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生物的演变1、化 石 2课时2、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2课时3、谁能生存下来 2课时4、自由研究 2课时 1、化 石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利用课堂网络教学(此课利用网络上课比较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本中的问题、探究个性化的问题或拓展性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长着相对扁平,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2探索动物的发展史教学目标 1.能以马为例为特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律。2.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查阅资料和研讨等手段探究马的演变过程。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研讨习惯。教学准备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马的化石、复原图教学图片或教学软件。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2课时。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谈到了许多奇妙的动物,有人谈到马吗?马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是勤劳勇敢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谈谈马。⑴咱们首先进行一个马的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每个成语中有一个“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⑵说说你知道哪些品种的马,有哪一些关于马的有趣活动?⑶马是大家熟悉的动物。马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怎么知道古代的马是不是现代马的样子?2.此环节分两步进行。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始祖马。远古时期的马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看到始祖马的化石,学生既陌生又好奇,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复原的始祖马及其生活环境,学生会发现它比较矮小(只有狐狸和狗那么大),生活在原始森林溪水边,这说明它的食物是树叶等。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马和1000多万年前的马有什么不同。这里以个人观察为主,记录两个不同年代的马的化石的不同点,复原图的不同点,记录观察中的疑难问题。小结:从化石可以看出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骨胳粗壮、高大,脖子骨胳变得稍长一些,尾巴骨胳变得稍短一些。从复原图看,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变得肌肉发达一些,奔跑能力更强一些,生活环境表现出由原始森林向陆生状态的草原过渡,食物也由吃食树叶变为吃草原干草。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以探究其牙齿有没有一定的变化。3.从马的全身化石看,外部形态的变化比较明显,然而许多细节难以描述。此环节安排学生观察三趾的马前肢化石与单趾的马前肢化石,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用量化的指标来检测生物的演变。这两个化石明显的不同是三趾与单趾的变化。4.小组观察交流活动。观察50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马的前肢化石。马的前肢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并把这个变化记录在课本第7页。,5.集体汇报研讨,将共同的结论写在黑板上。根据汇报情况修改表格,有利于提炼前肢变化的主要根据。6.阅读课本第8页的小资料,将前面获得的结论与与之对照,以获得更加科学的答案。7.拓展与应用。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第8页。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居住的地球生活着生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他们自古以来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吗?2.跟马一样,古代的象只有小猪那么大,它们是怎么变成今天的超大动物的呢?你们可以象研究马的发展史一样研究大象的发展变化进程。请各小组选择一个动物,研究它的发展史。探究指导与要求:⑴小组商讨共同确定一个大家都想研究的动物。⑵如果选择的动物研究中难度太大,可以在研讨过程中改换一次研究的对象。⑶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或主题。⑷要求用一至四张16开的白纸将小组所研究的动物发展进程以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⑸办报的形式可是自己画图和手抄文字式的;也可以是剪贴拼图式的;或电脑绘制的。同一小组最好能统一形式,以便展出。将小组计划或安排进行初步交流,以便修订计划。课外完成任务,并以科学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出。3谁能生存下来教学目标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教学准备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相关课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吃花生实验。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2.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3.拓展。⑴做捡豆子实验。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实验。 创设实验情境: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讨论: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⑵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碟、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象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 4.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 第二课时1.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两种地雀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地雀在生物进化史上可是一种标记性的生物。关于地雀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想了解一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可以介绍或让学生在电脑上查阅一些与地雀相关的资料。2.谈论地雀与达尔文。生物学家提到地雀,必定谈论达尔文,谈论达尔文也必定谈论地雀。地雀也称达尔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尔以西约1000公理处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它们的喙因外形独特而闻名。这些地雀曾使一个多世纪前经过此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深思,催生了进化论。, ⑴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达尔文正确地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⑵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达尔文雀)进化神速的证据。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2003、2004两年内改变喙的形 3.达尔文故事会。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 4.总结达尔文的伟大成就。5.永远的探索。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达尔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数不胜数,大部分来自于宗教领域;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科学养同行的反对,但是达尔问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目前获得公认的自然选择学说。但这并不代表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能结实一切进化现象,不面临新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 6.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7.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8.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板书提示: 达尔文——《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 1809~1882 1859 进化论主要理论 核心观点 英国伟大生物学家 惊世巨著 经典理论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自由研究教学目标 1、能对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作出合理的猜测或解释。 2、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办有关恐龙或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展。 3、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恐龙拼装木质模型、硬纸板、彩纸、橡皮泥等,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灭绝原因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课前检查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灭绝原因的图文资料的情况。 1.学生交流汇报所认识的恐龙及其特征、生活环境等相关信息,探讨关于恐龙感兴趣的问题,对其灭绝原因进行初步讨论。 2.阅读资料,汇报课本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猜测。根据汇报板书 原因 环境变化 后果 第一种猜测,气候变冷 植物死亡 草食恐龙先死 食物缺乏 肉食恐龙相继死亡 第二种猜测,火山地震等地壳活动 洪水泛滥 恐龙大量死亡 第三种猜测,新星爆炸 高能辐射 恐龙与同时期生物大量死亡 第四种猜测,小行星撞击 地球爆炸 恐龙大量死亡3.科学家为什么提出这些猜想?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释。 思考科学家的猜测有什么证据。从原因查找,猜想中的原因是否在地质年代有化石或其他遗迹证明,例如那个年代火山活动的痕迹、小行星撞击的陨石坑;环境变化的依据,例如植物大量死亡的化石等,总之查找证据是科学验证的唯一渠道。这中研究是很艰辛复杂的工作,学生利用信息源等间接资料,研究哪中猜测更有道理。 最后明确自己同意哪一种猜测,或提出自己的猜测。4.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已灭绝动物——渡渡鸟,毛里求斯的国鸟。 濒危的动物——虎由于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致使许多动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还有更多的例子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许多实例。 5.讨论恐龙和其他物种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充分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人类的过度活动和对自然的破坏是目前动植物灭绝或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为了人类在地球上更好、更长久地生存,我们应善待生命,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第二课时 1.用拼装木质模型材料、硬纸板、彩纸、橡皮泥等,拼装恐龙及其生存环境、风景等简单模型。可以将学生分为翼龙组、暴龙组、圆顶龙组、剑龙组、冠龙组、鸭嘴龙组甲龙组、角龙组等,一个小组拼一种有代表性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模型。, 如果不便准备制作材料,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画出一个不同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图。 此活动要不断改进、补充资料等,要求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2.分小组整理搜集的资料,办有关恐龙的资料图片及模型展。 ⑴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资料图片以展版展出,评出名次。 ⑵将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名次,并集中观赏。 ⑶两个名次累加,评出优胜小组。给予一定奖励。 