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8.威尼斯的小艇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尼、艄”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尼、斯”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纵横交叉、手忙脚乱、祷告、雇定”等词语。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写作方法,并以此为依据理清课文层次。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4.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教学重点: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教学难点: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设疑激趣。1.播放威尼斯的风景图片,教师深情地介绍:这就是意大利的古城——威尼斯。它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百岛之城”“千桥之城”“水上城市”之称。这儿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看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同样闻名于世。2.交流:欣赏了图片,听了老师的介绍,威尼斯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6
3.引入课题: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我们大街上的汽车。(板书:威尼斯的小艇)学生齐读课题。4.谈话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到威尼斯去了解那里的小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把描写小艇样子的句子画上横线。(2)指名学生读一读描写小艇样子的句子。2.再次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文章主要写了什么。3.互相交流,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先写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然后写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再写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写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4.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5.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感受“小艇独特的构造”。1.快速浏览课文,把和小艇有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1)教师范读: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①这部分内容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②谁能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把这两部分连起来?(因为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2)教师范读: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①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6
②教师范读:a.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b.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有点翘,行动轻快灵活。互相交流: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一些?指名发言,教师小结:作者用了这三个比喻句,我们眼前就出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3.指导朗读:你能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吗?指名读,齐读,小组比赛读,指导读。(二)感受“坐艇的舒适”。1.坐上这样的小艇感觉一定非同一般,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干些什么?(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感觉又如何?(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有说不完的情趣。)2.一句话,坐上这小艇是什么感受?(舒服。)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想)(1)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情景”的小表演,假设大家就在这样一艘小艇中,我们现在正顺流而下,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读课文,大家做动作,看谁想象得好,想象得巧。(2)教师适当放慢速度朗读课文,学生一边听读,一边自由表演。(3)选出表演好的学生走上讲台,座位上的同学读课文,讲台上的同学表演。(“坐在船舱里”——“摸摸柔软的垫子”——“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3.指导朗读:带着自己美好的感觉,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出坐在小艇里的情趣。4.谈话过渡:小艇的样子非常奇特,坐在里面非常舒适,充满情趣,这都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么,船夫的驾驶技术到底怎么样呢?(三)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6
1.自由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互相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句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总括全段。)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中心句。)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把“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写具体的?(1)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2)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3)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操纵自如、挤过、穿过、急转弯、不管……总……)(1)你是怎么理解“操纵自如”这个词语的意思的?(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毫无阻碍。本课指船夫驾驶小艇熟练灵活,得心应手。)(2)谁能说几个与“操纵自如”意思相近的词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游刃有余、驾轻就熟……)(3)你能试着用上“操纵自如”说一句话吗?(①我很喜欢这架“飞机”,不一会儿就能操纵自如了。②爸爸买了一辆新车,只是一时间还无法操纵自如,需要一点时间来熟悉。)(4)你能给“操纵自如”找出几个反义词吗?(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束手无策、措手不及……)(5)你能用“不管……总……”来说一句话吗?(①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气炎热,消防站士总站在第一线,保卫国家。②不管风吹和日晒,不管下雪和雨淋,我总坚持第一个到学校。)4.教师引读: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师:他动作灵活──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急转弯。师:他速度极快──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5.谈话过渡: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么好,那么小艇在威尼斯人们的生活中又有什么作用呢?(四)感受“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和谐”。6
1.课文一开始就说“威尼斯的小艇相当于大街上的汽车”。从中让我们感受到小艇与人们的关系一定非常密切。那么都有哪些人离不开小艇,他们乘坐小艇去做什么呢?2.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能了解到什么。3.小组交流:谁乘坐小艇去做些什么呢?4.(1)全班交流,完成表格:谁坐着小艇干什么说明什么商人高声谈笑孩子由成年人伴着老人带着全家看戏回家(2)教师小结:谁坐着小艇干什么说明什么商人去做生意小艇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青年妇女高声谈笑孩子由成年人伴着到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着全家教堂作祷告一大群人看戏回家5.拓展交流:在威尼斯,除了课文中写的一些人需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去学习呢?(学生自由发言。)6.白天,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夜晚也同样离不开小艇。我们一起去看看晚上的威尼斯。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7.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威尼斯的夜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8.教师引读:师: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6
生: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师: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生: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师: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生: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一)交流总结。1.学完《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你们了解到什么?(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具有独特的构造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学完《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学会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会了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3.教师小结:《威尼斯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二)拓展延伸。1.回家当导游,把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城市介绍给你的家人和朋友。2.小练笔: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物或某个物品,要写出特点来。3.了解作者,阅读他的其他作品: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