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版

资料简介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1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单选题(2022·湖南)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群落结构群落盖度(%)海拔(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土壤电导率(mS/cm)50乔—灌—草30.339165.731.410.36200乔—灌—草34.009175.041.500.59350乔—灌—草40.339144.421.500.37500乔—灌—草46.6791418.511.412.56650乔—灌—草74.3391319.271.370.40800乔—灌—草68.6791315.231.381.02950乔—草45.009127.781.400.501100乔—草40.339163.061.580.661250乔—草34.339152.321.621.981.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nA.胡杨涵养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水埋深浅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3.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土壤有机质减少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2022·浙江)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B.交通C.市场D.劳动力5.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B.减弱土壤通气性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6.(2022·浙江选考)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主要作用是(  )①保待土壤温度②减少水肥流失③增加土壤厚度④改善土壤质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21·福建)我国某山脉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某地理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获得L谷地五个站点的部分资料(下表),以此探讨该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站点海拔(m)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土壤冻结天数(天)土壤冻结最大深度(cm)①66322.82769741②77621.235210356③110619.655412064④121019.2599126103⑤185416.5802144857.该学习小组对L谷地的研学结果合理的是(  )nA.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854米B.年降水量受7月平均气温影响显著C.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D.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8.④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导致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积雪深度B.风力大小C.冬季气温D.太阳辐射9.L谷地所在的山脉是(  )A.太行山脉B.长白山脉C.横断山脉D.天山山脉10.(2021·浙江)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列小题。(1)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2)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B.风化作用C.沉积作用D.喷出作用11.(2020·浙江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养分流失快12.(2019·全国Ⅱ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n13.(2019·海南)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如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A.偏南风B.偏东风C.偏北风D.偏西风(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14.(2019·浙江会考)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A.长江三角洲冲击土B.江南丘陵红壤C.塔里木盆地荒漠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15.(2018·海南)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以下问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16.(2018·全国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城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城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重和汾川河流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小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n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五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17.(2018·全国Ⅲ卷)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以下问题。n(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二、综合题18.(2020·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500万吨/年。图一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二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材料二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3)简析广西主产区甘蔗种植的土地资源优势。从生产角度,说出2000年来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19.(2018·江苏)[海洋地理]n圣劳伦斯湾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7米,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卡伯特海峡流出,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27‰~32‰,深层可达33.5‰,冬季完全冰封。每年5月至9月,这里是世界最佳的赏鲸地之一。图22为“圣劳伦斯湾位置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低的原因有  。(2)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流呈  时针方向运动,主要影响因素是  。(3)每年5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浮冰主要积聚于海湾的  ,这时鲸也开始向海湾聚集的原因有  。(4)目前,世界上许多种鲸数量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分析其原因。  。20.(2018·江苏)[环境保护]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图25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  。(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  ×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CO2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n(4)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  。21.(2018·北京)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列举该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任选其一概述分布特点。