年人须有老年之识见,老年人须有少年之襟怀。’……若能做到点滴,代沟或可变浅,只是很不容易”分析概括出发言要点:少年人和老年人要换位思考,可浅化代沟。(4)由“‘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情到极处自然成痴”“才兼乎趣”“一方面要对生活有兴趣,生机勃勃如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则要有幽默感”“有了‘趣’,‘才’才是活的”分析概括出发言要点:做人要情真,才趣兼具。(5)由“‘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此乃律己严责人宽之古训以形象出之也”分析概括出发言要点:律己严,责人宽。答案:17\n做人的智慧:①立品涉世要以诚敬为本;②少年人和老年人要换位思考,可浅化代沟;③做人要情真,才趣兼具;④律己严,责人宽。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初,冯谖闻孟尝君好客,见之。居期年,冯谖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乃进冯谖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谖曰:“诺。”辞行,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孟尝君闻冯谖烧券书,怒而使使召谖。谖至,曰:“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B.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C.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以足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D.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以足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17\n【解析】选B。“孟尝君”与“相齐”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奉客”是动宾短语,共同作句子的谓语,关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战国四君子之一。另外三位分别为:魏无忌、赵胜、黄歇。B.出钱,即放债,贷钱给人。文中指孟尝君拿钱贷给穷人,收取利息。C.传舍长,指孟尝君传达命令给客舍舍长,让他推荐可以收债的人。D.幸临,意同惠临、光临。幸,表敬副词。体现了孟尝君的礼贤下士。【解析】选C。C.“孟尝君传达命令给客舍舍长”错,传舍长,指住所负责人。传舍,是馆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爱惜人才,乐于招揽宾客。尽管后来收入很难维持养三千食客的开销,但孟尝君还是想出办法来增加收入。B.冯谖慕名投奔孟尝君门下,由于他看起来善于雄辩,又是宽厚稳重的长者,没有其他技能,因此被举荐为收债的人选。C.孟尝君礼贤下士,请冯谖时态度恭敬,他向冯谖详细说明了收债的原因,并让冯谖替他责备拒不偿还债务的人。D.冯谖收债方式独特,他设宴宴请向孟尝君借贷的人,并让他们拿借贷的凭证来核对,还烧掉无法偿还者的券书。【解析】选C。C.“责备拒不偿还债务的人”错,原文“愿先生责之”意思是,希望先生替我去索取欠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6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所以,……的原因;民之无者,定语后置,没有钱的人。(2)关键词:具,准备;毕,全、都;无以,没有什么办法。答案:(1)孟尝君向大家贷款的原因,是为了你们中没有钱的人作为本钱从事农业生产。17\n(2)如果不多准备牛和酒就不能把他们全都集合起来,也就没办法了解谁有余钱谁衣食不足。14.孟尝君最后为什么反而要拍手连声感谢焚券的冯谖?(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可知,烧掉的借据是毫无用处的,舍弃的是得不到的虚账,这一做法能让百姓亲近孟尝君并且博得美名。答案:因为孟尝君明白了,冯谖烧掉了毫无用处、徒有其名的借据,舍弃了收不到的虚账,能让薛邑平民百姓亲近孟尝君并博得美名,所以最后他反而拍手感谢冯谖。附【译文】17\n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当初,冯谖听说孟尝君乐于招揽宾客,便来见他。过了整一年,冯谖没说什么。孟尝君当时正任齐国宰相,受封万户于薛邑。他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食邑的赋税收入不够供养这么多食客,就派人到薛邑贷款放债。一年到头年景不好没有收成,借债的人多数不能付给利息,食客的需用将无法供给。对于这种情况,孟尝君焦虑不安,就问左右侍从:“谁可以派往薛邑去收债?”那个住所负责人说:“上等食客住所里的冯老先生从状貌长相看,很是精明,又是个长者,没有其他技能,派他去收债是合适的。”孟尝君便迎进冯谖向他请求说:“宾客们不知道我无能,光临我的门下有三千多人,如今食邑的收入不能够供养宾客,所以在薛邑放了些债。可是薛邑年景不好,没有收成,百姓多数不能付给利息。宾客吃饭恐怕都成问题了,希望先生替我去索取欠债。”冯谖说:“好吧。”便告别了孟尝君,到了薛邑,他把凡是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集合起来,索要欠债得到利息十万钱。这笔款项他没送回去,却酿了许多酒,买了肥壮的牛,然后召集借钱的人,能付给利息的都来,不能付给利息的也来,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契据以便核对。当日杀牛炖肉,置办酒席。宴会上正当大家饮酒尽兴时,冯谖就拿着契据走到席前一一核对,能够付给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息的,取回他们的契据当众把它烧毁。接着对大家说:“孟尝君向大家贷款的原因,是为了你们中没有钱的人作为本钱来从事农业生产;他之所以向大家索债,是因为没有钱财供养宾客。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请各位开怀畅饮吧。有这样的封邑主人,日后怎么能背弃他呢!”在座的人都站了起来,连续两次行跪拜大礼。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冯谖刚一到,回答说:“如果不多准备牛和酒就不能把他们全都集合起来,也就没办法了解谁有余钱谁衣食不足。富裕的,给他限定日期还债。贫穷的,即使监守着催促十年也还不上债,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到了危急时,就会用逃亡的办法赖掉债务。如果催促紧迫,不仅终究没办法偿还,而且上面会认为您贪财好利不爱惜平民百姓,在下面您则会有背离冒犯国君的恶名,这可不是用来鼓励平民百姓、彰扬您名声的做法。我烧掉毫无用处徒有其名的借据,废弃有名无实的账簿,是让薛邑平民百姓信任您而彰扬您善良的好名声啊。