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第10课 过秦论(解析版)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第10课 过秦论(解析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10课*过秦论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劲弩(nǔ)雍州(yōnɡ)藩篱(pān)亡矢遗镞(zú)B.黔首(qián)辅佐(zuǒ)氓隶(ménɡ)一夫作难(nàn)C.囊括(lánɡ)连衡(hénɡ)谪戍(shù)度长絜大(xiè)D.盟约(ménɡ)肥饶(ráo)猗顿(qí)俯首系颈(jīnɡ)【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遭受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B项,蒙:继承。3.下列句子中加点线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致天下之士A.斧斤以.时入山林B.以.弱天下之民C.然秦以.区区之地D.以.为桂林、象郡【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连词,来;A项,介词,按照;C项,介词,凭借;D项,介词,把。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囊.括四海之意③吞二周而亡.诸侯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却.匈奴七百余里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②④/③⑤/⑥1,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答案】D【解析】①②为名词作状语,③⑤为使动用法,④名词作动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④北.收要害之郡A.两个“固”相同,两个“北”相同B.两个“固”相同,两个“北”不同C.两个“固”不同,两个“北”相同D.两个“固”不同,两个“北”不同【答案】B【解析】①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②牢固;③溃败的军队;④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6.下列各句与“铸以为金人十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B.子孙万世帝王之业也C.蚓无爪牙之利D.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A、D为状语后置句。7.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才能不及中人【答案】A8.下列句子翻译恰当的一组是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秦国没有一支箭一个箭头的浪费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我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详细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国除了用攻战取得地盘之外,小则得到邑镇,大则得到2,城池④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败秦军⑤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然而陈涉是个穷苦、种田、被征发戍边的人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上的屏障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⑥【答案】C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朗朗上口。B.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C.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表述错误,应是“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10.论坛跟帖在传达友情、发表观点的同时,在只言片语之中流露着跟帖人的个性、素质与心境。某同学在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之后,在学校校园网的论坛上针对贾谊的才华、遭遇和英年早逝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不少同学的跟帖。请你也跟帖发帖,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答案】“才调无伦”的贾生33岁即撒手尘寰,是自责太傅的失职忧郁而死吗?不是。是那些权贵不容他,是嫉妒、毁谤扼杀了他。但他又为何非学屈原投汨罗,不学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信史照尘寰呢?他的逝去,给后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的叹惋。3,11.阅读下面的新闻,为其拟写标题。要求:不超过18个字。贾谊是长沙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9月15日上午,贾谊纪念邮票全国首发式在长沙举行。《中国古代文学家(三)》邮票一套共4枚,分别介绍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班固这4位擅长汉赋的文学大家。“贾谊”是该套邮票中唯一的长沙元素。位于长沙天心区太平街的贾谊故居,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长沙作为“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这套邮票是中国邮政自1983年、1994年分别发行两组《中国古代文学家》纪念邮票以来的第三组,全套面值4.80元。该套邮票由高云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集邮爱好者可以到长沙市相关集邮网点购买邮票及邮品。【答案】贾谊纪念邮票全国首发式在长沙举行【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时要抓住关键的内容,新闻标题要具有概括性。这则新闻具有概括性的关键内容在第一段,其中第二句是关键句,把关键的内容提取出来即可。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B.委.命下吏委:交给4,C.赢.粮而景从赢:担负D.收天下之兵.兵:军队【答案】D【解析】兵:兵器。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以.弱天下之民敢以.烦执事B.于是废先王之.道未之.有也C.然后践华为城斩木为兵..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答案】C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选文开头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事,不仅消灭了诸侯各国,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写胡人情状来表现秦之威势,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C.秦始皇实施愚民、弱民、防民的措施,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答案】B【解析】“转入攻势”说法错误。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答案】(1)秦始皇心里自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2)(陈涉)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注意字字落实。在翻译时要重点注意实词、句式的正确翻译。三、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1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1】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易.也易:交换【答案】D【解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D项“不能易也”中的“易”是“改6,变”,而非“交换”。【名师点睛】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答案】C【名师点睛】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这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步骤。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语句中,结合语境判断、确认。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答案】B【解析】B项,“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句子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19.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7,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解析】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失时,违背时代。(2)已,停止;篡弑,篡位弑君。【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2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答案】D【名师点睛】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21.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名师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8,【参考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9,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过秦论(下)贾谊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抚之众数百,奋臂大呼,①②不用弓戟之兵,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籍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注】①耰(yōu)白梃(tīng):指农具。此处藉以形容武器之粗劣。扰,锄头的木柄。白梃,白木棒。②阖(hé):关闭。22.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并起,豪俊相立并:一同。10,B.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合:联合。C.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罢:疲惫。D.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从:合纵。【答案】D【解析】D项,“从”,意思是“服从,跟随”。23.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是秦朝灭亡原因的一项是①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②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③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④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⑤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⑥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④⑤【答案】D【解析】①是秦人战败时的情形;②是六国君主的错误;⑥是结论,不是原因。排除这三句即可。2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B.由于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C.秦国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个个才能超群,而且与秦国关中一带险固的地势有密切的关系。D.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它丢失了从周代而来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答案】B2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1)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2)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答案】(1)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2)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参考译文】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橫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呀!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如果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收养弱小,扶助疲敝,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12,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也能靠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13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