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

首页 > 高考 >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

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

  • 2023-05-29 08:30:01
  • 38页
  • 57.51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 <br />一、高考作文命题基本特点及走向 <br />‎(一)多种作文形式并存 <br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ldquo;命题作文&rdquo;到&ldquo;材料&rdquo;作文,再到&ldquo;话题作文&rdquo;的&ldquo;三部曲&rdquo;之旅。从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考作文一直走在&ldquo;话题&rdquo;作文的旅途上。2004年的15份试卷,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比例为14︰1,这应该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 <br />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 &ldquo;话题作文&rdquo;已经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多种作文形式并存,并且各种命题形式相继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br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mdash;&mdash;&ldquo;新材料作文&rdquo;,或者叫&ldquo;后话题作文&rdquo;。这种命题形式已经不限定一个具体的话题,而只是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启示和要求,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与这则材料的主题相关就可以了,范围比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所以是一种&ldquo;新材料作文&rdquo;。这里以2005年湖北卷为例,命题者在提供材料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而只是要求考生&ldquo;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rdquo;作文,&ldquo;根据材料感悟&rdquo;,&ldquo;感悟&rdquo;什么,怎样&ldquo;感悟&rdquo;,都未限定,范围十分宽广,这与话题作文相同,但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命题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确立什么话题,确立什么主题倾向,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ldquo;二度命题&rdquo;,这就有别于话题作文。无独有偶,2005年的福建卷同样也是这样一道&ldquo;新材料作文&rdquo;,题目也是先给出材料(两幅图),然后要求考生自拟话题作文,&ldquo;自拟话题&rdquo;实际上也没有规定话题,也只是启发考生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主题来作文,读懂材料是写作此类题目的关键。非常巧合的是,2005‎ <br /> <br />年上海卷也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ldquo;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rdquo;,命题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的话题,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这也是一个需要进行&ldquo;二度命题&rdquo;的&ldquo;新材料作文&rdquo;。坦率地说,湖北卷和福建卷这两道题目命题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的探索性,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所提供的材料却不能让考生轻易读懂,恐怕一般的考生都会在读懂材料上煞费思量,审题的门槛太高,不利于考生的发挥,与作文考试降低审题要求的精神也不合。‎ <br />‎(二)体裁要求具体化、多样化 ‎ <br />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有淡化文体的趋势,但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说要依内容定文体,依自己的所长定文体,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择更为合理的表达方式,曲尽其意。其实,分析历年的高考题,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都特别适合写议论文。‎ <br />而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是:体裁要求的具体化、多样化。话题作文可以文体不限,但如果全部这样显然就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ldquo;话题&rdquo;二字,本来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并不一定就必然不限文体;另一方面,无例外的文体不限,必然导致有人回避本应掌握的文体写作。2005年的作文命题是对作文文体要求的一次校正,从各地作文题看,考纲要求的&ldquo;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rdquo;完全得到落实,不同地区的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如北京卷),有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湖南卷),有的要求写说明文(如重庆卷),加之试卷中语言表达部分对应用文的考查(如全国卷Ⅱ中要求写请柬等),2005年的作文命题可以看作是关于文体要求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br />‎(三)命题表现出共同的追求 <br />高考作文命题从历史的趋势来看,限制性呈递减之势,而自由发挥的程度则日益增强。限定性主要表现在以前由政治化转向道德化;80年代中期有某种道德导向淡化的苗头,但主题有限定,如&ldquo;毁树容易种树难&rdquo;&ldquo;近墨者未必黑&rdquo;。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思想评论,甚至&ldquo;中性&rdquo;的命题,如&ldquo;习惯&rdquo;&ldquo;尝试&rdquo;等。根本性的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展开以后,99年的&ldquo;假如记忆可以移植&rdquo;,2000‎ <br /> <br />年的&ldquo;答案是丰富多彩的&rdquo;。题目在价值上的规定性并无明显的线索可循,自由发挥的天地空前拓展。这样...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