(2)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3)希马尼东北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分析气候对该湖泊水位和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4)多米尼加自然环境优美,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国半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为满足全球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该国增加有机香蕉的种植面积,设立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等管理机构,加大投入,提高有机香蕉的产量和品质。概括该国生产有机香蕉的社会经济条件。三、图文分析题22.(2022·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单位:kg/m2)。(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23.(2021·湖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冬虫夏草对气候有强烈的依赖性,气温、降水、日照、冻土和植被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其生存微环境发生相应改变。西藏冬虫夏草产区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至雪线附近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该区域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日照较为充足,利于冬虫夏草的生长。雨季是冬虫夏草生长发育的主要季节。图1、图2分别示意西藏冬虫夏草产区内各气象站点1981~2015年期间雨季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1)说明1981~2015年西藏冬虫夏草产区雨季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判断依据。n(2)分析1981~2015年西藏冬虫夏草产区雨季的气候变化对产区位置和面积产生的影响。24.(2021·全国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25.(2021·天津)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1)图中所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永久性块状冰区城分布特征原因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①  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②  ③  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2)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3)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26.(2021·广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n27.(2020·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1)分别简述图1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28.(2019·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如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29.(2019·全国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30.(2019·海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如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A3.B【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解析】【点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要素相互作用气候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水文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生物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1.根据表中的信息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在0—650米群落盖度增加,在650—1250米群落盖度减少;海拔高度在距离0—1250米变化不大;土壤含水量在距离河岸0—650米范围内增加,在650—1250米范围内减少;土壤容重在距离0—1250米变化是大致呈现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壤含导电率在距离河岸0—650米范围内增加,在650—1250米范围内波动变化,说明土壤含盐量呈波动变化。因此,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B正确,故答案为:B。n2.浅根系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在距离河岸0—1250米范围内均有分布,说明这些地方具备草本植被生长的条件,且在这些区域中均存在乔木(胡杨林)分布,因此可以推测,胡杨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为草本植物生长提供较充足的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该地区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相对干旱,地下水平均深度3—4米,埋藏较深,草本植物为浅根系,对深层的地下水吸收作用弱,水分竞争力不强,草本植被耐盐碱能力强不是其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A正确,故答案为:A。3.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在距离河流较近的范围内,水分条件较好,能够生长灌木、乔木(胡杨林),胡杨林是该地主要建群种,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功能强,但随着距离河流越远,水分条件越差,灌木适应干旱的能量较弱,因此在距离河流950米—1250米,由于乔木、灌木水分竞争,灌木竞争能量弱,不能生长,而缺失。图中信息显示,在950—1250米范围内土壤有机质、含盐量与其他地区差异并不明显,草本根系为浅根系、灌木为深根系,两者不会出现竞争水分的情况。B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4.A5.C【知识点】成土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解析】【点评】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条件等,一般来说,市场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4.根据材料“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可知,该项目主要依靠养殖场废弃物以及农田秸秆等为原料进行发电,同时为农田提供优势肥料,所以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为原料,故A正确。故答案为:A。5.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是农田的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透气性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6.【答案】A【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解析】【分析】①地膜可以使太阳辐射照进来,地面辐射出不去,能够保待土壤温度,①正确;②地膜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减轻风、水对土壤的侵蚀,减少水肥流失,②正确;③④地膜不能增加土壤厚度,不能改善土壤质地,③④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农业生产中使用塑料地膜的利弊n(1)有利影响:①利于热量的保存,提高土壤温度;②减少地面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③可选择不同颜色的塑料地膜促进或抑制某种作物的生长,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产品品质。(2)不利影响:①残留地膜造成土壤污②进而使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植被生长;③塑料分子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口中,影响身体健康。