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作文题目解析

首页 > 高考 >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作文题目解析

高考作文全国各地作文题目解析

  • 2023-05-28 17:10:04
  • 6页
  • 42.00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高考作文解析(命题人的解析)‎ <br />一、2017年高考作文解析 <br />全国卷I <br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br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ldquo;中国关键词&rdquo;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br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br />‎【解析】‎ <br />‎2017年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br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ldquo;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rdquo;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ldquo;讲好中国故事&rdquo;;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br />‎&ldquo;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rdquo;要求大处着眼,12个&ldquo;中国关键词&rdquo;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ldquo;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rdquo;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ldquo;长城&rdquo;&ldquo;京剧&rdquo;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ldquo;高铁&rdquo;&ldquo;移动支付&rdquo;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ldquo;中华美食&rdquo;&ldquo;广场舞&rdquo;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ldquo;共享单车&rdquo;&ldquo;移动支付&rdquo;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ldquo;京剧&rdquo;与时下流行的&ldquo;广场舞&rdquo;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ldquo;中华美食&rdquo;与&ldquo;食品安全&rdquo;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ldquo;长城&rdquo;与当下的&ldquo;一带一路&rdquo;相互对照、相互发明&hellip;&hellip;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br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ldquo;美丽乡村&rdquo;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ldquo;留住乡愁&rdquo;的必要,从&ldquo;大熊猫&rdquo;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ldquo;空气污染&rdquo;&ldquo;食品安全&rdquo;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ldquo;五大发展理念&rdquo;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br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br />写作要求中,&ldquo;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rdquo;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ldquo;任务驱动&rdquo;的指令,也是&ldquo;具体思辨&rdquo;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ldquo;外国青年&rdquo;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ldquo;读懂&rdquo;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ldquo;帮助&rdquo;,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br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ldquo;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rdquo;,且能&ldquo;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rdquo;,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br />通过以上努力,本题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br />...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