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活动案例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活动案例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活动案例要求:请提交一份在教师支持下学生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案例描述,案例中需要包括问题情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果、教师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建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阿房宫赋》活动案例一、问题情境(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创设情境PPT课件展示几张气魄宏大的阿房宫的照片,教师介绍: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2)提出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洞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刺时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整体感知课文1、PPT展示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2、学生听配乐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3、解题PPT课件展示:“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到达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5,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4、明确文章的结构“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就其内容看,主要包括“体物”和“写志”两部分。“体物”:摹写事物,“写志”:抒发情志。“体物写志”即是通过摹写事物来到达抒发情志的目的。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哪部分是“体物〞,哪部分是“写志〞?学生讨论后,用PPT课件展示: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是“体物〞:描写阿房宫。第二部分(3、4)是“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二)文章研析1、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暴风影音展示视频(配乐《汉宫秋月》)。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2)结合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句子来深刻体会赋的语言的特点,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和补充。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2、诵读3、4段,感受赋的本意5,(1)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的辩证法。杜牧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1)教师引导:由描写转向议论,这两段文字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2)结合具体的意蕴深厚的句子来深刻体会这篇赋文的本意,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和补充。引导学生品析: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3))合作探究①“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②“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5,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明确:前三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四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④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最后一段的涵义是什么?明确: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最后一段的涵义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三)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1)跳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总结提升: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三、学习成果1、学生了解了文体“赋”的特点,积累了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句式,学习了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的写作手法。在诵读中逐步把握文中“艺术形象”,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2、认识到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5,3、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设计多种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合作学习,探索创新。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较好,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也比较好。四、教师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1、教师的支持教师在熟练掌握电子白板、PPT等信息技术工具的基础上,创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术环境,帮助学生掌握用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发展分析总结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艺术特色和写作目的,并不需要像传统教学中那样由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有着支持学生学习的强大潜力,学生借助技术来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应用知识,尝试将问题解决过程可视化,发展了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构建的能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运用,改善了人脑获得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提高了视觉与听觉传递信息的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调动着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另外,可以结合具体的形象生动的句子来深刻体会“赋”的语言的特点,印象深刻。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达到充分的挖掘,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体验成功的欢乐。根据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因此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5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