【答案】7.C8.A9.D【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国的气候【解析】【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7.A.从表中资料可看出五个站点中,站点⑤海拔1854米(最高),降水最多,只能说明是五个站点中降水最多,并不能说是其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在1854米,A错误;B.表格中五个站点的年降水量与7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气温对降水的影响是不大的,气温降低有利于降水的形成,不是气温低降水多,B错误;C.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山脉L谷地季节性冻土广布,说明该山脉纬度较高,且冻土只能在气温低时(冬季)存在,⑤处海拔高度1854米,土壤冻结天数144天,大致5个月,是最冷的11月到次年的3月份,C正确;D.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提前,D错误故答案为:C。8.A.从表中资料可看出,⑤站点的降水比④站点多了200mm左右,降水多,冬季积雪可能大,积雪的深度就大,积雪深度有效地保持地温,因此土壤冻结最大深度比④站点小,A正确;B.风力大小对地温的影响不大,且④、⑤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风力大小差异不大,不能成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C.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⑤站点的冬季气温比④站点低,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应该更大,但表中土壤冻结最大深度⑤站点比④站点小,C错误;⑤站点海拔比④站点高,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⑤站点可能更强,但⑤站年降水量较大,阴雨天较多,太阳辐射不一定更强,不能确定④站冻结深度更大,D错误。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9.A.太行山地处暖温带地区,海拔较低,为温带季风气候,海拔663米处不可能存在41cm的季节性冻土,A错误;nBC.长白山、横断山区处于我国的半湿润和湿润地区,年降水量较大,从表格中①②站点的降水量少于400mm,因此可以确定该山脉不可能是长白山脉、横断山脉,BC错误;D.天山山脉地处内陆,纬度相对较高,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山麓地带降水较少,在半山腰处受西风带影响,从大西洋带来大量水汽,随着地势抬升形成形成大量降水,从表格中①②站点的降水量较少,在1000米以上的地带,降水较多,因此L谷地故可能是位于天山山脉,D正确。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0.【答案】(1)C(2)A【知识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A.由图及图例可知,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降水量小于丙地,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A不符合题意;B.甲为沙漠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强,B不符合题意;C.甲地因降水少,生物量小,因此生物风化作用较弱,C符合题意;D.甲地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流水侵蚀作用弱,D不符合题意。18.由材料"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可知,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与岩浆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风化、沉积作用为外力作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喷出岩,均与材料所述的石棉形成的地质环境不符;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C;(2)A【点评】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n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11.【答案】(1)B(2)B【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错误。故答案为:B。(2)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陡坡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矿物养分流失慢,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12.【答案】(1)C(2)D(3)A【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n【分析】(1)A、“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可知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但是同样有下沉的冷空气,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在上升和下沉过程中相间分布,云与云之间是间隔的,形成的是间隔团块状,而不会形成连续层片状的层云,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B、鱼鳞状的云层多为层积云,B不符合题意;D、条带状云层多为高层云,D不符合题意;(2)A、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而寒温带针叶林地带纬度较高,全年气温较低,对流较弱,A不符合题意;BC、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属于温带和亚热带,与热带地区相比,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少,对流不属于最旺盛的地区,BC不符合题意;D、热带雨林地带位于赤道地区,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终年盛行上升气流,D符合题意。(3)“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即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凝结高度越低。而在一天24小时中,温度最低的时间是在日出前后,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地表温度最低,其水汽凝结高度也就最低。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C;(2)D;(3)A【点评】(1)积云:积云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连;由空气对流、水汽凝结而成的云。积雨云:云浓而厚,云体庞大,很像耸立的高山,顶部已开始冻结,呈白色,轮廓模糊,有的有纤维般的结构。底部十分阴暗,常有雨幡下垂或伴有碎雨云。层积云:云块一般较大,在厚薄、形状上有很大差异,有的成条,有的成片,有的成团。常呈灰白色或灰色,结构比较松散,薄的云块可辨太阳的位置,厚的云块比较阴暗。云块常呈行或呈波状排列。层云:云体均匀成层,呈灰色很像雾,云底很低但不接触地面。雨层云:雨层云低而漫无定形,云体均匀成层,能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或灰白色,云底常伴有碎雨云。云层水平分布范围很广,常布满全天。中云:中云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混合组成,有的高积云也可由单一的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高层云常产生降水,薄的高积云一般无降水产生。高层云:云体成均匀分布,灰白色或灰色,云底常有条文结构,多出现在锋面云系中。(2)把握题意:“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即为对流最旺盛的地区”。全球年太阳辐射量呈现由赤道到两极递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纬度低,获得的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对流最为旺盛。(3)把握题意:“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即水汽凝结的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越低,意味着温度越低,全天当中日出前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较低,水汽凝结高度较低;正午时分,地表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而日落前后和午夜,虽然温度有所较低,但是还未到一天中温度最低时期。n13.【答案】(1)C(2)D【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由图文信息可知,“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可知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空气增温之后,图中显示,11点以后,风向以偏北风为主,A符合题意。