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 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三下)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9 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三下)

9 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三下)

  • 2022-02-26 12:00:04
  • 7页
  • 35.50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9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有三首古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作者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这首诗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诗中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二、说学情  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四、说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领会诗意,读诵古诗。(重点)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重点)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难点)7 五、说教法学法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3.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六、说教学过程《元日》(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1.背诵古诗: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三)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7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画面示例: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四)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1.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单介绍诗人。 2.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清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7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7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理解诗题,交流资料  1.板书诗题,理解诗题。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又是什么节?(老人节、登高节)在你的记忆中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指的是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作者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2.交流资料:小组内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包括诗人的资料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资料,交流汇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仔细听,注意字音。 2.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韵律。3.教师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朗读情况,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学习生字,重点强调“独、异、佳”的字形。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识记的。  5.指导书写:板书示范“魂”,强调笔顺。 (“魂”尤其要注意右部的写法;“异”在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结构;“佳”在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竖不是一笔写下去的。)  (三)学习诗句,品悟诗情。 1.学习古诗,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交流讨论。  2.教师相机归纳: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  (3)借助插图和背景资料理解古诗。  (4)想象画面。  3.汇报。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解诗句:先理解“异乡、异客、佳节”,再解释诗句。 7 追问:你是怎么弄懂的? (提示: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预设答案:我是借助背景资料理解的。当时王维只有17岁。正好赶上重阳节,他一个人在外,看到别人团聚,一定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  ②想画面:“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画面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学习古诗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诗句中蕴含的一幅幅画面。发挥想象,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  ③悟诗情:和“异乡、异客”相反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相反的是“故乡”和“主人”,人在异乡是客,在故乡是主人。体会到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2)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解诗句: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诗人的家乡在重阳节这天有什么习俗?(登高、插茱萸)理解诗句。 (提示: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兄弟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②想画面:读一读后两句,结合课文插图,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兄弟们会说些什么?会祝愿些什么? (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③悟诗情: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你能体会到家中的亲人是怎样的心情,诗人自己又是怎样的心情吗? 4.有感情地朗读。  (1)指生读,教师指导(重点抓住“独、异乡、遥”等词语体会作者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再指生读,全班齐读。  (四)联系实际,布置作业7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家的经历,如果有,你当时也一定非常想家,可以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将这首诗背诵给家长听,也可以将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给家长讲一讲。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