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评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单元形成性评价(一)(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4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不过,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比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中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韶遗址出土彩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②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毛笔字要形象得多。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上书而后精雕细刻;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构形奇古,图绘性极强,说不定是较商周更早时期文字的孑遗。18\n③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两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字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条的过程中,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肥瘦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这非为象形所必需,也算不上书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即使如圆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细如一,在日常书写中大抵呈现出一种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④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埋葬了。而隶书的笔画,直接来自毛笔的挥洒。所谓隶书的笔画,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撇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捺。⑤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⑥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像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圈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材料二:①明代《物原》载:“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虞舜时代。②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③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18\n材料三:(图片说明:两个图片中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左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右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中字的外框中间黑线为契痕)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甲骨上直接契刻字难度大,因此先人偶尔会借助于毛笔,先书写然后再进行契刻。B.早期部分毛笔字呈现生硬草率的特征,利于契刻。因此,它被用于甲骨文字的刻写。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中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错误,原文所述“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其中“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指的是字体肥而柔的甲3939等一类的甲骨文字,而并非甲骨文的基本特征。B.错误,原文“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选项将原文分句间的语意关系弄错。原文是因要照顾契刻的特点,所以甲骨文书体中的毛笔字带上了生硬草率的风格,“照顾”一词足见生硬草率是契刻甲骨而先书时有意进行的主动性改变,而非这些毛笔字固有特征,也并非因其有这个特征而被动性地用于甲骨契刻。D.错误,原文“铸铭是范铸的……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其中陈述了铸铭保存毛笔字风格的四个因素,根据我们对这四个因素与铸铭中毛笔字风格的关系理解与分析,其中最主要因素应是铸铭是范铸的这一特点,因为范铸可以在陶范上先书而后进行精雕细刻。当然此项也可以理解为重要信息遗漏,而犯以偏概全之错。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笔溯源。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步探究。D.材料中“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18\n【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以……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错误,从文中来看,钉头字与圈儿体属类比论证,而并非例证,因为这两种字体并非汉字,作者只是借二者的形状主要是受其书写工具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象来类比论证汉字形态的演变与毛笔的功能特征有很大关系。