二单元月球4月球上有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体积,直径,月地距离,月球表面地形,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和空气,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3、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关于月球的信息,讨论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资料(文字,视频,图画等) 第一课时1.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你们对于月球已经知道哪些情况? (2)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将共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一类。 (3)板书根据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我们对于月球已经形成的共识我们对于月球还存在的争议(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2.分析处理关于月球的资料 (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介绍月球的录像资料),搜集其中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信息。 (2)教师提问:根据资料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月球的信息?(月球上有没有水?月球上有没有空气?月球的体积有多大?月球表面的地形有几种类型?月球上的引力和地球是不是一样?……)你掌握的这些信息来自哪段资料?, (3)简单归纳并且板书月球的基本信息 3.探究月球上的各种独特现象 (1)教师提问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辅助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①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地球上的风雨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产生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产生各种天气现象的条件?) ②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提供环形山、地球上的火山、陨石坑的图片](从图片来看,环形山和地球上的山脉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环形山和地球上的什么地形类似?地球上这些类似环形山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而地球上却没有?) ③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够举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同样的重物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它在月球上和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有什么区别?) ④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吗?(地球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生存下来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2)学生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3)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4)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介绍目前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情况。4.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农历十五用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月球上值得研究的东西又很多,作为上一节课的拓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 提出研究问题 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环形山的图片,介绍比较著名的环形山。 教师提问: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大小不一呢? 形成假设性解释 (1)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大小不一样?(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环形山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2)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且简单地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 3.制定研究计划, (1)把学生按照提出的假设性解释分成不同的小组,设计一个验证试验来研究自己的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在实验中用什么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用什么模拟撞击月球的天体? ②为了验证假设,在实验中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 ③怎样测量和比较模拟出的环形山的大小? ④怎样记录实验中搜集的数据?怎样减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重复试验) 4.进行验证试验 (1)让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试验中的数据。(2)让学生汇报实验中搜集的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5.得出研究的结论 让学生根据不同小组的汇报总结:环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5 观察月球教学目标 知道月球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知道在农历一个月中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知道月球明亮和黑暗部分的不断变化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以大约一个月为周期,存在一定的规律。 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观察月球的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表述观察月球的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能坚持完成一个晚上甚至长达一个月的对于月球的观察活动。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观察月球的结果。愿意和其他同学通过合作完成对月球的长期观察。。 教学准备 指南针、自制六分仪(参考资料)、一个月的月相的图片、汇报分析数据资料用的表格、记录用笔和纸、照相机、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选择一个天气晴朗,能见度高的日子,最好在农历上半月,这时月亮出现在上半夜,学生相对容易观察。)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同一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说一说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2.导入新课,二、制定观察计划1.提问:怎样观察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2.教师指导: 1)怎样准确观察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怎样使用指南针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方向? ②怎样使用六分仪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2)怎样记录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需要记录什么内容? ②介绍记录表格: 日期时间月球明亮部分形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18:00 19:00 20:00 ……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①采取分段定时观察的方法。从晚上18:00开始,每隔1个小时观察一次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②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四到五个同学一组轮流进行观察和休息。③对完成观察活动的小组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比如在教材上小鸭子的旁边盖三、向学生发放家长通知书,告知家长观察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 第二课时 汇报观察结果(1)教师提问:哪些同学坚持完成了观察活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 (2)各个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集体讨论:根据观察结果,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假设和推测。 3.制定新的观察计划 (1)小组讨论:怎样观察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怎样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已有经验,可以让学生讨论决定) (2)教师指导: ①什么日期开始观察?连续观察多少天?每天定在什么时候观察?(观察日期从农历月初开始到农历月末结束,上半月在傍晚定时进行观察,下半月在清晨定时进行观察。) ②,天气不好的时候怎样开展观察活动?(天气不好可以观察天气状况,推测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并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检验自己的推测。) ③怎样坚持完成观察活动?(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在第一周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观察,接下来每周由一位同学负责观察并且收集数据,最后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报4.出示班级记录表格,要求每个组的同学轮流完成班机记录。 日期时间月相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的小组 初一 初二 …… 三十 初一 第三课时 汇报观察结果学生分组汇报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 教师提问:根据观察结果,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不同日期月球的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有没有变化?2.总结农历一个月内月球运动的规律 (1)展示一个月内不同日期拍摄的月相的照片。 (2)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 ①照片中的月球各是在农历的哪一天拍摄到的? ②一个月里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 ③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 ④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多少天? ⑤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 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月球运动规律。(对于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阅读书上介绍的资料,了解什么叫月相以及月相变化的规律。3.课后拓展让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月相变化规律预测未来一个月里月相的变化情况。 6 月相的成因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2.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月相变化原因的观点和评述。教学准备 大白纸、记号笔、黄色乒乓球、台灯、铅笔、粉笔。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凸亏月、下弦月、残月这八种典型月相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农历初一开始出现的顺序排列。 (2)提出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设 (1)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月相每个月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想法。 (3)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释分成小组,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个示意图。 