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4等值线与地形剖面图一、单选题(2021·江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下图为2021年由遥感影像解译转绘的“安徽省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区域地势总体上( )A.从中间向四周降低B.从四周向中间降低C.从西北向东南降低D.从东南向西北降低2.住宅分散分布有利于( )A.交通出行B.防洪避险C.生活取水D.田间管理3.图示区域农业生产模式是( )A.高度集约的设施农业B.精耕细作的水田农业C.规模经营的商品农业D.休闲观光的城郊农业4.(2019·江苏)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因素是( )A.地形B.水源C.植被D.坡向(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A.B.C.D.(2021·浙江)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列小题。5.该溪流()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6.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7.(2018·海南)图5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n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以下问题。(1)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海水流动快B.有暖流经过C.太阳辐射强D.靠近陆地(2)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A.降水少B.辐射强C.海气温差大D.风力强二、图文分析题8.(2021·辽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祁连山西部某山的雪线高度约为4600米。该地区云含水量(云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可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图1为该山所在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遥感卫星探测的5000米高度处夏季平均云含水量纬度变化图。(1)依据图1等降水量线,概括该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征。(2)分析图2中云含水量两个峰值的形成原因。(3)如果该地区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将产生哪些生态效益。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D3.B【知识点】分层设色图的判读;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解析】【点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因素,若要求分析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罗列出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该种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新疆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西藏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城郊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等。(3)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各种气象灾害等也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n(4)区位条件对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因地制宜发展的农业生产,农田一般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地方,而林地多分布在山地地区。图中信息显示,水田及田垄多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而经济林地、旱地及其他用地多分布在西北地区,故可以推断图示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C正确,故答案为:C。2.A.住宅分散不利于出行,居民若要出行,需要修建更多的交通线路,A错误;B.图中显示,东南部住宅区分布在水塘、水田附近,不利于防洪,若有利于防洪避险,住宅区应分布在远离山区的地方,B错误;C.住宅区布局与生活取水关系不大,临水不是住宅区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D.该地住宅分散分布,田地和住宅交错相间,居住地与田间耕作之间距离较近,便于田间管理,D正确。故答案为:D。3.由图可知,水田旱地均有分布,判断该地区有水旱轮作方式,住宅数量较多,生产规模较小,且住宅分散,水田和水塘面积狭长显然不具备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特点。图中公路数量少,说明该地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距离城市较远,显然不是城郊地区,应该是精耕细作的水田农业。B正确,故答案为:B。4.【答案】(1)D(2)B【知识点】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甲、以两地之间的等高线凸高,并且中间还发育这一条河流,因此甲、乙两地处于河流两侧的山坡上,图示区域范围不大,植被类型几乎没有差异,两地距离河流远近差异不大,水源条件相近,但两地一处处于阳坡,另一处处于阴坡,两地的坡向不同是影响建筑物布局的主要因素。D符合题意。(2)根据建筑物附近的等高线分布的特点可知,海拔高于建筑物处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为凹坡,海拔低于建筑物处的等高线较稀疏,为凸坡。建筑物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平缓(但并非是平地),因此B选项的地形剖面图能正确反映建筑物附近的地形起伏变化特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D;(2)B【点评】(1)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地形单元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②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③山脊:等高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凸出。④山谷:等高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凸出。⑤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⑥陡崖:多条等高线的交会处。(2)根据坡度陡缓情况。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n【答案】5.C6.B【知识点】等值线图;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解析】【点评】(1)地球的演化历程:(2)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5.A.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选项错误。B.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选项错误。C.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选项正确。D.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6.A.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选项错误。B.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B项、C项,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选项正确,C.B项、C项,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C选项错误。D.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n7.【答案】(1)B(2)C【知识点】等值线图;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1)通过读图可以看出蒸发量高值区的分布并不靠近陆地,也不与纬线平行,结合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可知该区域分布有日本暖流。B正确。(2)在冬季暖流的影响更为突出,所以在冬季年蒸发量高值区的蒸发更强。C正确。故答案为:(1)B(2)C【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图。8.【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湖泊和冰川处降水较多。(2)两个峰值区对应的下垫面为湖泊或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海拔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3)预防森林大火;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知识点】等值线图;大气的受热过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大体分布可知,该地区降水量东南部降水量数值在240mm以上,越往西北降水量逐渐降低,到西北部降水量降到135mm以下,因此该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但在冰川、湖泊附近的等降水量线具有明显的凸低的特点,说明受湖泊、冰川影响降水稍多。(2)对比图1和图2可知,图2中云量两个峰值出现在湖泊和冰川附近,说明湖泊、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冰川处海拔高度较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向大气中提供的水汽较多。因此在湖泊、冰川附近的上空5000米高空的云量形成两个峰值。(3)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产生的生态效益,主要从降水增加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施,可以增加大气降水,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预防森林大火的发生。【点评】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产生原因对策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自然原因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n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率人为原因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水资源污染严重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