3.依据资料等进行推断,是考据性文章研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途径。下列对材料中的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代毛笔字要比甲骨文更形象,是依据其时间特征“去古未远”与毛笔功能特点做的推断。B.依据古人用笔“以漆书于方简”的记载以及汉语“笔”的词义推断毛笔始创在新石器晚期。C.陶器表面粗糙,如其纹饰光洁齐整,且没有绺状痕迹,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画笔应为硬笔。D.材料二中对于史前毛笔的形制特征所做出的推测,是基于出土的当时的毛笔实物而进行的。【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C.原文信息“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这里根据语意及关系分析,画地的粗糙、纹饰的光洁、无绺状痕迹是作者推测其使用的画笔应是硬笔(前文虽有对所使用工具“较柔软”的特性描述,但其后所述的“硬笔”是相对于毛笔这一软笔而言的)的三个条件,且前两个之间为转折关系,第三个与前面是并列关系或者说补充说明关系。因此选项对原文推测路径的描述是正确的。A.原文的第一个推断依据“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这里重点不是时间,而是当时汉字的象物性特征及形象性书写要求;且商代汉字的象物性是众所周知的客观历史事实,并不是由商代的时间特征即“去古未远”推测出来的,“去古未远”只是陈述这一客观事实产生的原因,即从“去古未远”到商代汉字的象物性并非推测,所以说时间特征“去古未远”是推测出商代毛笔字比甲骨上的文字更形象的主要依据之一,有失准确。B.原文虽引用了《物原》“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但从后文作者有关毛笔始创时间的推断语“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及结论语“毛笔创始……是在新石器晚期虞舜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引用史料论据重点是在前一句,即“虞舜造笔”,而非后一句。D.时间弄错。原文信息“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中间“其后”一词已明确推测所用材料并非当时实物。且如果已有当时实物为据,就没必要进行推测了。故选C。4.请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中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7分)18\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材料一中提到,“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由此可知,部分甲骨文字是“书而后契”的,字体是“肥而柔”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再看两幅图。比较两幅图上“贞”的形态来看,左边的“贞”看到的是契痕,看不出“书”痕,无法体现材料一中“书而后契”的特点,而且契痕细瘦,无法体现“肥而柔”的特点;右边的“贞”线条很粗,应该是用毛笔书写留下的痕迹,图上“此黑线为契痕”的提示表明是先书而后契的;字体内部没有契痕,内部字体笔画是肥而柔的。由此可知,右边最能说明。答案:观点:右图标示的文字最能说明。理由:①右图标示的甲骨文“贞”字外框已契刻,②而其内部笔画肥而柔,③应是未契完而留下的毛笔书写痕迹,④据此可推断部分甲骨文字是先(用毛笔)书而后契的。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的逻辑谨严性上有高下之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以材料一第⑤段与材料二第②段为例,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阐述。(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先看材料一。由材料一出处《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可知,材料一论证的中心是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所起到的作用;再看第⑤段,“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由此可知,第⑤段是写汉字隶楷演变以及汉字形体定型化对士人讲究书法的作用,据此可以看出,第⑤段所谈与材料一“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的作用”联系不紧密,所以论证的严谨上存在问题。18\n再看材料二,由出处《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可知,材料二是讲“笔的初创”,再结合材料可知,是讲毛笔的创始情况;接着看材料二第②段,“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此可归为硬笔类……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第②段从硬软两个方面分析史前绘画用笔的情况,最终得出结论“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这与材料二的观点是一致,所以材料二的论证比较严谨。答案:观点:材料一的论证逻辑不如材料二严谨。阐述:材料一第⑤段:①材料一论证的中心是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起到重要作用,②而第⑤段在谈论汉字隶楷演变时并没有谈及毛笔的作用。③虽然其中阐述到了毛笔富于创造力,但这只是在说明其在士人研究书法中的作用。据此可见,材料一在论证逻辑的严谨性上存有问题。