在绘制示意图之前,为了让不同学生画的示意图能够被相互理解,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①示意图要表示出从北极俯瞰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②当月球处于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所出现的月相。③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 (4)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示意图。其他的学生可以针对示意图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设以及针对各种假设存在的疑问。3.设计模拟实验 (1)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设计出一个模拟实验来检验示意图中展示的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用什么来代表示意图中的地球、月球和②怎样表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怎样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时出现的月相?(2)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1.进行模拟实验1)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假设分成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2)教师巡视、指导不同小组进行实验的情况。2.汇报实验情况(1)让各组学生汇报模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回答: ①在实验中你是怎样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时候,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这时对应的日期应该是什么时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拟实验中月相变化的顺序和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的根据是什么?要怎样修改? 3.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思考:如果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反过来,对于月相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4.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图。 7 登上月球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登月前宇航员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搜集关于人类探测月球活动的资料,能够通过讨论和其他人交流宇航员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3.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探索月球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教学准备 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料(影像资料最佳),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人类探索月球情况的资料。教学过程1.提出研究问题(1)介绍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2)提问:登月曾经是人类的梦想,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那么,人类是怎么样把登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的?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1)谈话:说一说你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2)学生交流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的情况。3)播放影像资料(或者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介绍人类登月的情况。3.探究登月前宇航员的准备工(1)提问: ①人类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②人类登月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不同方式有什么优点③人类在月球上怎样生存和开展活动?④人类以前的登月情况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学生按照研究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小组,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搜集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搜集信息的结果回答上面的问题。(3)小组讨论:根据上面搜集的信息,在登月前宇航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的理由,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5)教师总结学生汇报的结果,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评价自己的准备工作。 自 由 研 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2.能够通过研究对文学作品中关于月球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两首与月球有关的诗歌,并且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1)让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并且解释诗歌的意思。 (2)让学生讨论:诗中所说的月光是月球本身发出的光吗?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3)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诗歌中描写了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2.形成研究假设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哪些诗歌中描写了和月球有关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2)让学生汇报自己讨论的结果,并且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与月亮有关的诗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性解释 3.制定研究计划 (1)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按照要研究的问题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引导不同研究小组的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你们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提出了哪些假设? ②要验证你们提出的假设,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开展研究?采用哪种研究方法比较好? ③要研究这个问题,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需要做什么工④怎样把研究的结果在下节课展示给其他的同学? (2)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利用下节课之前的时间开展研究活动。 ,第二课时 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依次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且要求其他小组的学生对于研究的成果作出评议。太阳与太阳系8 太 阳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在教室或活动室里进行教学活动,采取先分组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教电焊目镜片或墨水、脸盆,最好为每4人小组至少准备一套这样的材料。 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 1.引入。“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组织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 3.组织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组织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独立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2.组织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 4.组织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二、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8-----9课时来完成。 4月球上有什么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体积,直径,月地距离,月球表面地形,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和空气,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3.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关于月球的信息,讨论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资料(文字,视频,图画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提出研究问题(1)教师提问:你们对于月球已经知道哪些情况?(2)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将共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一类。(3)板书根据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我们对于月球已经形成的共识 我们对于月球还存在的争议……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2.分析处理关于月球的资料(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介绍月球的录像资料),搜集其中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信息。(2)教师提问:根据资料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月球的信息?(月球上有没有水?月球上有没有空气?月球的体积有多大?月球表面的地形有几种类型?月球上的引力和地球是不是一样?……)你掌握的这些信息来自哪段资料?(3)简单归纳并且板书月球的基本信息。3.探究月球上的各种独特现象(1)教师提问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辅助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①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地球上的风雨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产生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产生各种天气现象的条件?)②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提供环形山、地球上的火山、陨石坑的图片](从图片来看,环形山和地球上的山脉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环形山和地球上的什么地形类似?地球上这些类似环形山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而地球上却没有?)③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够举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同样的重物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它在月球上和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有什么区别?)④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吗?(地球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生存下来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2)学生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3)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4)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介绍目前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情况。4.