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审题立意 <br />“千古文章意为先。”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br />一、抓关键句法 <br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br />即时训练1 <br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br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br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br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br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 <br /> <br /> <br />请确立文章的立意: <br /> <br /> <br />【思路点拨】 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br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关键句在于后者。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br /> <br />【关键句】 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br />【参考立意】 (1)“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习,课堂有效教学是基础;课外大量阅读与社会生活实践是补充: <br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单靠课堂教学,语文素养难以提升;大量的课外阅读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 <br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要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才能夯实语文素养; <br />(4)“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要学好语文,应当自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等。 <br />二、提炼中心法 <br />如果作文材料中没有关键词、关键句怎么办?就要根据材料提炼出中心。如何提炼?要分析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规律,概括中心。提炼中心可以根据材料的性质来提炼。 <br />(一)叙事类材料 <br />叙事类材料的具体操作程序: <br />(1)概括材料要点。理清材料涉及的人或事物,如果是多个人物,确定谁是主人公;写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多时,还要注意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br />(2)确定性质和倾向。根据事件的结果确定事件的性质和命题者的倾向性。 <br />如果材料的结果是好的,其性质往往是正面的,命题者的倾向性往往是赞成; <br />如果材料的结果是不好的,其性质往往是反面的,命题者的倾向性往往是贬抑; <br />如果材料的结果不明朗,材料的性质往往是隐藏性的,应辩证分析,分析命题者的真正意图。 <br />(3)筛选观点定主题。根据材料的主旨和倾向,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提炼出切合材料的、自己感受最深的主题。 <br />即时训练2 <br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br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