您有什么可疑惑的呢?”孟尝君听后,拍着手连声道谢。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口粮约98%以上都是自己种出来的,生产容不得一丝放松。但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量惊人。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丰收来之不易。所以节约粮食势在必行,弘扬节俭美德必须走在路上。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柏庐也曾在《朱子家训》中提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见,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新时代,我们更要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当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还是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粮食平衡问题,依然是________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决定了我们的国家根本经不起铺张浪费的折腾,决定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更何况_______的新冠肺炎疫情________,影响到世界上相当多人口的粮食安全,我们更要有“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意识。 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优良传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牢记的责任和使命。________节约,反对浪费,刻不容缓!只要大家形成共识,齐心发力,勤俭节约必定会蔚然成风。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借此机会,我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节约粮食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口粮约98%以上都是自己种出来的,生产容不得一丝放松。17\nB.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口粮98%以上都是自己种出来的,生产容不得一丝放松。C.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口粮98%以上都是自己种出来的,生产容不得一丝放松。D.根据相关数据,我国的口粮约98%以上都是自己种出来的,生产容不得一丝放松。【解析】选C。原句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根据”和“显示”任删其一;二是:不合逻辑,两个表约数的词语不能同时用,删除“约”或“以上”。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限制 空前绝后 突如其来 例行B.制约 百年不遇 不期而遇 例行C.限制 空前绝后 不期而遇 厉行D.制约 百年不遇 突如其来 厉行【解析】选D。第一空处,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此处的语境是指资源短缺问题、粮食平衡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制约”。第二空处,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百年不遇:一百年也碰不到,形容很少见到或很少出现。此处的语境是指很少见到或很少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百年不遇”。第三空处,突如其来:突然发生。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遇见。此处的语境是指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突如其来”。第四空处,例行:按照惯常的做法处理。厉行:严格实行。此处的语境是指严格实行节约,反对浪费,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厉行”。17.校团委决定在学校食堂大门口张贴对联,食堂内悬挂标语,以提醒就餐的同学们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对联的上联已经拟定,请帮忙拟写合适的下联。(8分)秉持节俭,当念四时稼穑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拟写对联,内容上,上下联语意应相承或相关并符合所设置的情境;形式上,上下联对仗应工整;韵律上,注意平仄,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17\n“秉持节俭”和“拒绝浪费”在内容上都体现了节约粮食;“节俭”对“浪费”,“念”对“惜”,“四时”对“三餐”,“稼穑苦”对“操持难”,上下联对仗应工整;“苦”字为仄声,“难”字为平声,符合对联在韵律上的要求。答案:拒绝浪费,应惜三餐操持难。四、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百年前,10多位平均年龄28岁的“创业青年”一路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开创了一番不凡的事业。1917年,李大钊28岁,听闻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他看到了中国的出路;1919年,陈参一28岁,确定马克思主义为终身信仰后改名“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1921年,毛泽东28岁,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周恩来28岁,在要求释放被监禁的共产党员的斗争中据理力争,却被缴械并遭软禁;1929年,邓恩铭28岁,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入狱……百年后,新一代的有志青年继承伟业,燃烧热血,续写时代新篇章。他们当中有公益路上的“先行探路人”,有坚守平凡岗位的警察、司机、记者、护士、教师、邮递员,有送蛟龙潜水、嫦娥飞天的科研工作者,有戍国卫边的国家英雄,有隐秘而伟大的国安尖兵……百年风云际会,在变与不变之间,一代代青年在时代的考场上回答着人生的信念与价值的答卷。今日,你在高考的考场上,也将上交一份青春奋斗与成长的答卷。请以“我(不)想成为这样的青年”为题目,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1)请给你心仪的那所高校的招生办老师写一篇个人陈述。