课后拓展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农历十五用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月球上值得研究的东西又很多,作为上一节课的拓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提出研究问题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环形山的图片,介绍比较著名的环形山。,教师提问: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大小不一呢?形成假设性解释(1)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大小不一样?(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环形山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2)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且简单地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3.制定研究计划(1)把学生按照提出的假设性解释分成不同的小组,设计一个验证试验来研究自己的解释。(2)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思考下面的问题:①在实验中用什么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用什么模拟撞击月球的天体?②为了验证假设,在实验中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③怎样测量和比较模拟出的环形山的大小?④怎样记录实验中搜集的数据?怎样减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重复试验)4.进行验证试验(1)让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试验中的数据。(2)让学生汇报实验中搜集的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5.得出研究的结论让学生根据不同小组的汇报总结:环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5 观察月球教学目标知道月球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知道在农历一个月中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知道月球明亮和黑暗部分的不断变化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以大约一个月为周期,存在一定的规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观察月球的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表述观察月球的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坚持完成一个晚上甚至长达一个月的对于月球的观察活动。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观察月球的结果。愿意和其他同学通过合作完成对月球的长期观察。教学准备:指南针、自制六分仪(参考资料)、一个月的月相的图片、汇报分析数据资料用的表格、记录用笔和纸、照相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选择一个天气晴朗,能见度高的日子,最好在农历上半月,这时月亮出现在上半夜,学生相对容易观察。)一、提出研究问题1.教师提问:同一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说一说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2.导入新课二、制定观察计划1.提问:怎样观察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2.教师指导:(1)怎样准确观察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①怎样使用指南针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方向?②怎样使用六分仪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2)怎样记录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①需要记录什么内容?②介绍记录表格:日期 时间 月球明亮部分形状 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 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18:00 19:00 20:00 ……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①采取分段定时观察的方法。从晚上18:00开始,每隔1个小时观察一次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②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四到五个同学一组轮流进行观察和休息。③对完成观察活动的小组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比如在教材上小鸭子的旁边盖上奖章。三、向学生发放家长通知书,告知家长观察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 第二课时汇报观察结果(1)教师提问:哪些同学坚持完成了观察活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2)各个小组汇报观察结果集体讨论:根据观察结果,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2.提出新的研究问题,(1)教师提问: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假设和推测。3.制定新的观察计划(1)小组讨论:怎样观察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怎样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已有经验,可以让学生讨论决定)(2)教师指导:①什么日期开始观察?连续观察多少天?每天定在什么时候观察?(观察日期从农历月初开始到农历月末结束,上半月在傍晚定时进行观察,下半月在清晨定时进行观察。)②天气不好的时候怎样开展观察活动?(天气不好可以观察天气状况,推测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并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检验自己的推测。)③怎样坚持完成观察活动?(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在第一周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观察,接下来每周由一位同学负责观察并且收集数据,最后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总)。4.出示班级记录表格,要求每个组的同学轮流完成班机记录。日期 时间 月相 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记录的小组初一 初二 …… 三十 初一 第三课时1.汇报观察结果学生分组汇报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教师提问:根据观察结果,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不同日期月球的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有没有变化?2.总结农历一个月内月球运动的规律(1)展示一个月内不同日期拍摄的月相的照片。(2)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①照片中的月球各是在农历的哪一天拍摄到的?②一个月里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③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④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多少天?⑤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月球运动规律。(对于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阅读书上介绍的资料,了解什么叫月相以及月相变化的规律。3.课后拓展,让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月相变化规律预测未来一个月里月相的变化情况。6月相的成因第一课时目的要求l、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及月相的成因。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会做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月球方位变化和月相变化推想月球的运动和月相的成因)。3、通过认识月球的运动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天体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电灯 (瓦数大的)、皮球。2、挂图或投影片:一个月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月球的公砖、月相成因示意图。教学过程(www.3edu.net)导入新课l、提问:(1)地球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地球自转一周用多少时间?地球公转一周用多少时间?(3)伴随地球自转发生什么现象?伴随地球公转发生什么现象?(4)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想地球运动状况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情况。)2、谈话:(1)在中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过月球。月球除了像太阳一样有东升西落的现象以外,还有什么现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一个月内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2)说一说,在一个月内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月球的样子有什么变化?(3)关于月球的方位变化和月球的圆缺变化,你有什么问题?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月球的运动和月球圆缺变化的原因。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月球的运动(1)讲述:我们首先来研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能告诉我们什么。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另一种是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的变化,我们分别来研究。,(2)讨论:①根据你过去的观察说一说,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傍晚6时、7时、8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的变化的?(自东向西移动)每天都是这样吗?你认为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②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 (初二、初四、初八……的傍晚),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变化的?(自西向东移动)这说明什么?(月球在自西向东运动)这种变化会不会是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不会)为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③农历初二、初八、十五的傍晚,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农历十六、二十二、二十八的早晨,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移动的“路线”(轨迹)是什么样的?(弧形)④上半月,我们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下半月,我们仍然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这说明什么?(说明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⑤农历初二月球在什么方向?农历十五月球在什么方向?每个月都是这样吗?这说明什么?(这也说明月球在绕地球运动,只有这样,上述现象才能循环出现。)⑥通过以上分析,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月球的公转。(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月球总在围绕地球转动,月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5)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2、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成因(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月球的圆缺变化。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板书:“月相”)。(2)讨论:①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初二是向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有半边明亮,十五是圆月,二十二是左半边明亮,二十八是向右弯的月牙儿。)每个月都是这样的吗?