(2)“白天”,“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则形成山风”,意味着晚上,空气沿坡面下沉,形成山风。图中显示晚上以南风为主,白天以北风为主,说明气象站附近南面为高坡,北面为低谷,得出山谷呈东西走向,且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C;(2)D【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14.【答案】A【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自然环境中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要素对他人的发育都有影响,综合各地区的水热条件,可以判断出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土最肥沃;江南丘陵红壤偏酸性,他人剖面有分层现象,对改造后才更有利于农耕。塔里木盆地荒漠土,水分缺乏,他人较贫瘠,青藏高原寒漠土,热量不足,发育程度较低。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有机质累积过程。有机质在土壤表层发生聚积,形成暗色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15.【答案】(1)A(2)D(3)Cn【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解析】【分析】(1)通过背景资料可知我国重点治理的是水土流失,所以植树种草的主要目是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固定表土。A正确。(2)冲沙需要大水量、较高流速这样水流的搬运侵蚀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效果,洪水期集中放水会加大防洪压力,所以应在枯水期集中放水。D正确。(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的是共同体所以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C正确。故答案为:(1)A(2)D(3)C【点评】本题组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牵一发而支全身,随着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其它要素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具有统一的演化地过程。16.【答案】(1)B(2)B(3)D【知识点】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如生物);水体的运动规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可减少河水含沙量,对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影响很小,故选B。(2)据表一中降水历时和降水量数值分析,2天降水量是90.7mm,是降水强度最大的,不是历时最长的,所以下渗少,植被好截流多。所以B正确,故选B。(3)根据前4次降水没有形成明显洪峰,说明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已起一定作用,但第五次强降水形成洪峰,至第6次降水的洪峰流量1750m3/s最大,说明连续性强降水已经超过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才出现如此大的含水量。所以泥沙主要来自植被覆盖坡面。故选D。故答案为:(1)B(2)B(3)D【点评】本题组以黄土高原洛川河流域几次降水的不同影响状况为背景材料,以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为切入点,考查植被的生态环境效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组的第3小题对解题者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要求较高,可以说是本套试卷中“选拔育人”能力体现最强的一题,解题时要求解题者对各选项认真对比,对每次降水的影响加以逻辑分析,综合比对。17.【答案】(1)A(2)C(3)D【知识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n(1)本题考查贝加尔湖的成因。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属构造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泊,故选A。(2)本题考查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加大的原因。根据贝加尔湖面没有变化,说明湖盆在加深。关系C。(3)本题考查贝加尔湖水更新缓慢的原因。由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大,纬度高,水温低,湖面面积小,蒸发量小。故选D。故答案为:(1)A(2)C(3)D【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贝加尔湖的形成原因,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难度较大。18.【答案】(1)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条件: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3)优势:河谷平原面积较广,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原因: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科技等投入增加【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国的河流与湖泊【解析】【分析】(1)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据图2分析可知,输沙量最大的月份是6-8月份,其他月份较少,年内分布不均。影响输沙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地形等因素。图中该地降水量较大,集中于5-8月份,年内降水集中,径流量大;西江流经地区多低山丘陵,河流流速快,侵蚀力强,因此导致输沙量大。(2)据图1分析可知,西江干支流修建了大量水库,水库拦水拦沙,减少了输沙量;据表分析,2000年至2017年,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由37.9%大幅度提高到62.3%,森林保持水土,减少了输沙量。(3)从土地资源角度分析,结合图1可知,广西河流众多,河谷平原面积较大,地形平坦,河流沉积了深厚的土壤,土壤肥沃。2000年广西甘蔗总产量快速增长,从表中数据看,种植面积从50.9万公顷增加到93.5万公顷,种植面积扩大;甘蔗单产由57.8吨/公顷提高到81.4吨/公顷。图1中大量水库修建,水利设施得到完善,水源供应充足、稳定;农业科技等投入增加,农业技术进步较快。【点评】河流水文特征分析1.从三个方面把握河流的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2)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3)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流量稳定。2.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降水与蒸发的关系。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凌汛: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含沙量:主要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n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19.【答案】(1)径流汇入;海域较封闭;高纬低温海水注入(2)逆时针;地转偏向力;海岸轮廓(陆地形状)(3)南部;水温上升;不同性质水流交汇,饵料丰富(4)全球气候变暖;过度捕杀;海上航行等人类活动;海洋环境污染【知识点】水体的运动规律;海洋和海岸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圣劳伦斯湾盐度低的原因,主要从河流、海湾的封闭程度和高纬度海水的影响三个角度作答。(2)海流旋转的方向,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两个角度分析,由于地转偏向力以及海岸的阻挡促使海流向右偏,可以很容易判断,该海湾表层海流呈逆时针旋转。(3)浮冰集聚的位置,主要结合浮冰的来源、海流流向和地形的阻挡来判断,很容易确定浮冰积聚于该海湾的南部;再从水温的变化和海流汇聚对饵料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鲸向海湾聚集的原因。(4)鲸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从人类捕杀及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海上航行等对鲸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分析。