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期中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7
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材料三: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17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解析:选B A项,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C项,材料二第二段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D项,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故选B。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解析:选A B项,将“已然”当“未然”,原文为“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C项,“‘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原文中说的是“历史文化基础”。D项,“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故选A。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解析:选A 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17
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只有A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的。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 解析: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论证方法方面相对比较容易判断,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参考答案: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答“道理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解析:据材料二原文“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可概括出“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17
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据材料三原文“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可概括出“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根据材料二原文“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可概括出“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转化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参考答案: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③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祝,全凿进这座陡坡。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17
,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山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圣迹,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17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圣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特点,生生不息,至今轰传,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标本,而是看生命。B.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现出作者的敬畏与谦逊,也表现出了莫高窟的底蕴深厚。C.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浸润之深。D.文章尾段意蕴丰富,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养,亦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解析:选B B项,“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述错误。从文本“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看,这只是作者表达对莫高窟敬畏的说法,不能真的理解为“毫无自信”。故选B。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乐樽和尚受三危山奇景感召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神圣色彩。B.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C.倒数第三段运用设问,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D.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关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解析:选C C项,“17
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表述错误。文中借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的应该是对敦煌学研究繁荣盛景的渴望,是整体的研究,而非个人的探究。故选C。8.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答: 参考答案:离开敦煌后,作者所到之地或是佛教艺术圣地或是山水胜处,但被过多地与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反衬出莫高窟给人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的担忧,也表达了对莫高窟及其文化的景仰之情。9.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6分)答: 参考答案:①主题厚重,思想深刻。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浸满了历史的思考和感叹。本文所体现的就是作者呼唤敦煌文化研究复兴、民族文化振兴和中华民族强盛的思想感情。②语言典丽精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③选材方面,莫高窟不仅是历史胜迹、文化遗迹,更是精神圣地,具有历史生命,折射民族心理。④历史典故、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信手拈来,自如地穿插在文章当中,体现出文章的知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刘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人。未冠入太学,有声,与范致虚、吴材、江屿号“四俊”。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母服阕,御史中丞石豫荐之,召赴阙,道除左司谏。时方究蔡邸狱,正夫入对,徽宗语及之,徐引淮南“尺布、斗粟”之谣[注]以对。帝感动,17
