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烛之武退秦师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 2022-03-15 14:52:37
  • 30页
  • 1.10 M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关于《左传》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语文小知识积累第一部叙事详尽编年体史书《左传》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词典《尔雅》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佚之狐()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qǐpángyìshùfánzhìquēzhuì字词注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如果。使:派“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文章解读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但是辞:推辞犹:尚且而:表顺承(烛之武)答应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使动用法。而:表顺承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表修饰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以:来,表目的。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古今异义。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越:越过。其:这件事厚:增强薄:削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而:表顺承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阙:侵损,削减焉:从哪里以:表目的,来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阙:侵损,削减以:表目的,来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之:指秦军。而:表转折。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同“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及:达到其:代词,自己的之:代郑国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盟:结盟。戍:守卫。说:通“悦”,高兴。乃:于是。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国家危险推辞军队灭亡早晨晚上满足戍守达到 叙事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 主要人物形象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通假字 (古/今)贰于楚也(/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越国以鄙远(/粗鄙、低下)微夫人之力(/尊称人的妻子)亦去之(/距离)古今异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边远的地方那个人离开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状语词类活用在东边在西边在晚上,当晚在早上;到黄昏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壮年远方缺少的东西 一词多义以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4.焉用亡郑以陪邻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1.介词,因为2.介词,拿(它)3.连词,表目的4.连词,表示结果5.介词,把 而1.今急而求子2.夜缒而出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朝济而夕设版焉5.因人之力而敝之而1.连词,表顺承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结果4.连词,表转折5.连词,表转折一词多义 内容解读1.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霸贪(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出烛之武的外交能力)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内容解读 3烛之武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明确:一.交代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说明烛之武先委婉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又肯定了在关键时刻郑伯尚能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三.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内容解读 随堂检测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A 随堂检测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D 随堂检测3、与“夜缒而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 谢谢!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