故答案为:(1)径流汇入;海域较封闭;高纬低温海水注入(2)逆时针地转偏向力;海岸轮廓(陆地形状)(3)南部水温上升;不同性质水流交汇,饵料丰富(4)全球气候变暖;过度捕杀;海上航行等人类活动;海洋环境污染【点评】本题以圣劳伦斯湾为载体,考查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海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影响因素、浮冰集聚区域和鲸鱼集聚的原因、鲸濒临灭绝的原因。综合考查地理知识。注重综合分析问题。20.【答案】(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3)4.9;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知识点】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n【解析】【分析】(1)珊瑚礁白化的原因,根据材料所述可知,海水酸度、盐度、温度和透光度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再分析全球变暖对海水温度和酸度的影响即可作答。(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和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过程,大气圈到植物主要是光合作用,由植物到大气圈主要是呼吸作用,而大气圈与土壤和海洋之间为呼吸作用、分解作用。(3)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主要是用图25中进入大气圈的碳数量减去从大气圈出去的碳数量。读图可知,大气圈二氧化碳数量增加的人类活动为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4)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措施,主要结合前面所述珊瑚白化的原因分析,如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等。故答案为:(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3)4.9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点评】本题以全球变暖对珊瑚白化的影响为素材,考查珊瑚白化的原因、各圈层碳交换的过程、碳含量的变化和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措施等,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21.【答案】(1)海运、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分布特点:沿海分布,靠近城市。航空分布特点:机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沿海平原地区,靠近城市。铁路分布特点:北部和南部沿海平原地区。公路分布特点:东部平原密集、西部山区稀疏。(2)纬度低,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海陆兼备。(3)该地区全年高温,蒸发旺盛,降水季节变化大;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5月份和10月份降水多,湖泊水位高,盐度低;7月份气温最高,降水少,湖泊水位最低,盐度最高;其他月份降水少,湖泊水位较低,盐度较高。(4)劳动力廉价而充足;市场需求量大;政府政策支持;技术投入多;环境污染少。【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区域发展的异同【解析】【分析】(1)该题以多米尼加为背景,考查交通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列举多米尼加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可以任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并阐述分布特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主要从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等方面进行列举,分布特点的描述注重结合图片材料,突出不同地理因素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分布特点的影响。n(2)该题以多米尼加动植物资源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综合思维中的要素综合,学生需要调用多米尼加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多种要素分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因此,地理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区域内的各要素的特征及要素间的联系,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各要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过程;深化学生对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发展、区域联系的认识。主要从纬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方面进行作答,注重结合图文材料,突出不同自然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该题以多米尼加恩里基约湖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知识点。主要从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对水位和盐度的影响等方面作答。注重结合材料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突出不同季节气候特征对湖泊水位和盐度的影响。(4)该题以多米尼加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要素的知识点,主要从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作答。注重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如市场需求、交通、劳动力、政策等方面,突出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对有机香蕉生产的影响。故答案为:(1)海运、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分布特点:沿海分布,靠近城市。航空分布特点:机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沿海平原地区,靠近城市。铁路分布特点:北部和南部沿海平原地区。公路分布特点:东部平原密集、西部山区稀疏。(2)纬度低,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海陆兼备。(3)该地区全年高温,蒸发旺盛,降水季节变化大;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5月份和10月份降水多,湖泊水位高,盐度低;7月份气温最高,降水少,湖泊水位最低,盐度最高;其他月份降水少,湖泊水位较低,盐度较高。(4)劳动力廉价而充足;市场需求量大;政府政策支持;技术投入多;环境污染少。【点评】本题以多米尼加发展为载体,考查了工业区位以及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交通运输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识记、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22.【答案】(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森林的开发与保护n【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山脊处的有机碳数值在3.0以上,而在山谷处有机碳数值2.6以下,因此,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山脊大于山谷。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土壤中的有机碳来源多少进行分析,该样山位于海南岛,山脊上的植被易受台风影响,易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而在山谷中的植被,受台风的影响较小,较少有树木死亡,因此山谷中的枯枝落叶较少,土壤中有机碳业相对较少。(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的原因,主要从两个地区光合作用的差异进行分析,该地为我国海南岛,纬度较低,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森林光合作用强,植被茂密,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固碳能力较强;而长白山位于我国中温带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不如海南岛优越,森林的光合作用相对较弱,植被固碳能力相对较弱。(3)要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应该从增强森林固碳能力方面需求措施,交通应该从扩大林地面积,轻砍伐重抚育等。