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七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的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与冷战,13
使问题更复杂。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这就提出了一个区分标准的问题: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13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答案:D解析:A项,“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B项,“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文无据。C项,“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说法绝对化,错误。2.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B.材料一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C.材料二围绕中国文化的活力来写,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具有很大的不足。答案:D解析:D项,曲解文意,从材料二第3段可以看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说法错误。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个时代都有代表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B.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C.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3
D.三则材料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答案:A解析:A项,曲解文意,材料一第2段“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材料一采用举例论证,内容充实。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举例论证,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6分)参考答案: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②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③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老屋后的槐花树白 莹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13
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拉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却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容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儿歌):“马蹄杠,红杆杆,我是我婆心坎坎……”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麦饭了。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13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下。”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B.文章第5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C.文章第6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D.“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答案:A解析:A项,“总领全文”分析错误。开头一段对槐花的描写,主要是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人的回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鲜生动。C.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答案:D解析:D项,“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作者要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叹。8.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4分)参考答案:首段中的“似乎”,写出了眼前的槐花树慢慢唤醒了作者尘封的记忆,使文章由现实自然过渡到旧日时光。尾段中的“似乎”写出了槐花麦饭还是那个味儿,但奶奶已经不在,物是人非,心境已不同的情感体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13
9.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6分)参考答案:①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活,结构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②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以槐花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联起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湖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13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答案:C解析:“呼”的对象是“卒长”,“呼”与“卒长”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涂潦”作“不避”的宾语,“涂潦”前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构。C.生祠,是古代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D.建中靖国,用年号纪年。《赤壁赋》中的“壬戌”为干支纪年,干支专用来纪年。答案:D解析:D项,干支在古代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他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答案:B解析:B项,“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误,还用来排泄湖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3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参考答案:(1)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2)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解析:注意第(1)句中“庐”“分堵”“卒”“全”,第(2)句中“以”“庶”“有补于国”的翻译。14.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①苏轼访察关中利弊,为百姓、衙役减少损失。②苏轼在徐州任上解除黄河水患,保全徐州百姓。③苏轼在杭州任上,疏通河道,修建“苏公堤”。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要输送南山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要经过砥柱险处,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水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人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那些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没有被淹没的城墙仅有三版。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附会他所作的诗是诽谤皇上的,(将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只有神宗怜惜他,任命他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13
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代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疏浚,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在堤上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在杭州任职,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为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边城落日骆宾王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注①黄图:国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B.“候月”“寻源”“边气”“戍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城生活。C.“精诚贯白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诗题“边城落日”。D.全诗一韵到底,有绘景,有抒情,表达了为报君恩更加努力的决心。答案:A解析:A项,“从时空落笔”错误。边塞以北是一片茫茫沙漠,国都以东是一条曲折的灞水。“紫塞”,亦可理解为夕阳下的关隘蒙上一层金紫之色。这两句将关塞与国都相提并论,意指13
诗人身在边关,心在国都;也是指自己身赴北庭为的是报答朝廷的恩惠。这是跨越空间的跳跃式表达手法。16.本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白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壮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解析:从对内容的解读中可以找到意境、形象、情感的相关特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赤壁赋》中概括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比喻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 ”。 答案:(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她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她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13
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文学家的父母——稍远些可以说祖先——要有些近于文学的嗜好。B.勉强定了神,往四围一看——我依旧坐在阑边。楼外的景物,也一切如故。C.“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D.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答案:D解析:A项,表示插说;B项,表示引出下文;C项,表示语意的递进;D项与文中语句的破折号都表示语意转折。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句中把在漫天雨中昂然挺立的一株红莲比喻为即将燃起的火、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作者想象红莲绽放后的艳丽,一株红莲在雨的迷蒙和荷叶的碧绿的衬托下色彩鲜艳,引人注目与燃烧的火、颜料的色彩相似;③将红未红的红莲雨中挺立生长,旺盛、生机勃勃的特点与即将燃起的火、立刻要倾泼的颜色的生命状态相似。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是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不是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参考答案:①原句是反问语气,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强调了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这一池的绿就是一池无声的歌,它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和思索不只是在哲学书和研究院中才能得到的。反问的语气还能激发读者的情绪,引发读者的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改句是陈述句,语气不够强烈。表情达意、激发读者的情绪、引发读者的思考的意味不浓。21.下面是一封感谢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5分)令郎这次在第三届“孩子的视界”儿童画展中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方便时我们将光临贵府当面致谢。现惠赠令郎创作的《欢乐的儿童节》大作一幅,请您赐教。听说您举办画展遇到困难,如有需要,我们一定鼎力相助。参考答案:(1)将“令郎”改为“犬子”;(2)将“光临”改为“前往”;(3)将“惠赠”改为“赠送”;(4)将“大作”改为“习作”;(5)将“鼎力相助”改为“尽微薄之力”。解析:“令郎”是敬称,不能用于称自己的孩子。“光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惠赠”是敬辞,只能用于对方。“大作”是对别人作品的敬称。“鼎力相助”是感谢别人的帮助,不能用于自己。13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字。(4分)由智利天文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报告说,在距地球60光年的一个星系中发现了第一颗“超热海王星”,这是此前仅在理论上存在的一类特殊行星。这个团队利用位于智利的拉锡亚天文台和美国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等设施观测到这颗行星。它的体积比太阳系中的海王星略大,质量约为海王星的两倍,据推测有固体内核和大气层。参考答案:由智利天文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发现了第一颗“超热海王星”,它的体积比海王星略大,质量约为海王星的两倍,可能存在固体内核和大气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这是一句富有深意的话,它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名言警句式的材料作文题。引发的思考是丰富的,思考角度也比较多。“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这句话可以分开来独立理解,也可以合起来整体理解;可以是并列关系,可以是假设关系,也可以是条件关系等;甚至可以重新组合“独走、快、群走、远”这四者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立意:①要敢于超越;②甩开负担,轻松前行;③团结致远;④合作才能共赢;⑤根据自己需求,选用适合自己的办事方式和策略(既需要走得快的独走,也需要走得远的群走/恒快、恒远)。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