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红烛\n《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导入思考:“烛”意象指代什么?在唐诗里有许多名句,“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就“红烛”这一意象来看,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n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杜甫所谓“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酬孟云卿》),直接表明更深烛红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漫漫长夜,一灯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亲切力量;独坐窗下,烛影摇红,它是迷离温馨的艺术形式。\n了解“三美”音乐美——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建筑美——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010203绘画美——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n闻一多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红烛第一单元第2课\n作者简介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闻一多(1899--1946)\n写作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n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n\n写作背景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n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特点整体赏读\n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整体赏读\n整体赏读细读诗歌,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红烛”形象?\n诗歌的主体部分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诗人向红烛共发出了几问?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整体赏读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n(第一章节)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解读】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解读诗意\n【解读】这两节诗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问红烛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第2-3章节)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解读诗意\n(第4章节)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解读】既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解读诗意\n【解读】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第5-7章节)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解读诗意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n【解读】这两节诗是对红烛的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第8-9章节)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解读诗意\n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赤诚之心)第2-3节:伤感红烛的流泪(讴歌红烛的牺牲精神)第4节:寄语红烛勉励自己(燃烧自己拯救社会)第5-7节:赞颂红烛,歌颂光明第8-9节:对红烛的深情呼唤和热烈赞美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总结: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领悟情感\n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明晰主旨\n托物言志红烛伤心的烛泪红烛的赤诚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红烛的责任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红烛\n诗歌主题这是一首对红烛精神的赞美之歌。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的形象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表明作者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n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情感递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n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任务指引】古诗词中常见灯烛的意象,那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中所选取的烛火所包含的含义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此做一总结。\n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n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n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解读: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n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解读: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诗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难圆的无奈,是很恰当的。\n对点练习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①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注:①刘郎:刘晨,东汉传说人物,与阮肇采药时遇仙女,结为夫妇,半年后回家,不知已过百年,返天台山寻访仙女,行迹渺然。1.这是一首情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2.分析尾联用典的效果。\n对点练习1.这是一首情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明确①全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②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③借用刘郎的典故,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④借景抒情。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侧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n对点练习2.分析尾联用典的效果。明确借用刘晨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的相思之情。(1分),这种艺术手法让诗歌变得委婉含蓄、典雅精练。(2分)让古代事典和作者目前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可读性,意蕴更丰厚。(1分)\n红烛第一课时闻一多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