具体应该是: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点评】(1)地形部位地形判读方法(等高线特征)剖面图示意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谷线低于两侧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脊线高于两侧陡崖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图用“”符号表示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2)土壤的形成因素:①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②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③n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④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⑤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⑥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23.【答案】(1)气候变化趋势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判断依据:平均气温变化均为正数,降水量变化大多数站点为正数,少部分为负数,整个区域降水增加趋势明显。(2)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适宜区范围缩小。【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读雨季的平均气温变化图,各气象站点的数值都为正数,表示雨季的平均气温增加;读雨季的降水量变化图多数气象站点的数值为正数,少数气象站点的数值为负数,且降水量变化最大正值与最低值的站点数相等,互相抵消,其他站点的变化都为正数,所以整个区域降水增加趋势。(2)1981~2015年西藏冬虫夏草产区雨季的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昼夜温差减小,日照较不足,不再适宜冬虫夏草生长,由材料可知原来“西藏冬虫夏草产区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至雪线附近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寻找适宜冬虫夏草生长区,就要向3000m以上更高海拔移动,使海拔下限直接抬升,产区的面积相应缩小。故答案为:(1)气候变化趋势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判断依据:平均气温变化均为正数,降水量变化大多数站点为正数,少部分为负数,整个区域降水增加趋势明显。(2)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适宜区范围缩小。【点评】温室效应(1)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2)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n(3)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4)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24.【答案】(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技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知识点】外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山坡以角砾为主。砂砾和角砾的差异从分选性和磨圆度角度说明。沙砾颗粒细小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山坡角砾颗粒大分选较差,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冲积扇属于流水堆积地貌,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冲积扇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较陡,细小的砾石容易被搬运走,此处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积,山坡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2)由图可知,山坡表面有沙和粉沙,冲积平原和冲积扇表面有粉沙和黏土,山坡距冲积平原较远,离冲积扇较近,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位于祁连山西段,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从汇水保水蓄水等方面分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蒸发,利于蓄水。故答案为:(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点评】n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流速缓慢,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叉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分选也较好,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25.【答案】(1)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知识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从温度因素分析。极点附近纬度高,常年气候严寒,温度更低,形成永久性块状冰;欧洲以北海区有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使该区海水增温,并且该区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海水温度高,永久性块状冰面积小。(2)分析斯瓦尔巴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主要考虑自然原因,从该群岛气候、岛屿面积、生物数量和种类及生长速度等角度分析作答。该岛屿纬度高,气温低,生存环境恶劣;气温低,热量低,生物数量少,种类少,生物生长速度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选择一个角度作答。温室效应增强,冰川面积变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减弱,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故答案为:(1)1、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2、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3、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n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点评】全球气候变暖:森林减少、人类排放的温室气候增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低地、气候异常→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气象灾害增多、扩大某些疫病(如史前病毒)的流行,危害人类健康。26.【答案】(1)影响因素:盛行风、海陆轮廓、洋流等;南极高纬地区盛行东南风,表层海水受东南风的吹拂从罗斯湾东岸向西岸运动;到西岸后受地形影响向低纬运动;到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影响形成环流。(2)从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与极地环流(洋流)方向一致,说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动;极地环流(洋流)的形成是因为极地东风的吹拂;而极地东风的形成是由于极地高压和副极地低压间存在气压差;两地间的气压差与太阳辐射高低纬间分布不均有关。(3)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冰面减少,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固态降雪,使海冰补给来源变少;与降雪相比,降水的温度较高,增加流经海冰区域温度,加速海冰融化。【知识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罗斯环流是由南极沿岸流、陆坡流和西风漂流组成,叙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南极沿岸流处于极地东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属于风海流,陆坡流是南极沿岸流受大陆形状影响形成的,在西风漂流的参与下最终形成罗斯环流。