从月圆到再次看到月圆,中间相隔多少时间?(农历一个月)②月相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在变化?③月球会发光吗?为什么我们看到月球是亮的?(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月球都能被照亮吗?哪部分是亮的?(板画说明,只有月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才是亮的,才能反射光刀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是怎么回事?)④,月相变化是伴随月球的什么变化发生的?伴随月球的方位变化而发生,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球逐渐向东移动,月相不断变化。)这两种变化在时间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月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变化部是循环的,周期都是农历的一个月。)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有关系。)(3)讲述:以上,我们对月相的成因做了一些推测,认为可能与月球的公转有关系。为了证明这些推测对不对,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方法是:用教室里这盏灯当作太阳,你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灯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6)讨论: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②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月相是怎样形成的?(7)讲解:月球不会发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大于黑暗部分,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各半。有时明亮部分小于黑暗部分,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有月相变化。(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9)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月相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巩固应用: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月球的运动和月相的成因。2、提问:(1)月球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2)伴随月球的运动我们看到什么现象?(3)月相的成因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如果月球本身会发光,我们会看到有月相变化吗?如果月球不是绕地球转动,我们会看到有月相变化吗?布置作业:思考:据研究,月球也有自转运动,可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总是同一面,看不到月球的背面,这是怎么回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教学过程】一、画月相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三、模拟月相变化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5、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四、观察白天的月相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五、课外拓展: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教学后记: 7登上月球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认识;激发网上阅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的态度与能力;3、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学生质疑)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学法获取有关月球的知识。网址:界牌中心校网站中的月球探秘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学生打开相关网页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自己知道的),教师利用投影展示。课文重点知识:(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粉末。(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的世界。(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8)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6、如果那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三、总结探究,延伸课外。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3、作业:课后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 自由探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证据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2、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3、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4、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 相关导语(1)引入:从宇宙到地球,认识地球是不发光的球体。知道太阳是地球重要的伙伴。 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但是她本身是不发光的。那么地球上生命万物需要的光明是哪里来的呢?是太阳,太阳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伙伴。(2)认识阳光照射地球时,地球表面会出现昼夜的区别。 那么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地球表面的明暗会出现什么变化呢?老师演示,大家做好观察。——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对,这时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用图来表示就是这样的。(板画)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 (3)促使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我们还应该非常熟悉的是,地球上不仅有昼和夜,昼夜还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你知道什么叫昼夜交替吗?(4)根据板书,知道静止时地球表面有昼夜但不会交替,只有运动了可能产生昼夜的交替。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假设并画出简单示意图。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像上面这样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吗?(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看来,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积极思考,在4分钟内请每个小组至少拿出两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来。——在纸上画出简图,(5)按要求组织交流汇报,并板书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有代表性的假设搬到了黑板上,哪些假设和书本上猜测是相同的呢?——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提出了书本上有的四种假设,还产生了新的假设,看来我们同学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6)怎么证实这些假设的正确性——模拟实验——知道模拟实验是研究地球和宇宙知识的重要方法。 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现在我们还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怎么来证明这些假设的正确性呢?——模拟实验是我们学习宇宙和地球知识的常用方法。 (7)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要求做好实验记录。 (8)组织交流。 (9)小结:模拟实验检验假设都是行得通的。但不可能都是对的,你认为哪些观点可能是错的。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假设用模拟实验来检测都是行得通的,这是我们共同的学习成果。只是有一点大家都应该明白,在真实的宇宙空间里,这些假设不可能都是对的。那么根据你的知识或者你的经验,你认为其中的哪些假设明显是站不住脚的,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10)在没有确切证据佐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判断假设的真实性。这些假设各不相同,能否找出这些假设的共同特点 谢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之前,我们还不能断然否定任何一种假设。这是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假设里地球和太阳处于不同的运动之中,那么这些看似毫不相同的运动到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谁能发现这一点,谁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最大功臣。(11)组织交流 (12)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宇宙和地球知识的学习,我们围绕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动,进行充分假设,开展模拟实验,积极提出质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进行了集中性的研究。到现在,虽然最终没能得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结论,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昼夜交替现象,一定是由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圆周运动产生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一直关注这个问题的解决,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 太阳与太阳系 8 太 阳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在教室或活动室里进行教学活动,采取先分组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教学。, 电焊目镜片或墨水、脸盆,最好为每4人小组至少准备一套这样的材料。 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 1.引入。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组织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 3.组织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组织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独立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事实。 2.组织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 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 4.组织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9. 太阳与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太阳与动植物”的主题活动,意识到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影响动植物生命活动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讲述:太阳离我们虽然十分遥远,但它与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提问:你们知道太阳与动植物生命活动有怎样的关系吗? 二、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植物一生的图片资料。 2.提问:在植物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太阳起到了哪些作用?在这幅图中作简要说明吧。 3.教师指导学生从光照与温度两个方面对植物一生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进行交流。 4.讨论:如果没有太阳,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为什么? ,5.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6.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7.