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年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句式学案(人教版必修2)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年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句式学案(人教版必修2)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核心素养提升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句式常见4大句式判断技巧  1.宾语前置句——重在调序  宾语前置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殊句式入手  若碰到否定句或疑问句,就要考虑有没有宾语前置。如“而今安在哉”中有疑问词,正常语序应该是“在安哉”,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  (2)熟记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是”“之”,如“唯利是图”“夫晋,何厌之有”等。  (3)注意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相比照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有现象,所以碰到文言句子,可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照,看有什么不同。  2.被动句——重在译出“被”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当句子中出现了“于”“见”“被”“为”等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  3.判断句——重在译出“是”或“不是”7\n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固一世之雄也”,“一世之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本要求。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判断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进一步判断即可。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也”表判断。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4.省略句——重在补出成分  推敲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从特征入手找标志  在省略句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的情况,可以通过特征进行推敲。因为一般省略的宾语主要是介词宾语,所以如果有介词而后面无宾语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的情况了。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中,“与”是介词,后面没有宾语,补充出来就是“与(之)”。而省略兼语的情况一般是前面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等词语,后面没带兼语,也就是省略了这个成分。  (3)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处所名词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7\n(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语言建构与运用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译文:(状语后置)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②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译文:(宾语前置)群臣都战战兢兢的,只知道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执行,没有人敢违抗。③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译文:(定语后置)唐太宗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7\n④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译文:(判断句)君主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思维发展与提升2.文中君臣论治,一共涉及到几个事件?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参考答案:①德彝谏阻分封宗室子弟的利弊。②皇帝轻徭薄赋以止盗。③张玄素论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④裴矩谏阻皇帝试赂杀吏。1.(文言文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解析】选B。“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意思为“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震天下”,语意完整,其前后均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虽童孺皆为王”意思为“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语意完整,其前后均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B。2.(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解析】选D。根据文意可推知,庶务不是专指朝堂急务,是指国家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7\n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B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原文只说“安用重法邪”,用不着重法,并没有说严刑峻法达不到目的。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译语句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同时注意语句中重点的实词。(1)本句重点词为“患”“赇”“使”“赂”,需要准确翻译出来。(2)本句重点词为“恶”“过”“佞”“乐”,需要准确翻译出来。答案:(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为奸伪之臣;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的人就会变为忠臣。5.(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7\n考生在作答的同时,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附【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开始,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没有如此之多的。封给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都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国内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皇帝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字,召见张玄素,问他政务。张玄素回答说:隋炀帝对朝政事务都把持着,不交给臣下去做,群臣都战战兢兢的,只知道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执行,没有人敢违抗。用一个人的智慧去决定天下所有的事务,假如得失各占一半,错误就很多了,官员对上面的人阿谀奉承,加以蒙蔽,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皇上果真能谨慎选择大臣来分担朝廷大事,您只需要清闲地考察他们政绩的得失,来施行赏罚,哪用忧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太宗很赞许他说的话,升他为侍御史。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受贿当死。然而陛下派人送给他,他却接受了,这就是陷害别人犯法,恐怕不符合所说的‘以德教化、以礼规范行为’的准则吧。”唐太宗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裴矩作为官吏公开力争,不因为在我面前就服从,倘若每件事情都这样,又怎么会忧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7\n臣司马光说:古人说:“君主英明臣子就会正直。”裴矩谄媚于隋朝而忠诚于唐朝,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为奸伪之臣;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的人就会变为忠臣。因此可知,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啊。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