(2)读图可知,冰筏移动方向与极地环流运动方向一致,分析动力机制,即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极地环流为风海流,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极地东风的形成与极地高压和副极地低压间的气压差有关,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则是形成气压差的根本原因。(3)海冰融化加速可从海冰形成量减少和融化量增加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降雪变为降水,海冰补给来源减少;另一方面降水使得反射率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且雨水的温度更高,使海水升温,进一步加速海冰融化。故答案为:(1)影响因素:盛行风、海陆轮廓、洋流等;南极高纬地区盛行东南风,表层海水受东南风的吹拂从罗斯湾东岸向西岸运动;到西岸后受地形影响向低纬运动;到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影响形成环流。n(2)从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与极地环流(洋流)方向一致,说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动;极地环流(洋流)的形成是因为极地东风的吹拂;而极地东风的形成是由于极地高压和副极地低压间存在气压差;两地间的气压差与太阳辐射高低纬间分布不均有关。(3)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冰面减少,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固态降雪,使海冰补给来源变少;与降雪相比,降水的温度较高,增加流经海冰区域温度,加速海冰融化。【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27.【答案】(1)I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解析】n【分析】(1)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I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交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材料中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过度绿化,蒸騰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点评】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28.【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n(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知识点】外力作用与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分析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的原因,主要从河流两岸岩石的岩性单一,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几乎没有侧蚀存在等方面分析,因此能解释该河段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的原因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2)由图可知,4—6月河水的深度逐渐增加。根据材料可知,该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因此4—6月河水的深度逐渐增加的原因是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3)分析该河段8月份河底淤积的原因,应该从泥沙来源,有利于泥沙沉积的环境方面分析。由图文资料可知,6月3日水量大,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河流的含沙量大,8月15日水量减小,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故答案为:(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点评】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29.【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由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n(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知识点】外力作用与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对使里海与古海洋分离,形成湖泊;山脉的隆起,陆地面积增大,使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的汇水量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山脉的隆起,阻挡海洋上的水汽深入陆地,导致湖泊周围的气候变得干旱,进而导致湖泊的盐度升高,逐渐变为内陆湖(咸水湖)。(2)分析湖水逐渐淡化的原因,主要从湖水注入淡水多,蒸发弱角度进行分析。注入的淡水量大于湖水的蒸发量,是湖泊盐度降低的原因。(3)分析咸水湖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从湖泊的水循环角度来分析,湖水有河流注入,湖水实现水循环,只能通过蒸发实现,盐分得以积累,日积月累湖水的盐度会逐渐升高,是咸水湖形成的主要原因。(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可知,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是消亡型边界,若板块运动的边界的性质不变(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阿尔卑斯山进一步隆起,未来黑海、地中海可能将和里海一样将演化为湖泊。故答案为:(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由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点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咸水湖的形成,通常是湖水不排出或排出不畅,蒸发造成湖水盐分富集形成的。淡水湖,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的淡水湖大多位于高山或内陆区域,没有明显的河川流入和流出;开放式的淡水湖面积可能相当大,湖中有岛屿,并有多条河川流入流出。淡水湖一般是外流湖;因为水源可以更新补充,淡水湖的水盐分很低。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间的边界,板块之间边界分为生长型和消亡型两种类型,消亡型边界又称为造陆边界,其附近往往新的陆地或高大的山脉;生长型边界又叫造海边界,其发展往往形成新的海洋。30.【答案】(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n(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知识点】外力作用与地貌;大气、天气、气候变化规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国的河流与湖泊【解析】【分析】(1)分析图中两个湖泊贯通形成条件。应该从降水导致湖水增加乃至外泄,地形导致水由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贯通各湖泊的思维顺序考虑。结合图文消息可知,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应从影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考虑。有利影响为: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不利影响为:加剧地表冲刷;最终:还能形成新的河道。(3)结合图文的信息分析,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对河流的水系和水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从改变水系特点和水环境生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盐湖与清水河贯通的话,就与楚玛尔河相连通了,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变成外流河后,湖水流出,会导致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故答案为:(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点评】河流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主要包括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和湖泊沼泽水。河流径流量在一年内不同的季节之间的差异称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要素作为整体性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