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3课民为贵三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3课民为贵三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民为贵[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社稷(jì)       大(dà)夫粢(zī)盛(chénɡ)桀(jié)于传(zhuàn)有之纣(zhòu)所恶(wù)勿施走圹(kuànɡ)獭(tǎ)为丛驱爵(què)鹯(zhān)虽欲无王(wànɡ)苟为不畜(xù)载胥(xū)及溺(nì)谆谆(zhūn)然舜相(xiànɡ)尧三年之丧(sānɡ)朝觐(jìn)讼(sònɡ)狱讴(ōu)歌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为丛驱爵者,鹯也(“爵”,通“雀”)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贼(2)得(3)置(4)道(5)而(6)与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牺牲既成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夫然后之中国13\n①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②中国古义: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名词用作动词,成就王业)(2)其何能淑(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结果)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判断句)译文: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林赶鸟雀来的是鹯。(2)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状语后置)译文:舜到南河以南去躲避尧的儿子。(3)此之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整体·感知]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第一则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第二则提出了诛暴君不是臣弑君的观点;第三则分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原因;第四则以尧舜为例阐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第五则强调了“善教”的重要性。这五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文脉·梳理]13\n[文本·层析]1.以“桀、纣之失天下”这则选文为例,认识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则选文中比喻采用较多,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把民心归附的情形巧妙地比作“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形象贴切,易于明白;用“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来形象地比喻“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拟,形象生动。而“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则结合现实,说天下诸侯即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如同患了病疾却无良药救治的病人,把大事化小,用日常生活现象比喻治国的大道理,简洁明确,让人易于接受。2.孟子的议论锋利痛快,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源%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的议论锋利痛快,他一摆出“民为贵”的道理,顿时使君王黯然失色。他回答齐宣王“臣弑其君,可乎”的问题,只拈出“仁”“义”二字,13\n就剥除了天下国君所持的特权,使不仁不义的君王陷入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的境地。他评论夏桀、商纣两大暴君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突然间却直指现实,横扫天下诸侯,把他们视为只能给“好仁”之君驱民的桀、纣一流的人物,说他们即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患了病疾却得不到治病良药的病人。3.孟子是如何处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在“民为贵”一则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国君危害国家,人民就可以推翻他。“齐宣王问曰”中孟子认为:天子贼害仁义,不过是独夫民贼而已,理应被诛灭。“桀、纣之失天下”一则中更明确地评论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要想赢得民心,就要:民之所欲聚之,民之所恶勿施。这样,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阻挡。“万章曰”一则中,孟子归结了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最终仍然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仍然体现他的民本思想。“仁言不如仁声”一则中直接点明了对百姓实施教化的重要性——得民心。所选五段文字紧紧围绕民本思想阐述,值得细细体味。1.13\n2.3.Ziyuanku.comziyuanku.com13\n想要的东西。勿施:不要施加。尔也:如此而已。圹(kuànɡ):原野。爵:通“雀”。鹯(zhān):一种似鹞鹰的猛禽。仁:名词用作动词,施行仁政。无王(wànɡ):不成就王业。畜:积聚。淑:善。胥:皆。此之谓也:倒装句,谓4.13\n13\n5.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崩:指帝王死。D.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仁言:好听的话。【解析】 D项,仁言:宣扬仁的言论。资*源%库【答案】 D13\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然后之中国B.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C.苟为不畜,终身不得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资*源%库【解析】 C项,终身:一辈子。A项,然后:这样以后/连词,接着某种动作之后。B项,然而:两个词,这样,却/连词,表转折,可是。D项,中国:中原地区,文中指国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答案】 C3.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B.贼义者谓之残C.为丛驱爵者,鹯也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解析】 C项,“爵”通“雀”。【答案】 C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非人之所能为也B.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C.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D.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解析】 C项,“之”,此处为动词,“到”。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 C5.下列与“天下诸侯朝觐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勇气闻于诸侯B.缚者何为者也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D.石之铿然有声者【解析】 D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介宾短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答案】 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9题。邹与鲁哄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13\n,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注】 ①哄: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之,则不可胜诛    胜:尽B.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疾:痛恨C.凶年饥岁凶:年岁不好D.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反:造反【解析】 D项,反:反过来(对待)。【答案】 D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 ①②中“而”为转折连词;③中“之”为代词,代指“百姓”;④中“之”为代词,代指“这件事”。【答案】 B8.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官员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Ziyuanku.com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解析】 C项,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答案】 C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13\n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不杀吧,又痛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解救。(2)(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效死了。【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痛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解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效死了。”三、语言表达10.仔细观察漫画《新孟母三迁》,请描述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资*源%库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解答此题,要仔细观察,辨清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包括孟母和孟子的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描述时要客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而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等。揭示寓意可以从人的角度(道德、品质、环保等)进行思考,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答案】 画面:漫画由三幅组成。画面一:房子后面工厂的烟囱冒出的浓烟笼罩在孟子家房子的上空,孟母带着孟子急急忙忙逃出了家门,母子两人头上的汗水洒落一地。画面二:房子周围的树木都被砍光了,光秃秃的树桩围在房子周围,孟母和孟子又匆忙逃离家园,身后留下两行脚印。画面三:一辆挖掘机,张开大口正在吞吃着孟家的房子,上面写着“强拆”二字,惊魂未定的孟母又带着孟子匆忙逃出家门。13\n寓意:讽刺那些为了一己私利弄得民众居无定所的人。四、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3则,完成11~15题。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得天下有道   道:办法B.所恶勿施,尔也尔:这样C.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圹:原野D.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虽:虽然【解析】 D项,虽:即使。【答案】 D12.与“苟不志于仁”中“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子妻之    B.秦师遂东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不知膝之前于席也【解析】 例句与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名词作状语。【答案】 C1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代词,指百姓)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C.则诸侯皆为之驱矣(代词,指百姓)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都是“的”的意思)【解析】 C项,“之”代指“好仁者”。【答案】 C1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B.孟子认为,得民心是有方法的,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民就可以了。C.孟子用“獭”“鹯”的比喻指出,天下暴虐无道的诸侯不可能得民心,想在天下称王,也是不可能的。D.孟子认为当今想称王的人,平时不施行仁政,没做过多少赢得民心的事,而想成就王业,那也是不可能的。【解析】 B项,“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民就可以了”错。得民心是“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答案】 B15.如何理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运用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百姓对“仁”“义”的渴望和拥戴,即施仁政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13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