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人教版必修2)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人教版必修2)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一、基础积累(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古今异义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到了今义:①表示另提一件事;②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道(1)有碑仆道(路,道路)18\n(2)何可胜道也哉(说,讲)(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正确的方法)(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取道)2.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舍弃)(3)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房屋、住宅)3.其(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4)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问语气)(5)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代词,指曲调)(6)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7)其①真无马邪?其②真不知马也(《马说》)(①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②表推测语气)(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6.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8.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名词(深度)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11.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1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18\n(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守墓的屋舍。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译文: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3.有穴窈然。(定语后置)译文:有个深远幽暗的洞穴。二、内容感知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分析华山名字的由来,为下面作者的思考议论做铺垫。B.文章按照游踪顺序从远到近,从外到内地介绍了褒禅山的景观。C.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进行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表示惋惜。【明确】选D。“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表示惋惜”与文意不符。  一、魅力作家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王安石生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成就:王安石曾官至宰相,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文学上王安石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代表作品:《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18\n寻求生花笔王安石曾盼望能像李白一样有一支让自己オ华横溢的生花笔。于是,他向老师杜子野先生请教。杜子野拿来九百九十九支毛笔,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支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王安石锲而不舍,过了好久,当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毛笔写了一篇《策论》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地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生花笔了!”  二、探寻背景追记游事哲理深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1054年4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在文中并没有一味记游,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志”“力”“物”的关系。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三、相关链接  (一)文体知识即景抒情之“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文化常识1.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文中指和尚。18\n2.地理中的“阴”与“阳”。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阳光能照到的地方),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阳光照不到的地方)。3.庐冢:墓旁的小屋。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4.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5.临川王某:临川人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四、脉络梳理  五、内容概览  本文叙述了作者和几个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引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一、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2)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miù)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因为;名:命名18\n(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平旷:平坦空旷;侧:从旁边(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则:连词,表假设,即使;穷:尽,走到尽头(4)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以:连词,来;明:照明【巧支招】 如何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名词带宾语,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记叙景物的顺序是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交代了游览的行踪。B.开篇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C.第2段先详细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D.作者本应该继续寻幽访胜,走到前洞,因为听了倦怠者的话,退出洞来。一个“悔”字,概括出了作者的心情,引起下文的议论。【明确】选D。“走到前洞”错,应是进入后洞之后。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守墓的屋舍。(2)译文: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3)译文:有个懈怠想要退出去的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4)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二、阅读课文3~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于是余有叹焉。(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ɡ)之,亦不能至也。(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18\n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则:就(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做动词【微点拨】“相”,甲骨文写作,眼睛在木之上观察(敌情、野兽等),意为“观察”——本义;观察敌情,有助于首领判断情势、指导战斗,对整个行动有辅助作用,引申为“辅助”——引申义。后来,善于观察者渐渐被重用,又引申成了官吏——相(宰相)。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集中抒发了作者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与体会。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思想意识之所在。B.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等,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C.在“志”“力”“物”这三个条件中,“物”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D.作者由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明确】选C。“‘物’是最根本的”错误。6.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2)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3)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的。(4)译文: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明确】(1)本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山名的误读。(2)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交代了游览的行踪。(3)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2.第3段主要阐述了什么内容?试简要分析。18\n【明确】句子内容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3.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发出来的?【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而慎取”。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4.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有什么联系?【明确】“尽吾志”的观点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尽吾志”的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5.王安石认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你认为“志”“力”“物”这三个条件哪一个起决定作用呢?【明确】观点一:“志”起决定作用。首先要确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了志向,才有目标,才有方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所讥笑。一个人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只会徒然让人讥笑,也给自己留下无穷的遗憾。观点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到达预期的境地。18\n1.作者在文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请分别列举本单元三课中体现作者的心得的一句话,并选取其中的一句,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一下体会。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示例:我选《赤壁赋》中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的一生中面对的美好事物、景观很多,面对的诱惑也很多,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盲目地追求耳目口腹之欲。只有索取依法,索取有度,オ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2.因事说理,是古人记游的共性,也是宋诗的共性。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说一下这首诗所阐述的道理与本文中的观点有哪些相似之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此诗所阐述的道理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拥有远大的志向,就能不被困难吓倒。这个观点与《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相似之处:都强调至人所未至之处,领略别人不能领略之景,即不畏艰难、不随波逐流才会得到别人无法得到的收获。钴①潭西小丘记柳宗元18\n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氵营氵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④,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钴:古时称熨斗为钴,潭的形状像熨斗。②突怒偃蹇:突怒:高起的样子,偃蹇:屈曲起伏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石高峻的样子。④沣、镐、鄠、杜:四处地名。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游褒禅山记》《钴潭西小丘记》两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相对较少。C.西小丘是幸运的。它小巧、美丽,在偏远之地却被人轻贱,沦为弃地,它与柳宗元的偶然遇合彻底改变了命运。相比之下,它的新主人却不那么幸运。D.西小丘是柳宗元坎坷的人生际遇的象征。它在荒山无人问津,在京城却重金难买。作者借它倾诉不平之鸣,宣泄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打击的内心忧愤之情。【解析】选A。A项,“始”为“开始”“当初”的意思,并非指慧褒是“第一个”在华山居住的人。2.(思维发展与提升)《钴潭西小丘记》为何要花费大量笔墨描写小丘之美?18\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写小丘之美和小丘价廉与“货而不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下文的议论张本,隐含感叹自身怀才不遇之情。3.(思维发展与提升)游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类,是到唐代才开始的。与唐人不同,宋人在游山玩水之余,常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创作的游记充满了理性的色彩,请结合这两篇文章,分析这种差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钴潭西小丘记》运用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无生命的石头,联想奇妙,下笔传神;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际,实际上暗含自身的际遇,于自然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游褒禅山记》叙述了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附【译文】  发现西山后的第八天,循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潭。离小潭西面二十五步,在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曲折起伏,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倾斜高峻重叠而下的,好像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像熊罴在登山。这丘小得不足一亩,简直可以把它装在笼子里占为己有。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就轮番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好看的树木挺立起来了,美丽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高大的山,飘动的云,潺潺的溪流,遨游的鸟兽,都欢快地呈现巧妙的姿态,在这小丘下展示自己。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优美之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或许也没有到过这种地方。18\n  噫!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地,那么,豪门贵族争先恐后地来买它的,每天增加千金恐怕都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父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深源、克己高兴地得到了它,这个小丘果真应当有这样的机遇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与我们的遇合。18\n18\n18\n18\n18\n18\n1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