教师进行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动物生命活动的音像资料。 2.分析音像资料中动物的生命活动。 3.讨论:太阳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呢?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6.组织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简要的记录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7.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失去了太阳的光和热,地球上还会不会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呢?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生物链的角度确定太阳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3.讨论:以草原群落为例,分析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关系。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二、收集整理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科学小论文 1.提问:关于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吗? 2.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汇报。 3.提出科学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 4.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5.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科学小论文的资料收集工作。 6.指导学生完成科学小论文。 7.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交流和评比。10 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运用查阅相关资料和考察的方法,了解地球的物质有哪些变化的现象; 在查阅、搜集、考察等活动中,意识到太阳与地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在了解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活动中,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教学准备 1.水三态变化、岩石风化和风的形成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岩石风化的实验器材。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列举地球上的物质变化现象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其他物质的变化与太阳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你所想到的这个现象有什么根据说它是物质变化现象?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黑板上列举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提出给这些现象制定分类标准的要。 5.学生分组讨论分类标准后汇报。 6.教师引导大家选择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一标准分类,并阐述分类结果。 7.提问: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给这些现象分类,那些没有产生新物质的现象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8.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这些现象都是形态发生了改变这个角度进行总结。 二、认识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这些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这些物质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这些现象分别是怎样产生的,其中有哪些现象与太阳有关系呢?如果这个现象与太阳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落脚到关注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这些现象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5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并小结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第二课时 一、认识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现有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有怎样的变化?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 3.教师从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三类自然现象在失去了太阳热量之后的浅层次变化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以一种物质变化现象为例,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这些现象没有太阳最终的变化是怎样的。 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5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 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1.聚焦现象,引发思考 ①演示:老师手里拿出两块大理石,一块高温烧过,一块没烧过。推荐一位班级中力气最大的学生上讲台,把没烧过的给学生。学生使劲捏之后,没任何反应,教师捏自己手中的大理石,很轻松的把大理石捏碎。 ②提问:是不是老师是大力士?学生猜疑岩石里面有文章,必定提出要求交换大理石。 ③演示:交换岩石重新实验,结果现象相反。 ④谈话:虽然都是大理石,但是岩石结实的情况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大理石变得如此松软了呢? 2.探究奥秘,寻求证据 ①谈话:联系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大理石变得松软了?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阐述自己的假设——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③提问:如要想知道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同学们想怎样研究?, ④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⑤视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按照点燃酒精喷灯——坩埚钳夹住大理石(原先没有处理过的那块)在酒精喷灯上加热1分钟——放到水里冷却的步骤,重复两到三次。 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3.反思结果,理清认识 ①提问: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②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酒精灯的热量相当于太阳的热量,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中受到风化的岩石,没有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失去太阳热量影响的岩石。 ③教师总结:自然界的岩石也会在太阳热量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是时间是比较慢的,我们把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是发生地形缓慢变化的第一步,它为坚硬的岩石最终形成生长植物的土壤提供了重要保证。当然,如果失去了太阳,也就没有这样的变化,地球也将保持岩石地表的风貌。11、太阳与人类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能与人类活动、生存、发展的关系。 2.知道太阳能对人类的作用,并体会到人类开发新能源的重要。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课前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6.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准备 1.投影仪、学生收集并阅读有关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2.烧瓶、酒精灯、方座支架、玻璃杯、单孔橡皮塞、玻璃弯管等模拟水循环实验的器材。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收集并整理有关太阳对人类影响的事实。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的物质变化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的人类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问:太阳对人类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将大家汇报的成果记录在教材第36页下面的空白处。 5.提问: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6.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光和热这两种形式反映太阳对人类的影响进行总结。 二、认识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1.提问: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是怎样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能量转换是太阳与人类活动联系的重要方面。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了太阳与动植物、水和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些事物或现象与能源矿产、与电能、与人类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人类活动复杂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7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大多起源于太阳能。第二课时 一、认识太阳对人类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会怎样?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 3.教师从能源矿产的形成、流水发电、风力发电等方面深层次的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没有太阳人类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7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 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各种能量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实证研究1.谈话:你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过程吗? 2.学生思考并提出各自开展模拟实验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想法。教师就学生的发言在思考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给予积极肯定。 3.提问:如果这节课以水为例来做相关的模拟实验,这个模拟实验该怎样做?实验的模拟现象应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后,教师介绍实验模拟的方法: (1)在烧瓶里装三分之一的水,用带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口,装在方座支架上。铺好石棉网,下面放酒精灯; (2)在另一个方座支架上安装一个玻璃杯,杯口朝下,正对玻璃弯管出口; (3)点燃酒精灯,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时,弯管口向玻璃杯中冒“白气”;, (4)玻璃杯内壁上逐渐积满小水滴,由小水滴又形成大水滴,从玻璃杯口一滴滴地滴下来。从而说明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积聚成大水滴时就下落,形成“雨”。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6.学生实验完毕后,汇报其在实验中的发现及思考。 7.教师总结水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指出水循环不仅为人类带来电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能食用的淡水和生产用水;陆地上有了水,植物生长、动物繁殖,给了我们吃的、用的;水循环形成的江河给我们提供了水力资源和航运之便,水循环能改善气候……当然,如果这一切缺少了太阳,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糟糕。