(2)请给你的同龄人们写一篇演讲稿。(3)请给28岁的自己写一封信。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17\n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命题+任务驱动作文。此题是基于“建党一百周年”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围绕“时代与青年”这个话题命制的一个宏大主题命题。材料第一段回首百年前的青年作为,用“创业青年”一词称呼建党先驱,具有时代感,拉进了前辈们与考生之间的距离。“创业”一词揭示了历代青年接续奋斗的本质——创个人之事业,创国家之基业,创民族之伟业。后半部分紧紧围绕28岁这个青春节点,列举建党先驱们的经历与作为,以时间为序展开,体现了传承接续之意。所举人物事例,意在启发考生思考青年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理想信念、执着奋斗和历经磨难矢志不渝、敢于战斗、勇于奉献的高贵精神。材料第二段概述新时代青年的承伟业、谱新篇。公益路上的“先行探路人”提示考生新时代青年当把家国情怀与服务社会结合在一起,平凡岗位上的新青年提示考生踏实敬业、务实勤奋正是青年风采,“科研工作者”提示考生新青年应紧跟时代步伐,勇攀高峰,“戍边英雄与国安尖兵”提示考生新青年应不畏艰险,敢于牺牲,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百年风云际会,有变化也有不变。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考生就需要在变化中思考新青年的特质,在不变中挖掘有为青年的精神品质。题目“我(不)想成为这样的青年”是确定好的,不需自拟题目。可以写“我想成为”,也可以写“我不想成为”,但无论选择哪一个,“这样”是指哪样,必须明确,提炼得准确与否是体现写作水平高下的标准之一。“这样”可以是上述材料所提示的任意一样,也可以是综合多样来写,当然,多样之间能建立紧密的联系,保证文章立意集中突出的为上乘。继而要在文章中充分表达为什么想要成为或为什么不想成为,论述是否充分有力,是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有高下之别的。最后的三个任务,主要是对写作文体和写作对象提出了要求。(1)如果是写给心仪的高校,那么写作目的应该是剖白个人心志,表达个人希望在该校学习成长,(不)成为那样的青年的意愿。当然行文中若有与该校密切关联的人物、典故、事件或者精神风貌自然是极好的。个人陈述应该是有称呼有落款的,开头一般是简单自我介绍一下,然后展开正题。整体语言风格应谦虚得体,情真意切。(2)如果是写给同龄人,那么写作目的应该是呼吁号召青年朋友达成共识、共同成长,演讲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主体意识,既亲切又有号召力地引发共鸣。演讲稿要注意称呼和落款的格式,以及演讲的对话感和语言感染力。(3)如果是写给28岁的自己,那么写作的目的应该是表达自我期许和实现自我激励。应立足当下个人实际,加上合理想象畅想未来,同时又能指向当下,对个人产生一些现实指导意义,尽量要以小见大。要注意信件的基本格式。【立意】1.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2.身先士卒,率先垂范;3.责任担当,你我先行,等等。【参考例文】我想成为这样的青年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想成为这样的青年”。17\n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相信大家都有属于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对于“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这个问题,大家也都见仁见智。有人说,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有人说,我不想做一个遗忘历史的人;也有人说,我不想做一个不爱国的人……在这里,我想说:“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自古以来,国与家,家与国的关系就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家国情怀更是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我想成为这样的青年——一个“满怀赤诚,热爱家国”的人。北宋张载有言,读书人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因为其意义深厚,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而在这背后的是一种旷达的胸襟,博大的情怀,是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对国家的热爱。犹记得关于周总理的那个故事。当时他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课堂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人说为了有出息,有的人说为了父母,有的人说为了当官,一个一个问过去,老师只是表示同意和尊重,不置可否。直到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流露出十分赞许的神情。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生在黑暗的乱世,却能有如此远大的理想,为了祖国而读书,被后世传颂,令无数有志之士敬佩。直到他临死前还在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死后用直升机把他的骨灰撒遍祖国大地,但时间不要太长,油钱很贵。可见,家国情怀是刻在骨髓深处的,时时刻刻不能够忘记。某爱国电影上映以来,以50多亿的票房稳居华语票房前列,当电影中人物身披国旗站在车上驶过交战区时,多少人流下了泪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诸如此类的电影都获得了一致好评,也许它们不是制作最精良的,但这份家国情怀却让无数人为之叫好,为之喝彩。一千年前范仲淹在岳阳楼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颂至今,其深刻的家国情怀也影响着每一代中华儿女,有国才有家,家国情怀是每一个公民都该铭记的。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该把祖国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交汇统一成一个整体,真正做到满怀赤诚,热爱家国。满怀赤诚,热爱家国——无比高尚的、可贵的、无价的宝藏!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1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