材料二第②段:①材料二谈论的中心是毛笔的创始情况,②第②段是从硬软两个方面阐述史前绘画用笔情况。③虽然硬笔并非毛笔,但是对它的阐述是为了后文比较性地阐述毛笔的创始情况。据此可见,材料二论证逻辑是比较严谨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民国人物思 予看民国人物的传记,像从一扇门看一个偌大的园子。里面住着好些人,他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也争风也吃醋,也文争也武斗。看他们的传记,那些才高八斗,才情横溢的人就都被从神坛上请了下来,变成了凡人,像隔壁邻家孩子一样一天天地长大,淘气,求学,恋爱,迷茫,奋发,探索,坚持。一切都是鲜活的,和教科书上那些正襟危坐的严肃,琵琶遮面的矜持全然不同。而再看他们的文字时,似乎是熟识的,偶尔脑中会突然闪现出一些他们的趣事,不觉轻笑出声。蔡元培每天步行十里到马相伯处学拉丁语时,有时清早五点就到马家门口敲门。马推开窗后看到是蔡元培,只好无奈地说:太早了,太早了!你八九点钟再来吧!马寅初对当时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很是不满,经常置生死于度外四处演讲。有一次,在上海交大演讲时,他公开称蒋介石为“头号大真空管”,有人不解其意,他解释道:真空管就是肚子里是空的,顶上光光的,头号就是最大的意思。18\n国学大师章太炎反对白话,对胡适很是不满,有次对学生称胡适为“著作监”,学生不明究竟,他解释道:著作者写书著书也,监太监也,胡适著作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册,没有下册,故称著作监也。朱自清的散文最是清新,淡淡的愁,总能使人有飘离尘世,心醉神迷之感。当看到他被儿子惹恼时,也会关了门,将儿子按在一个角落,一顿狂揍,瞬间被震惊到。在西南联大,他常常戴着金边眼镜,西装革履,外面却披了一件当地农人的斗篷,悠然地行走于大学校园中。想想那副尊容,不笑出声也是挺难的。一代哲人金岳霖会突然忘记自己是谁。有一次,他给一个朋友打电话,接电话的佣人只有他报了姓名后方可向主人通报,可他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自己的名字。只好问同来的司机,可司机也不知道,后来司机说:我听别人都称您为金博士。他因了姓想起了名字,甚是开心。钱钟书甚是爱猫,猫儿闹春时,自家的猫儿不够健壮,总被隔壁林徽因家的猫欺负。有一日,他忍无可忍,拿了竹竿就准备替自家的猫报仇去。还好妻子杨绛深明大义,才阻止了此事。沈从文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紧张过度,约过了十分钟,还是讲不出一句话,课堂气氛甚是尴尬,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二十岁左右的胡适,看不清国家的出路,也看不清自己的出路,非常消沉。整天喝酒打牌吃花酒,一日喝醉,脱下皮鞋与警方厮打,最后被带到局子里,酒醒后交了罚款才被放出。民国时候,女子们也纷纷走进大学,学习新文化、新思想。她们的靓丽姿容与丰富学识相映生辉,成为“民国风”的最亮丽风景:风华绝代的民国才女林徽因,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还有着超凡过人的才华,她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诗人、作家,她曾与诗人徐志摩、建筑学家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都有过美好的感情,尤其是与建筑学家梁思成那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成就了中国建筑界的“神雕侠侣”,令无数人艳羡不已。在某个明月夜,身处美国的张爱玲正抬着孤傲的头望向月亮,此时友人路过,打招呼询问她正在做些什么?她自信淡然地回答:我在等公交。事实是,她高度近视,把电线杆看成了公交站。陆小曼任性率真,半世不食人间烟火,老年时得了一份领薪的工作,淡然自得,宁静安详地离世。18\n最是浓得化不开的还是真性情。沈从文狂追张兆和时,花季的张兆和追求者甚多,同学们私下排号,从癞蛤蟆1号排起,那时的沈是癞蛤蟆13号,他勇往直前,最终得手。九十岁的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深情地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那时的林已去世三十年。一群真实有趣的人儿,不仅博学智慧,更是情真意切。他们在乱世鼎革之际,以文人情怀,以学问、技能、道德,与芸芸众生一道,成为那个可悲时代或大或小,或浓或淡,或黑或白的注脚。(摘编自《闲看民国风云人物传记》)文本二:“民国”是一种经典、是一种情怀?“民国风情”是一种独特的美。民国时期是中国从古至今过渡,是东方与西方交汇时代,是中华传统美与西方古典美、摩登美碰撞、交流、融合的时代。能建立掀天揭地功业,能定乱命世之人叫大师;能用思想跨越千年、光耀后世的叫大师;能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功的叫大师。而民国就是这样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风流俊彦,有如过江之鲫;耆老新秀,一时风头无两。于是,人们对民国时代一直有一个“民国梦”,认为那时候的审美、思想,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企及的。而那个时代离我们又非常近,没有古代历史的遥不可及,那时的遗迹随处可见,我们今天走的街道,流连的公园,他们或许都曾走过……但也有人觉得民国时期的才子佳人们,还不能真正称得上“大师”。所谓的“民国风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小资情怀”,是大地主、买办、高级知识分子等上流社会人士的,与广大平民无关。真正懂民国历史文化的,反而讨厌民国这种动荡年代。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始用比喻手法,把民国人物比作隔壁邻家的孩子;并把传记人物的正统矜持的一面和日常琐碎的一面作了对比。B.在蔡元培与马相伯师生的故事中,看得见一个醉心学业,刻苦求学,但有些许憨直的学生;一个对弟子心存欣赏,但也并不虚伪造作的老师。C.朱自清率性的穿着,金岳霖忘记自己名字,是因为大师们大多专注于学问研究,加上洒脱随性,对日常琐事大都不在意,不关注。D.