12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并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太阳能热水器。2.能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手表。2.教师准备:太阳能的相关资料或科普读物。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图。教师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第一课时一、了解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优势。1.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请大家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的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例子。 2.学生交流汇报,凡是合适的例子教师都要从知识了解的途径或知识了解的广度来给予肯定。如果学生所举例子不是直接利用太阳能,教师可以进一步强化“直接利用”的标尺,引发学生再次思考。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有哪些优点?4.学生汇报后教师给予总结梳理,落脚到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污染的能源。二、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和基本原理。1.谈话:太阳能热水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利用太阳能的设备,观察太阳能热水器,说一说它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2.邀请个别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同学们的发言至少要在积极思考勇于表达方面给予肯定。,3.出示太阳能热水器示意图进行讲解,指导大家认识到,太阳能热水器将吸收的太阳光线转换成热能,利用冷水比重大,热水比重小的特点,在热水器内形成冷水自上而下,热水自下而上的自然循环,使整个水的温度逐步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同时简要介绍热水器的构造。三、依据对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和基本原理的了解,自行设计一个“简易太阳能热水器”。1.指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1)能够装200毫升水;(2)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3)能够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来。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1)组织大家思考:设计太阳能热水器需要考虑哪些问题?(2)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措施?(3)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设计方案。 3.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学习小组之间开展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的活动。4.课后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具和材料。第二课时一、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谈话:“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要将它制作出来。并想亲自看看它的效果吧!让我们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自己的制作计划,开始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2.学生分小组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2)按设计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3)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3.检测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优劣?需要测定哪些指标或参数? (2)检测。 开展严格控制条件下的检测活动。科学地记录。每隔5分钟测一次水温,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二、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整理检测参数。汇总所有的科学数据。分析、整理这些检测参数。汇报分析结果。 (2)研究影响的因素。材料性质的因素;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的方式;太阳能热水器颜色的因素。 交流:我们认为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因素有哪些?(3)再次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13 太阳系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学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第一课时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第二课时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14 做太阳系模型教学目标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第一课时一、设计太阳系模型。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二、制作太阳系模型。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自由研究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4.考察与研究。(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6.办专题小报。(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2.学生讨论后回答。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单元 无限宇宙 15 天上有条“河”教学目标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教学建议第一课时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2)学生讨论并回答。(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3.学习课本上的资料。,(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3)汇报自己的收获。(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00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4、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5、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搜集银河系的资料,了解更多银河系的信息。 第二课时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2.提出研究问题: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教师提问:银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让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银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3.了解光年的概念。(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2)光年是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3)全班同学计算。(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4.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1)谈话:我们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银河系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呢,中间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2)学生计算。(3)汇报计算结果。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4)学生汇报。(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6.布置作业。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16 艰辛的探索教学目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过程,特别是几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3、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4、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均要搜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2、学生: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 剪刀 教学建议,第一课时1.导入。(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上有条河”,谁来说说银河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光年?(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人们对宇宙探索的艰辛的历程。(板书课题)2.了解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情况”的了解。(1)谈话:大家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事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情况。3、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1)小组内汇报自己所搜集的资料(2)组长做好纪录,相同的归纳在一起。凡搜集两条的就可得一个优,以此类推,看谁得的优多。(3)组长先汇报本小组得优的情况,再汇报本小组搜集的资料。(4)教师作好记载,注意将相同的资料归类。(5)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说明大家花了很多功夫,也很有收获。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1)谈话: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资料。(2)学生自学课本上的资料,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4)教师提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可以分为几类?(5)教师谈话: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两类资料,一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功事例,包括1961年4月11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另外的事件是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还有2005年10月17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并顺利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续写了辉煌。另外一类是失败的例子,主要有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发生爆炸,航天员全部遇难。还有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降落时(6)提问:看到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再请同学们汇报。(7)教师谈话:通过这段资料的学习,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大家认为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了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5、整理资料,体会收获。,(1)同学们既搜集了资料,也学习了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可以按时间发生的顺序,也可以按其他自己觉得合理的顺序进行整理。(2)学生整理资料,教师巡视。(3)提问: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经历是怎样的?(4)提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5)教师小结。6、布置任务。下一节课,我们准备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要求大家带白纸、彩色笔,铅笔、钢笔、剪刀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等。 