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识字3贝的故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钱、币、与、财、关”5个生字。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汉字“贝”的字源及其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汉字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1.出示磁性田字格,指名五位同学板演上节课学过的五个生字“贝、壳、甲、骨、坏”,引导其他同学进行书写评价,看看他们是否能做到把生字书写得既正确又美观。教师适时在田字格内进行书写纠正与修改,注意提醒“骨”上半部中间的横折、“坏”右边“不”字的撇画与左边“提土”之间的笔画穿插。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汉字“贝”的知识的,教师适时归纳板书:字形演变、字义发展,同时引导学生齐读课文。3.过渡引入;“贝”的字形是如何演变的,字义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贝”的故事》。【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复习引入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生字的书写认知,同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了他们更为浓厚的探究兴趣。二、探究学习。深化认知1.自主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1)学生读书思考,教师适时指名进行读书交流,课件适时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看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共有2句话,其中第一句话写贝壳对于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作用,第二句话用甲骨文引出汉字“贝”的最初字形)。(2)质疑思考:这段话的重点是哪一句(第二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这段话主要是介绍汉字“贝”的字形最初源自贝类的两扇贝壳的样子。同时课件出示汉字“贝”的字形演变,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四个不同字符在形状上的相似之处以及依次所发生的变化(最初就是贝壳的本来样子,然后就出现了贝壳的轮廓,最后逐步将外面的轮廓直接变成了半框,中3,问部分则演变成了撇、点两笔画),同时板书:贝。(3)教师适时归纳小结:像这样直接由大自然的事物状貌演变来的汉字就叫“象形文字”,同时简单补充象形文字的资料(最初来自于图画的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随着不断演变,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4)拓展延伸:除了汉字“贝”,你还知道哪些象形文字(日、月、水、火……),教师适时补充出示最常见的几个象形文字“日、月、水、火”由图画到文字的演变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这类汉字有超的字形变化过程。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自己对汉字“贝”又有什么了解。(1)学生交流:生:我知道了在古时候人们为什么会把贝壳当成钱币使用(课件出示几幅贝壳作为钱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具体感受)。师: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其中的原因说清楚吗?生:主要是因为贝壳很漂亮、珍贵,所以人们喜欢把它当作饰品戴在身上。师: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珍贵”的呢?生:很少见的,一般人都没有的东西才是珍贵的。师:对,正是因为贝壳漂亮且不常见,所以很多人都想拥有贝壳,那么贝壳自然就成了“珍贵”的物品,并且人们还特别喜欢把它戴在身上作为装饰呢。还有其他原因吗?生:我觉得还因为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所以人们才把它当作钱币。师:“随身携带”说明了什么?生:说明贝壳比较小、轻,带在身上很方便,就像我们平时带钱那么容易。师:同学们,正是因为贝壳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最初的货币(板书:漂亮、珍贵、便携、不易损坏当作钱币)(2)质疑探究:既然最初的贝壳被当作了货币,那么,当后来汉字“贝”演变成了部首时,含有“贝”字部的汉字在意思上又与什么有关呢?(3)学生自主朗读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汉字的意思与部首所表示的意思有关,因而凡是含有“贝”字部的汉字意思上都与“钱财”有关。(4)教师补充出示其他含有“贝”字部的汉字“财、赏、赌、账、贺”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字义与偏旁之间的关系。3.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边读边联想“贝”的字形以及字义的变化。3,【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主要采取了图文对照法,让学生将文本中抽象的文字进一步转化成了形象可感的图片,加深了对汉字“贝”字形、字义的认知。三、指导书写1.课件出示本课剩下的五个生字“钱、币、与、财、关”,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并说说自己的书写认知。教师适时进行书写指导,重点提醒注意“钱”左边最后一笔是竖提,右边的斜钩要注意逐渐向右下行笔;“币”的第一笔是短撇且较平;“与”的第二笔是竖折折钩,同时注意竖勾部分要略向内收;“财”右边“才”的撇画要托住左边“贝”的点画;“关”上面的相向点不能写大了,下面的撇、撩则要写得舒展。2.学生认真描红、临写五个生字,教师巡视检查,及时予以重点笔画、结构的书写强调。四、课堂小结怎么样,我们的汉字是不是很有趣?其实,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中,我们的汉字文化是最有意思的,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些汉字时,确实富于智慧和想象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又怎能不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呢?板书设计:字形演变:贝识字3“贝”的故事字义发展:漂亮、珍贵、便携、不易损坏→当作钱币3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