解散其狱,待蔡王如初。他日,谓正夫曰:“兄弟之间,人所难言,卿独能及此,后必为公辅。”又言:“元祐、绍圣所修《神宗史》,互有得失,当折中其说,传信万世。”遂诏刊定,而以起居舍人为编修官。不阅月,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礼部侍郎。蔡京据相位,召为工部尚书,拜右丞,进中书侍郎。太学诸生习乐成,京欲官之。正夫曰:“朝廷长育人材,规为时用,而使与伶官齿,策名以是,得无为士子羞乎?”东封仪物已具,正夫请问,力陈不可,帝皆为之止,益喜其不与京同。政和六年,擢拜特进、少宰。才半岁,属疾,三上章告老,除安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致仕。病小愈,丐东归,诏肩舆至内殿,长子皂民掖入坐。从容及燕云事,曰:“臣起书生,军旅之事未之学,然两朝信誓之久,四海生灵之众,愿深留圣思。”明日,徙节安静军,起充中太一宫使,封康国公。将行,赐之诗及砚笔、图画、药饵、香茶之属甚厚。正夫献诗谢,帝又属和以荣其归。至盱眙,病亟,命子弟作遗牍,自书“留神根本,深戒持盈”八字,遂卒,年五十六。赠太保,谥文宪,再赠太傅。[注] 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文帝刘恒弟淮南厉王刘长谋反事败,被徙蜀郡,途中绝食而死。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B.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C.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D.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解析:选B “犯……讳”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从下文看,应为“不可以妨寒士”;“久之”为下句的时间状语,应与上文断开,排除A项。原文标点为:“元丰八年,南省奏名在优选,而犯高鲁王讳,凡五人皆当黜。宣仁后曰:‘外家私讳颁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级。久之,为太学录、太常博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冠,意为尚未加冠。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称弱冠,故未满二十岁为“17
未冠”。B.赴阙,阙指古代皇宫大门前的楼式建筑,代指皇帝居所,文中“赴阙”指拜见皇帝。C.东封,因汉武帝曾东至泰山封禅,此后便以“东封”代称帝王封禅,昭告天下太平。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爵位或官职,与下文的“谥”基本相同。解析:选D D项,“与下文的‘谥’基本相同”有误。“赠”与“谥”不同,“谥”只是一种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正夫颇有才学,早年享有盛誉。他很早便进入太学,崭露头角,名声颇佳,成为“四俊”之一,多次受到举荐,因而得到皇帝召见,授予官职。B.刘正夫处事公允,深得皇帝器重。针对蔡王一案,他回答皇帝询问时,巧妙地引用汉代著名民谣来劝谏,打动了皇帝,使得皇帝和兄弟蔡王和好。C.刘正夫不惧权贵,遇事敢于谏言。对于蔡京授予太学诸生官职之事,刘正夫提出不同见解;他又竭力阻止东封之事,得到皇帝认可。D.刘正夫鞠躬尽瘁,一生关心国事。他虽疾病缠身,上书致仕,仍心怀朝廷,关注边防之事,对皇帝提出谏言,皇帝感动于心,对他赏赐极为丰厚。解析:选B 此事不能体现刘正夫处事公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遂诏刊定,而以起居舍人为编修官。不阅月,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礼部侍郎。(4分)译文: (2)朝廷长育人材,规为时用,而使与伶官齿,策名以是,得无为士子羞乎?(4分)译文: 参考答案:(1)于是下诏订正定稿,就让刘正夫以起居舍人的身份任编修官。不到一个月,改任中书舍人,晋升为给事中、礼部侍郎。(2)朝廷长期培育人才,依据计划法规适时录用,如果把他们与伶官混为一谈,以录用伶官的方式进入仕途,这恐怕会成为士子的耻辱吧?14.皇帝认为刘正夫“不与京同”,原因有哪些?(3分)17
答: 参考答案:①蔡京准备授予学习音乐结业的太学生官职,刘正夫表示反对,认为朝廷把长期培育的人才与伶官混为一谈,以录用伶官的方式进入仕途,这是士子的耻辱。②皇帝准备好东去封禅的仪礼物品,刘正夫竭力陈说不可行的理由,皇帝的想法都被他说服而停止实施。参考译文:刘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人。未成年时就进入太学,有名声,与范致虚、吴材、江屿一起号称“四俊”。元丰八年,尚书省的奏章把他的名字列为授官的优秀人选,但是犯了高鲁王的讳,共五人都被列在废除之列。宣仁后说:“皇家以外的私讳刚颁布不久,不能因这事妨碍寒门子弟。”命令把他列在靠后的名次。过了一段时间,任太学录、太常博士。为母亲服丧期满,御史中丞石豫举荐他,被召入京,途中授任左司谏。当时朝廷正在查办蔡邸一案,刘正夫入朝应对,宋徽宗说话时提及此事,他很自然地引用“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这首汉代民谣来对答。皇帝感动,撤销了此案,对待蔡王像原来一样。有一天,皇帝对刘正夫说:“兄弟之间的事,是人们所很难插话的,唯独你能做到这种程度,以后必定能成为国家辅臣。”又说:“元祜、绍圣所修订的《神宗史》,相互都有得失之处,应当折中他们的观点,把真实的史事传于万世。”于是下诏订正定稿,就让刘正夫以起居舍人的身份任编修官。不到一个月,改任中书舍人,晋升为给事中、礼部侍郎。蔡京居宰相之位,刘正夫被召入任工部尚书,拜为右丞,晋升为中书侍郎。太学的学生学习音乐结业,蔡京准备给他们授官。刘正夫说:“朝廷长期培育人才,依据计划法规适时录用,如果把他们与伶官混为一谈,以录用伶官的方式进入仕途,这恐怕会成为士子的耻辱吧?”东去封禅的仪礼物品都已准备齐全,刘正夫请求谏议此事,竭力陈说不可行的理由,皇帝的想法都被他说服而停止实施,便更加喜欢他不与蔡京同类。政和六年,升任特进、少宰。刚过半年,身患疾病,多次上书请求辞职,以安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退休。病情稍微好转,乞求东归家乡,皇帝下诏让他乘肩舆到内殿,长子皂民扶他入座。从容谈起燕云的战事,说:“臣下是由书生步入仕途,军旅之事不熟悉,然而两代天子诚信誓言持久,四海百姓众多,希望圣上对这些要深思熟虑。”第二天,改任安静军节度使,任命为中太一宫使,封康国公。临行时,皇帝赐给他诗文以及砚笔、图画、药饵、香茶之类的很多物品。刘正夫献诗谢恩,皇帝又作和诗来赞美他光荣归乡。走到盱眙,病危,吩咐子弟作遗书,亲自写下17
“留神根本,深戒持盈”八字便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追赠太保,谥号文宪,又追赠太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 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③,剪取吴淞半江水④。[注] 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②亚:同“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开元中为太原府,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④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诗人先不谈画,而是极力赞扬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银河相通,形容水势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和“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C.“舟人”两句诗人着意描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极力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D.“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运用了古人莫比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凸显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解析:选D D项,“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是错误的。“咫尺”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尺见方”,这幅昆仑方壶图也不一定就是“一尺见方”的画作。16.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6分)答: 17
解析:这两句运用了索靖观赏顾恺之画作,倾倒欲绝的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写出自己观赏王宰画作时的感受。这两句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并州锋利的剪刀,把吴淞半江水也剪下带走!从而写出了自己观看王宰画作时的感受,将王宰和顾恺之的画作相提并论,从而赞扬了昆仑方壶图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作者想把吴淞半江水也剪下带走也写出了王宰画得逼真传神。参考答案:诗歌最后两句意为“怎么能得到并州锋利的剪刀,把吴淞半江水也剪下带走”。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并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画得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既简练生动,又趣味无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 ”。(2)墨子在《兼爱》中最后总结“兼相爱”“交相恶”的两句是“ , ”。(3)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 , ”,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答案:(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3)在明明德 在亲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活脱脱一副面孔,热辣辣一丝震颤。天府之国,川剧变脸,疾如风快如电,脑袋一转,眼睛一眨,精妙绝伦。传说,最初人们为了吓跑野兽,用颜料涂抹面部,扮作狰狞之态来防身。后来这种以颜料涂抹面部的仪式走向舞台,成了一种表演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17