写钱钟书要为猫去“报仇”,写沈从文首次上讲台怯场,并不是对他们不尊敬,相反给人更鲜活,更真实,更可爱的感觉。【解析】选A。“文章开始用比喻手法,把民国人物比作隔壁邻家的孩子”错,不是比喻。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18\nA.文章罗列了十几个民国人物的日常点滴,与“正经”传记大异其趣。人物行为大都是日常身边俗人样貌,但却都让人心生敬意。B.作者侧重记录民国人物“有温度、贴地气”的生活点滴,这样的人物形象,再结合其作品风格,发现这才是真实的民国人物,不禁莞尔。C.马寅初和章太炎面对不满,不管是权贵还是名人,都能直白批判。这与鲁迅杂文“像匕首,像投枪”的风格基本相似。D.民国才女林徽因、张爱玲、陆小曼等,有才华,有美貌,有性格,能活出自我,类似李清照一流人物。成为当今许多青年欣赏喜爱的人物。【解析】选D。A项,“都让人心生敬意”错,参看文中所举胡适的事例。胡适喝酒、打警察等,无丝毫敬意。B项,“发现这才是真实的民国人物”错,传记里的民国人物的日常生活样貌与正式作品里的人物都是真实的。C项,“批判”对,但不“直白”,“头号大真空管”“著作监”的说法都使人不明所以,还要自己解释,不能说是“直白”。8.文中多次提到“民国情怀”。请结合文本材料,概括四条你步入大学校园后,可以借鉴的“文人情怀”。(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如钱钟书为猫“报仇”;沈从文首次上课紧张之类,则不应该作为备选答案。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语言组织严谨得当,即可得分。答案:①要胸怀天下,有理想。为将来能建立功业,能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功而努力奋斗。②勤奋好学,培养超凡的才华。像蔡元培刻苦求学,像林徽因成为著名的建筑学家、诗人、作家。③大智若愚,专注于重要的事情。朱自清不在意穿着打扮,金岳霖忘记自己是谁。④保持童真,有真性情,不虚伪,不造作,不萎靡。9.文本二对“民国风情”的看法存在争议,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9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8\n应首先概括文本二的观点态度(分段概括),并就其观点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题干要求谈“你”的认识,所以答案应包含“自己”联系“当前”的内容。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语言组织严谨得当,即可得分。答案:①第一段侧重对民国人物的肯定。认为“民国风情”是种独特的美,认为这些民国人物有真性情,真情趣;认为他们在立德、立言、立功的某些方面有超卓的成就,可以称为大师,值得学习。②第二段侧重对“民国”阶级层面的分析。所谓的“民国风情”,的确有上流社会“小资情怀”的一面。当今国泰民安,社会进步,人们对“民国风情”的追寻与喜爱无可厚非。③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对“民国风情”的态度也就不同,存在争议也是正常的。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辛酉,以元稹为左拾遗。稹上疏论谏职,以为:“昔太宗以王珪、魏征为谏官,宴游寝食未尝不在左右,又命三品以上入议大政,必遣谏官一人随之,以参得失,故天下大理。今之谏官,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近年以来,正牙①不奏事,庶官罢巡对②,谏官能举职者,独诰命有不便则上封事耳。君臣之际,讽谕于未形,筹画于至密,尚不能回至尊之盛意,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愿陛下时于延英③召对,使尽所怀,岂可置于其位而屏弃疏贱之哉!”稹又以贞元中王伾、王叔文以伎术得幸东宫,永贞之际几乱天下,上书劝上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以为:“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至于师傅之官,非眊聩废疾不任事者,则休戎罢帅不知书者为之。其友谕赞议之徒,尤为冗散之甚,搢绅皆耻由之。就使时得僻老儒生,越月逾时,仅获一见,又何暇傅之德义,纳之法度哉!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上颇嘉纳其言,时召见之。丁卯,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奏摄之,擅令停务。朝廷以为不可,罚一季俸,召还西京。至敷水驿,有内侍后至,破驿门呼骂而入,以马鞭击稹伤面。上复引稹前过,贬江陵士曹。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言稹无罪。白居易上言:“中使陵辱朝士,中使不问而稹先贬,恐自今中使出外益暴横,人无敢言者。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上不听。(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①正牙,同“正衙”。②巡对,轮流引见,咨询政事。③延英,延英殿,指唐代长安大明宫殿。18\n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B.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C.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D.又/稹为御史/多所举奏/不避权势/切齿者众/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疾恶绳愆/有大奸猾/陛下无从得知【解析】选D。“不避权势”,“不避”的主体是“权势”,之间不断开,排除A、B;“恐自今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之前省略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拾遗,唐代谏官名,负责规谏皇帝,以救补皇帝言行方面的缺失。B.封事,密封的诏书;皇帝下达命令,用皂囊封缄以防泄漏,故称。C.召对,古代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问题。