第二课时 1.导入。(1)提问:人类探索宇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2)谈话:通过学习“艰辛的探索”你有什么想法?2.办一份小报(1)谈话:上次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带一些材料,利用我们搜集的资料,以“艰辛的探索”为主题办一份科技小报,下面请组长检查同学们带材料的情况。(2)提问:怎样才能办好一份小报?(3)小组讨论(4)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5)同组其他同学补充。(6)教师小结:办小报首先要确定主题,也就是说小报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然后需要哪些材料,当然大家先搜集了许多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手上的资料确定小报的主题 其次要注意排版,根据手上的资料怎样摆放美观。要搞好版面的设计。第三粘贴,摆放好了后用胶棒将材料粘上去,材料摆放时可根据版面对材料的要求进行加工,该剪的剪,该裁的裁,最后达到美观。第四加工,主要是对小报进行美化,可以用彩色笔等美术手段进行加工、美化。 总之,办小报就是要做到主题鲜明,有创意,版面设计新颖,构图美观。(7)谈话:说一说你准备办一张怎样的小报3.学生自己办报 (1)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2)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4.展示作品(1)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几张比较好的作品和几幅有特点的作品,(2)谈话:请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的作品,先让他说一说他的设想。(3)大家再针对这幅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再分析另外几幅作品。5.总结交流(1)谈话:通过办小报这项活动,你有哪些感受?(2)提问: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宇宙奥秘。6.布置作业。 搜集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图片。 17、人造卫星与飞船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教学准备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教学建议第一课时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4)教师小结。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交流。(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教师巡视。,(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课本资料。(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3)提问: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5)提问:这段资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与刚才大家的讨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6)小结。按照卫星的用途,可以将卫星分为三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4.巩固。(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哪些体会? 5.布置作业。 回家继续搜集有关卫星的邮票、图片和宇宙飞船的的资料。 第二课时1.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召开了科学讨论会,学习了书上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人造卫星分哪几种?各有什么用途?(2)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共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2.继续研究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1)谈话:上次要求大家回家继续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下面老师来了解一下大家搜集的情况。(2)提问:你们又搜集了哪些资料?(3)先来看看邮票中有关卫星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搜集了哪些有关卫星的邮票?邮票上面讲的是什么内容?(4)将邮票展示给大家观察。(5)小结。,(6)提问: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卫星的图片?(7)谈话:观察卫星的图片。(8)提问:图中是什么卫星,它有什么特点?(9)小结:有关卫星的图片很多,图片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书上的两幅图片分别是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3.了解不同的卫星的不同用途。(1)谈话:同学们看教材上的四幅图片,说出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2)教师提问:同是卫星传输的信息图片,我们看到的图片为什么完全不同?(3)学生猜测,形成假设 可能是卫星的种类不同,或者是卫星的功能不同等等。(4)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5)学生汇报学习结果。(6)教师小结 不同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书中的几幅图分别是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所拍摄的照片。4.总结我们知道的人造卫星和用途。(1)提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道了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用途?(2)谈话:请大家将自己所知道的填写在课本的54页。每总结出一条,就给自己评一个“优”。看谁得的优多。(3)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巡视。(4)学生汇报(5)小结: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5.了解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1)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宇宙飞船?(2)小组讨论:(3)汇报讨论结果。(4)谈话:说说你所知道的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5)看书55页,学习宇宙飞船的资料。(6)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7)小结: 6.设计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1)提问:通过学习我们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人造卫星或者宇宙飞船呢?(2)谈话:把自己的设想画出来,并取一个名字。(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4)展示作品,展示时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5)教师小结学生的设计情况。7.总结交流。(1)谈话:通过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2)提问:你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有了哪些了解?8、布置作业。回家搜集运载火箭的资料。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打气筒。第一课时情景创设。1.播放视频——2005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六、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3.教师小结: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八、拓展应用。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教师要求:(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5.分小组放飞火箭,教师要求:(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19无限宇宙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2.搜集整理资料,并对其解释和说明。3.体会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个体的渺小。4.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银河系、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谈话提出问题。从地球到太阳系,从太阳系到银河系,随着人类不停地探索,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前面我们对太阳系、银河系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学习。人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宇宙的构成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宇宙的构成1.小组活动:猜想:人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宇宙的构成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在活动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在组内交流,对组里的意见进行整理,并用图或文字进行记录。 2.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适当进行板书。特别对有不同的想法的学生要求进一步陈述理由,突出矛盾,引发后续学习的焦点。焦点问题如:(1)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不是宇宙中唯一能发光发热的恒星?还有哪些天体是恒星?(2)我们的太阳与银河系是什么关系?太阳在银河系的什么位置?,(3)银河系是不是整个的宇宙?人们把银河系以外的恒星集团叫什么?3.带着问题,观看录像。4.根据录像内容,解答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5.小组活动:根据现在人们已知的情况,用卡片,按从大到小、从远到近的顺序摆出宇宙的构成图。要求在小组内先画、再摆,然后说明图的内容。6.小组汇报:展示宇宙的构成图,并说明图的内容。7.集体评价。 8.师生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第二课时导入新课。现在我们认识到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与探测工具和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人类从古到今是怎样探索宇宙秘密的。二、指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1.谈话,从古到今,人们用哪些工具和技术观察宇宙,都有哪些发现?2.小组讨论,并作记录。 3.学生交流,教师作适当记录,关注不同的意见。5.师生小结:随着探测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6.整理学习:按照观测工具和技术发明的顺序,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进程进行相对应的整理,并填写课本61页表格。观测工具与技术出现认识宇宙的进程7.学生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8.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能找到宇宙的边吗? 9.师生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宇宙是由广阔的空间和无数的天体构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探测到的宇宙空间会越来越大,发现的天体会越来越多,同时了解的宇宙的秘密也会越来越多。 三、拓展学习。1.谈话:宇宙是无限的,关于宇宙,你还想知道哪些事?2.小组交流,并作记录。3.学生交流问题。4.分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把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 四、布置作业。以组为单位,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宇宙秘密的书籍。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文章。2.分析:(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3.整理和分类: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2.集体交流。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4)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第二课时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二、展示与评议。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4.集体交流与评议。三、总结与交流。1.集体交流:(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