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2古诗三首课堂实录《芙蓉楼送辛渐》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 1.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个个知识丰富,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知道芙蓉楼现如今位于哪个省哪个市?生1:江苏省镇江市。师:古时候称之为什么呢?生2:润州。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你们知道这位好友的名字吗?生齐说辛渐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古诗。 2.板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3.师读题 ①师:先听老师读,仔细听听老师在哪两处作了停顿。 ②指名学生回答 4.生读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送”字的? 生:是送别的意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生:在芙蓉楼送别辛渐。二、知诗人 师:谁了解王昌龄,看同学们地眼神好像不太了解,没关系,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资料,认真看,待会儿老师还要考考大家。 生看资料 师:王昌龄仕途平坦吗? 生回答 师:此时,你们的心中是不是有个疑问,王昌龄才华横溢,非但没被重用,反而两次被贬蛮荒之地,这是为什么呀? 12
生疑惑 师:那是因为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玉洁的心,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来到了江宁任江宁丞,可以说,在这里,辛渐是唯一能说说真心话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要走了,舍得吗?生:不舍得!师:能不送吗?生:不能!师:那就再读:芙蓉楼送辛渐 生读诗题 师:这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呀!(出示课件一),这是如今江苏省的地图,当时王昌龄在如今的南京市古时候称之为江宁任江宁丞,送辛渐送到如今的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润州,这两地相隔六、七十公里呀,这样的朋友情深不深?生:深师:这样的朋友情浓不浓?生:浓师:就带着这浓浓的深情再读诗题。三、读古诗,学生自由读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为了读得更好,同学们先看看注释,理解理解,再自由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四、指导学生读 1.学生再读 2.师范读 3.生评价 4.教读法 ①师:老师用的是古时候读诗的方法,读的时候,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师范读)并且按照一种规律——平仄,普通话中的第一、二声基本上属于平声,用符号“---”表示,读的时候声音要延长,称平长。②指导读“江” “连江” 12
③师:平声会读了,普通话中的第三、四声基本上属于仄声,用符号“|”表示,读的时候声音一出马上收回,称仄短。 ④指导读“雨”“寒雨” 5.(出示课件)师:这首诗表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请同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读两遍。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9.师:听老师再读一下这首诗好吗?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师范读 五、理解故事意思 1.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行 ①师: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女生读—— ③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吴”字的? ④师;那又是谁夜入吴呢? ⑤师:王昌龄和辛渐坐了整整一天的船,终于来到了镇江,此时夜色已晚,寒雨绵绵,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⑥你是从这行诗中的哪个字体会到的? ⑦诗人为什么心寒?是因为这场秋雨吗?⑧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再读这行诗。 ⑨过渡 2.指导学习第二行 ①创设情境 ②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③那楚山指的是什么? ④你眼中的楚山是怎样的? ⑤诗人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呢? ⑥一个“寒”字,一个“孤”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指导学习第二句 ①师:好友辛渐要到哪里去? 12
②创设情境;诗人有可能给亲友捎去什么话? ③指导理解“冰”。 六、有感情地读 1.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行 ①师: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女生读—— 2.指导学习第二行 ①创设情境②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③那楚山指的是什么? ④你眼中的楚山是怎样的? ⑤诗人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呢? ⑥一个“寒”字,一个“孤”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指导学习第二句 ①师:好友辛渐要到哪里去? ②创设情境;诗人有可能给亲友捎去什么话? 七、唱古诗 1.师:读呀读,诗人的情感用读已经无法足以表达,那就让我们来唱吧,第一遍同学们听,第二遍如果你行就跟着唱一唱。 2.播放课件,学生听。 3.学生跟唱、齐唱 八、吟古诗 1.解释什么是“吟”,师示范 2.学生跟着吟诗。 九、舞古诗 1.教手语 2.学生边吟边舞。 十、诵古诗 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12
《塞下曲》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1.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 ”。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12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自由交流(2)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3)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课件出示: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2.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②示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③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生自由交流④示例: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⑤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⑥示例: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相机板书:逃、逐) 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12