D.内侍,掌宫廷内部事务之职,多用宦官;后世以内侍为宦官专称。【解析】选B。B.“密封的诏书;皇帝下达命令,用皂囊封缄以防泄漏,故称”错误,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稹奉职勤恳,尽心谏官职责。元稹认为只有发挥谏官对朝廷的监察作用才能实现国家大治,而今他们遭弃置,被疏远贱视,仅剩举荐人才之责。B.元稹颇有远见,重视皇子教育。元稹提出的对皇子教育的建议极有见地,认为应选择贤能明理之士做太子、诸王之师,皇帝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C.元稹恪尽职守,惩治不法官员。河南尹房式横行不法,身为东台监察御史的元稹上奏朝廷将其拘押,并擅停其职务,但元稹的做法未被朝廷认可。D.元稹受辱被贬,遭受不公待遇。元稹受内侍辱骂并被击伤面部,皇上没有惩罚内待,反而将元稹贬谪,尽管有人进言据理力争,皇上却不予采纳。【解析】选A。A.“仅剩举荐人才之责”错误,文中“举职”意为“奉行的职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18\n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中“大”,首先;“参”,参与;“朝”,上朝;“谒”,拜见。(2)中“既”,已经;“诰令”,君命;“除授”,官员任命;“诚”,实在。答案:(1)首先不能得到圣上的召见,其次不能参与当前的政务,只是排在众臣行列中,上朝拜见圣上罢了。(2)何况对于已经颁行的君命,已经发布的官员任命,却想凭着谏官进呈一纸奏章收回圣上的诏命,也实在是困难啊。14.元稹是怎样劝说皇帝“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意思是“自从太宗当了藩王后,便与十八位博学能文、操行洁美的人士相处”,即以唐太宗做蕃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意思是“虽然后世的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但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即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即意思是“一般说来,就连地位低贱的人们,为了疼爱自己的子女,还知道去寻找明达事理的老师来教诲自己的子女,何况太子、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呢”,即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答案:①以唐太宗做蕃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②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③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附【译文】辛酉(二十八日),任命元稹为左拾遗。18\n元稹上书谈论谏官的职任,他认为:“过去,太宗任命王珪与魏征为谏官,无论宴饮游观,还是寝息就餐,没有一时不让他们跟随在身边的,还命令在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计议重大政务时,一定要派遣一位谏官跟随,以便检验各种议论的优劣,所以当时天下政治修明。现在的谏官,首先不能得到圣上的召见,其次不能参与当前的政务,只是排在众臣行列中,上朝拜见圣上罢了。近些年来,免除正衙奏事,停止百官轮流引见,咨询政事,谏官能够奉行的职责,只有在诏诰命令不尽合宜时,献上一本用皂囊封缄的奏章而已。君臣际会,即使在事情发生以前便委婉规劝,进行极为周密的谋划,尚且难以回转圣上的盛意,何况对于已经颁行的君命,已经发布的官员任命,却想凭着谏官进呈一纸奏章收回圣上的诏命,也实在是困难啊。希望陛下经常在延英殿召见谏官奏对,让他们把意见都讲出来,怎么能够将他们安置在谏官的职位上,但又对他们弃置不顾,并且疏远贱视呢!”元稹又以贞元年间王伾、王叔文靠着擅长方伎小术得到太子的宠爱,到永贞年间几乎使天下大乱之事,上书劝宪宗及早选拔善良正派的人士,辅佐教导各位皇子,他认为:“自从太宗当了藩王后,便与十八位博学能文、操行洁美的人士相处。虽然后世的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但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至于太师、少师、太傅、少傅一类官员,不是由眼昏耳聋、身体残废、不能办事的人物担承,就是让战事完结以后免去节帅职务而又不懂诗书的人物出任。尤其王府那些友、司议郎、谕德、赞善大夫等官员,更是闲散之职,士大夫都以担当过这类官员为耻辱。即使有时能够得到一些孤陋寡闻、年纪老迈的儒生,也是历时数月,仅仅获得一次与太子、诸王见面的机会,又哪里有闲暇为他们辅导仁德道义,使他们深明法令制度呢!一般说来,就连地位低贱的人们,为了疼爱自己的子女,还知道去寻找明达事理的老师来教诲自己的子女,何况太子、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呢!”宪宗对他的话很是赞许,颇多采纳,还时常召见他。丁卯年,河南尹房式做违法的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想要追究拘捕,擅自命令房式停止政务。朝廷以为不可以,皇上罚房式一个月的俸禄,又召元稹回京。路上住在敷水驿舍,有宦官后到,破驿门大声喊着骂着进来,后来用鞭子打伤了元稹的脸。皇上又因为元稹以前的过错,贬其为江陵士曹。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上奏说:“宦官欺凌羞辱朝中官员,不去追究宦官的罪过,反而首先将元稹贬官,恐怕从今以后宦官外出会愈加暴虐骄横,人们没有再敢说话的了。再者,元稹担任御史,提出不少检举奏报,对权贵势要人士无所避忌,痛恨他的人很多,恐怕从今以后没有人愿意为陛下担当官职而执行法令,憎恨邪恶而纠正过失了。即使出现了特大的奸险狡猾的人物,陛下也无法得知了。”宪宗不肯听信他的谏言。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粽叶飘香,端午又至。“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需求真谛教后人念屈原。”