民间艺人们研究出了以丝绸为绘画材料的“脸谱”,这便是变脸的雏形,也是变脸走向辉煌的开始。( )。然而很多人看的是热闹,却不知其中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川剧变脸为了达到观众的观赏需求,更多的是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喜怒哀乐皆在其中。如今游客去了成都,不能不吃的是油辣辣的火锅,不能不看的是活脱脱的变脸,这是当地的风土民俗,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瑰宝。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川剧的精华是“变”,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那么京剧的精华就是脸谱B.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C.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那么“变”就是川剧的精华,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D.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吸人眼球,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解析:选B 整个文段的核心是“川剧变脸”,且括号后紧接着介绍川剧变脸的意义,由此可知括号内所填语句的重心应该是“川剧变脸”。A项,重心在京剧脸谱;对比B、C两项,C项中“京剧的精华是脸谱”和“‘变’就是川剧的精华”句式不一致,没有B项表达得通顺流畅;D项,根据前后文可知,“吸人眼球”是“变得丰富多彩”的结果,因此“吸人眼球”应紧跟在“变得丰富多彩”之后。选B。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D.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解析:选C 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疾如风快如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管弦”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音乐;C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梅定妒”“菊应羞”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选C。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中,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故主语“川剧变脸”应放在关联词“不仅仅”的前面;“达到”和“需求”搭配不当,应将“达到”改为“满足”。17
参考答案:①将“川剧变脸”放到“不仅仅”之前;②将“达到”改为“满足”。(修改出一处得2分,修改出两处得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很多人知道人参果,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开始的。《西游记》第二十四回提到,万寿山五庄观有人参果,又名草还丹,__①__,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实际上,市场上售卖的人参果,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样,__②__。这些茄科植物生长旺盛,花芽质量好,果实产量高且颜色鲜艳。香瓜茄当然不是来自五庄观,哥伦比亚、秘鲁、智利才是它的原始分布区。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从海滨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__③__。只要没有长时间的霜冻,即便是温度降低到-2.5℃,它们也能生长。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答: 解析:①处,横线前说的是人参果的出处和别名,横线后的“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四肢俱全,五官咸备”是在介绍人参果的样子,故此处应填“果子的模样”之类的内容;②处,前文说“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样”,后文说“这些茄科植物”,由此可以推知此处应填“都是茄科植物”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前文“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从海滨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和后文“只要……也能生长”,可以推测此处应填“都能生长”之类的内容。参考答案:①果子的模样 ②都是茄科植物 ③都能生长(每处2分)22.请分别用一个单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答: 解析: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很多人知道人参果,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开始的”,17
可以概括为“人参果的名称来自《西游记》”。第二段阐述“人参果”的正名、科别和生长特点,其中正名、科别是关键信息,因此此段可以概括为“香瓜茄是茄科植物”。第三段介绍了香瓜茄的产地与生长环境,其中生长环境是主要内容,因此此段可以概括为“香瓜茄不挑剔生长环境”。参考答案:第一段:人参果的名称来自《西游记》。第二段:香瓜茄是茄科植物。第三段:香瓜茄不挑剔生长环境。(概括出一句得1分,概括出两句得3分,概括出三句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本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给出的是材料,第二部分给出的是任务和要求。第一部分由两则材料组成,一则直接说理,出自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一则借助寓言形象说理,两则材料有同有异。第一则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联系现实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青年学子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勇于担当,勇于奋斗。第二则材料中的“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紧承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奋斗的过程是艰难的,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因而有人不断将背负的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以获得暂时的轻松,可一旦遇到凭借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便被拦下,不能再继续前行。背负的“大木头”象征着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也象征着自身的种种责任和使命,而这些正是前行路上必须肩负的重量,对其不放弃、不抛弃,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有可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助力。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二者都强调了“担当”和“奋斗”,这就是立意的方向。第二部分给出的是任务和要求。“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意味着审题时必须综合考虑两则材料,不可只择其一;“17
请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即要求考生对两组示范性的词有所辨析,可以是具体的语句体现,也可以是行文思路中的体现。行文时可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及思想理论。参考立意:①负重奋斗使生命更精彩;②青年人当担负使命,负重奋进;③减重获得一时轻松,却行而不远,负重前行终致远。1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