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 ②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生:夜晚(板书:夜) ③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夜黑风高生:夜深人静④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 生:狼狈不堪生:惊恐万状。(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⑤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 ⑥生齐读。 (2)解读“逐”。 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 ②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生:率领轻骑追赶③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生: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 ④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生:示例:“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 (相机板书:满) ⑤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畏) ⑥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总结 1.朗读全诗。 12
2.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五、拓展延伸 1.师引导续写古诗:诗读到这里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五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来读一读,互相交流。《墨梅》课堂实录一、初读,知诗美 1.激趣导课,认识梅花。 (1)欣赏梅花图片。师:这些梅花给你怎样的感受?(课件出示各种梅花图案) 生:梅园中的各色梅花,或红艳似火,或粉红似霞,或洁白似雪。 (2)师引导回忆赞美梅花的诗句。(相机出示课件) 2.解读《墨梅》,初探特点。 (1)(课件出示墨梅图)师引导:这幅图中的梅花,与我们刚才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 (生交流)(2)师小结: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就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 (3)师引导:看了墨梅图,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3.关注诗人,知其品性。 (1)认识诗人。 ①课件出示王冕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交流) (2)导入诗文。 12
①师引入:王冕爱梅,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开花了,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②课件出示图文。 (1)课件出示诗文,生自由读一读。4.初读《墨梅》,读出节奏。 (1)生自由朗读,注意多读几遍,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检查朗读:指名读,相机正音:砚、乾、坤。 (3)师: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板书:砚(yàn)]我们知道文房四宝指的是——生:笔、墨、纸、砚。 (4)师指名读诗中“洗砚池”的注释,引导:你读出了王冕怎样的品质?生:勤奋生:自励(5)师:诗的第4句有一个词——乾坤。(板书:乾坤)(师指名读,引导读)看注释,“乾坤”是什么意思? 生:天地间。(6)师指名读:请一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7)师小结: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老师听出你在“我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的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这样“二二三”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 (8)师:看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地读一读。(生齐读) 二、品读,知诗意 1.自读,了解基本意思。 (1)师指导:你能理解哪些字句的意思?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做上记号。(生自由朗读(2)师引导交流。 2.引导质疑。 (1)师引导:你觉得自己读懂了这首诗吗? (2)生质疑。 生:这里的的清气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生:不仅指梅花的香气,还指诗人的正气、傲气、骨气。12
三、再读,知诗味 1.知淡味。 (1)(课件出示墨梅图)师引导:王冕笔下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自由交流)(2)师引导用诗中的词语概括:如果用诗中的词语概括,那就是——淡墨痕。(2)师指导朗读:画纸上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这就是诗中所云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3)师指名读,读出淡雅的味道来。(生齐读) (4)师引导:树上的梅花怒放枝头,可王冕笔下的梅花与众不同。它没有水仙的灵气,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华贵,只有独属于自己的孤傲、冷清。王冕为何会对淡雅的梅花如此钟爱呢?大家还记得刚才对王冕的介绍吗?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他的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6)(课件出示资料,生默读)师引导:读了资料,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王冕谢绝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 生:淡泊名利 生:洁身自好师小结:王冕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多像他笔下那淡淡墨痕的朵朵梅花啊! (7)生齐读:朵朵花开淡墨痕。 2.知清味。 (1)师引导: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又是什么呢?用诗句回答。 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课件出示诗句。 (3)师引导:自由读这两句诗,静静地想一想,并结合王冕的品性,说说你对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又有了新的认识。 生交流。 生1:“好颜色”不仅指墨梅的素雅清丽,也指作者的淡泊清明。 生2:“清气”不仅指梅花的淡淡幽香,也指诗人的的清白正气、傲气、骨气。12
(2)师小结:恬淡开着的梅花,那是王冕自己心声的写照呀!3.知诗味。 (1)课件出示墨梅图和诗。(2)引读第1、2句诗。 ①师引读:洗砚池头,梅花绽放;画纸之上,淡墨铺陈。生齐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②师引导:这是王冕心中透着淡淡墨香的孤傲的梅花呀!生再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3)合作朗读第3、4句诗。 ①师引导:王冕呀,你拒绝了达官贵人,拒绝了朋友,甚至拒绝了赏识你的皇帝,这样便再没有人欣赏你的才华了,你害怕吗? 生齐说:不害怕!②师指名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师引导:是的,做自己最重要,做清白正气的自己最重要! (4)配乐诵读。 ①师引导: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朗朗乾坤留下了王冕的一身正气! ②播放音乐:《梅花三弄》古琴曲。师范读,指名读。 (3)师引导背诵诗句。 4.知手法。 (1)师引导:王冕借梅花的淡雅清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这种手法叫什么?(板书:托物言志) (2)课件出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3)生齐读。 (4)拓展延伸。 ①师引导: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和王冕一样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②师要求生课后收集并背诵赞美梅花的古诗词。课件出示: l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l 12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l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l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 l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12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