扒龙船、吃粽子、挂艾草、放纸鸢、荡秋千……多少年来,这些深深的记忆,总是被________18\n在中国人心中,端午文化也随着他们的脚步,走向世界各地。而一颗小小的粽子,也就是家的味道,端午节的分量,也就是祖国在心中的重量。 端午佳节,________,即便跨越千年,至今依旧有着生动的意涵、动人的力量。家国情怀、爱国精神是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今天我们纪念屈原,就如同往年一样。有别于其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祖灵信仰、家庭义务与宗族社交,而更多指向了“家与国”“个体与民族”的有机连结。国人之所以在一次次端午节追忆屈原,就是感动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佩于其对于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是________  ,我们就越是要不忘初心、勉力前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新答卷!”爱国,就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好。这是古往今来的共识,也是一代代人接力的伟业。 端午映见幽思,“求索”不止、爱国爱家,以行动呼应、以内心共鸣,让“家国情怀”与“屈原精神”贯穿当下,所有人________。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铭刻 源远流长 任重道远 义不容辞B.镌刻 流传千古 负重致远 义不容辞C.镌刻 源远流长 负重致远 在所不辞D.铭刻 流传千古 任重道远 在所不辞【解析】选A。“铭刻”即铭记,是一种意念的行为。一般用在“心”的前面。“镌刻”即“雕刻”之意,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是刻在实物上,用在石头、木头等名词的前面。文中语境是“记忆总是被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因此选“铭刻”。“源远流长”指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流传千古”指事迹或精神年代久远地在社会上传扬。语境是“跨越千年”强调端午节的历史悠久,应用“源远流长”。“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负重致远”,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横线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应用“任重道远”。“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时。语境中是说践行“家国情怀”和“屈原精神”是所有中华儿女应该做的事情,应用“义不容辞”。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人之所以在端午节一次次追忆屈原,就是感动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佩于其对于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18\nB.国人之所以在一次次端午节追忆屈原,就是感佩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动于其对于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C.国人之所以在端午节一次次追忆屈原,就是感佩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动于其对于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D.国人之所以一次次在端午节追忆屈原,就是感动于其忧国忧民、品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是感佩于其对于国家和百姓的深沉之爱。【解析】选C。原句错误有二:一是“在一次次端午节”语序不当,“一次次”“在端午节”共同作“追忆”的状语,根据多重状语排序原则,先表时间后表频率,故应修改为“在端午节一次次”,排除B、D项。二是“感动于……人格魅力”“感佩于……深沉之爱”,搭配不当,把“感动”和“感佩”调换位置即可,排除A。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首先看构成特点,可从字数、结构、词性等角度分析特点包括上下两句对应字词的词性、结构以及句子整体的结构等。其次看表达效果,可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分析,然后点明其表达效果即可。答案:(1)构成特点:“应”和“需”都是动词,与后面的成分组成动宾结构,对仗工整。“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和“求真谛”“教后人”“念屈原”都是并列式的动宾词组,对仗工整。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2)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内容上,上句是端午节的习俗,与下句形成对照,既表现了我国端午节的内容,又强调了端午节的意义。四、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春天里,大自然百花齐放,百卉争荣,尽情展现各自生命的精彩,其实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读了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8\n【写作提示】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依。材料中引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绘了桃树、杏树、梨树各自的美丽,表现了它们各自生命的精彩之处,它们又组成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其实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由物到人,提示学生人的生命同样各有各的精彩。因此,学生只要围绕“生命的精彩”“生命的美”由个体到整体,由个人到家国立意即可。【立意】(1)力争上游勇敢竞争,创造人生精彩。(2)团结奋进,合作共赢,共创美好世界。(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4)每个人都可以为国家的美好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例文】绽放生命光彩国学大师席慕蓉曾说过:“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河,我们都是那过河的人。在河的左岸是忘记,在河的右岸是铭记,只有铭记该铭记的,忘记该忘记的,才能奔向生命的远方。”那么我们该铭记的到底是什么,该忘记的到底又是什么呢?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铭记的乃是心中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应忘记的则是消极的心态。正如塞涅卡所说:“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只有绽放生命光彩,方不辱没生命的意义。梵高的一生融入了向日葵,把艺术的精华留给了人类,他的生命是精彩的;贝多芬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用生命之曲唤醒人类,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马克思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焦裕禄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兰考人民,他的生命同样是精彩的……巴金说过:“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生命如果没有意义,那么就尽早结束它。”18\n古人云“水流湍急浪花飞溅之处是大鱼”。生活中总会有这么一些人,为理想而奋斗让生命绽放光彩。陈州虽是街头卖唱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却凭借心中顽强的毅力攀登五岳之巅;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一心想着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无不散发着为理想而奋斗的光芒。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未悔;张骞扶着驼铃走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寥,佳作不间断;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无不是我们敬仰的楷模。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并没有颓废,仍坚持着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翻开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会有这样的声音在耳边环绕: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清泉,把它的甘醇流淌入干渴者的心田,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红日,把它的温暖传递到严寒的隆冬,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也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更生。生命亦是如此!在面对生命道路的坎坷不平时,我们要迎风破浪,披荆斩棘,让生命绽放出光彩。      【备选题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因为我的某些批评性文章,有读者问我为什么不多写些“光明的东西”,①_______。如果我是一个卖手电筒的,我会立即②  。然而对于一个以思考为业的人来说,什么是光明却不容易判断。他唯一确定并能为之尽力的本分是殚精竭虑以明辨是非。而明辨是非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些年,我写过不少或明或暗的文章。总结起来,我对社会的批评是基于事实的世界,不能指鹿为马;而我对人生的思考,是基于意义的世界,可以颠倒黑白。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故弄玄虚,(    )。人心是个奇妙的东西,③________,有人视之为地狱,有人则视之为天堂;同一首诗歌,有人看到光辉,有人看到颓丧。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是强调既要在主观上看到人心的价值,又要在客观上尊重事实B.而是强调在客观上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在主观上看到人心的价值C.而是强调在主观上既要看到人心的价值,又要在客观上尊重事实D.而是强调既要在客观上尊重事实,又要在主观上看到人心的价值【解析】18\n选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前文“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故弄玄虚”是指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后文“人心是个奇妙的东西”讲的是人心,所以补写的句子要先说事实再谈人心,据此排除A、C两项;“尊重事实”是客观方面,“看到人心的价值”属于主观方面,是两个不同做法,既主语不同,所以关联词语“既要”和“又要”应分别放在这两个做法之前,据此排除B项。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好让他有力量 ②赠送他几节电池 ③同一种境遇1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