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年江苏省新高考地理试卷附真题解析

首页 > 高考 > 历年真题 > 2022年江苏省新高考地理试卷附真题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22年江苏省新高考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如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D.圈养牲畜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  )A.林海B.冰川C.雪原D.极光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km,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如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n影表示黑夜。据此回答4~6题。4.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A.15分钟B.30分钟C.45分钟D.60分钟5.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  )A.9:40B.10:10C.10:40D.11:106.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在这期间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是(  )A.圣地亚哥B.卡马匡C.马纳卡拉D.上海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如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及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7~9题。n7.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  )A.海陆位置B.地形格局C.植被覆盖D.洋流性质8.因受暖锋影响,31日最可能的降水区域是(  )A.甲B.乙C.丙D.丁9.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31日已移向(  )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墨西哥湾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如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10~12题。n10.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A.火山喷发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岩浆侵入11.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差异侵蚀B.化学溶蚀C.河流侵蚀D.风力侵蚀12.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A.花岗岩区B.变质岩区C.沉积岩区D.接触变质岩区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如图为“绿江村‘水没地’照片”。据此回答13~15题。13.照片中河流对岸裸露带形成的原因是(  )A.岸坡崩塌B.开山采石C.水位涨落D.崖壁贫瘠14.与图中L线高程接近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15.下列月份中,该村“水没地”淹没在水下面积最大的一般是(  )A.2月B.5月C.7月D.10月n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如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回答16~18题。16.“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京、沪B.黑、吉C.粤、鄂D.渝、黔17.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A.向城市群集聚B.向中西部迁移C.沿长江带集聚D.分布更加均衡埃布罗河是西班牙第一大河,流域内修建了多座大坝,用以调节流量n的季节分配。如图为“埃布罗河流域位置及其某支流上水文站月平均流量变化图”。据此回答19~20题。19.该支流大坝调节流量季节分配的主要目的是(  )A.灌溉B.航运C.防洪D.发电20.多座大坝调节了埃布罗河下游的流量,这有利于下游地区种植(  )A.茶叶B.水稻C.咖啡D.甜菜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如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据此回答21~23题。21.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A.多元化B.内向化C.等级D.中心化22.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nA.城市近郊型B.边远山区型C.搬迁撤并型D.特色保护型23.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历史文化传承B.工业与信息化C.自然环境变迁D.交通区位变化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24.(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图1)、河流分布图(图2)”。(1)写出图1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2)根据图2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3)分析图2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n山二水七分田”。广东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图1为“江苏地形图”。材料二2020年,广东和江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图2为“2020年江苏和广东各地级市GDP统计图”。(1)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2)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n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数据处理能力及应用需求大幅提升。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已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2022年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建设8个算力国家枢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将东部的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实现“数”“算”分离。材料二在长三角枢纽规划建设2个数据中心集群,其中之一布局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材料三图为“全国算力国家枢纽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分布图”。(1)与传统产业相比,简述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的条件。(2)从资源、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在长三角枢纽周边地区没有布局算力国家枢纽的主要原因。(3)说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的地理意义。n2022年江苏省新高考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如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分析】不同地区的建筑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体现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解答】解:根据材料,该地位于极圈以内地区,冻土发育,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能够使地基变得平坦,扩展建筑用地,增加建筑的牢固性;该地位于极地东风带内,风力较强,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能够抵御强风,B正确。n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法抵御海浪,便于出行;无法提高承受积雪的能力;无法保暖防寒,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该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推断该地民居特殊结构或样式的用途。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D.圈养牲畜【分析】不同地区的建筑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体现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解答】解:根据材料,岛上居民主要的经济活动是捕鱼,图示木架呈人字形,方便悬挂大量的海鱼进行风干,A正确。晾晒衣物、堆放薪柴不需要建筑人字形的木架,BC错误。图示木架空隙较大,不适合圈养牲畜,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信息推断该地建筑的主要用途。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  )A.林海B.冰川C.雪原D.极光【分析】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方面之一。【解答】解:根据材料,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位于极圈以内地区,极夜期间该地容易出现极光现象,具有较强的独特性,是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D正确。n该地位于极地地区,森林较少,A错误。该地的冰川和雪原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不具有独特性,吸引力较小,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因素。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km,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如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回答4~6题。4.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A.15分钟B.30分钟C.45分钟D.60分钟【分析】空间站运行的角速度是其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解答】解:根据材料,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因此空间站1.5小时转动360°,其角速度是240°/h;根据图片,此时空间站与北京的经度间隔大约是180°,因此其到达北京上空所需的时间≈180°÷240°/h≈45分钟,C正确,ABD错误。n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国际空间站运行的角速度。5.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  )A.9:40B.10:10C.10:40D.11:10【分析】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间差(经度间隔15°,时间差1小时;经度间隔1°,时间差4分钟)(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解答】解:根据上题,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大约需要45分钟;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大约是60°E,其地方时是6点,其与120°E经度差60°,时间差约4小时,此时北京时间=6时+4小时=10时,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的北京时间=10时+45分钟=10时45分,与之最接近的是10:40,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学会进行地方时的相关计算。6.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在这期间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是(  )A.圣地亚哥B.卡马匡C.马纳卡拉D.上海【分析】根据材料,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空间站反射的阳光,该地点应该正值黄昏或黎明,此时正值白天且光照不是太强。n【解答】解:根据材料,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1小时空间站大约绕行了2/3个地球,无法到达圣地亚哥上空,圣地亚哥无法看到空间站,A错误。当空间站到达卡马匡上空,正值该地黑夜,国际空间站与地面较近,此时无法反射太阳光,不能被肉眼观测到,B错误。空间站到达马纳卡拉上空时,正处于黎明,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空间站反射的太阳光,C正确。当国际空间站到达上海上空时,正值上午,由于太阳光线较强,肉眼无法看到空间站,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信息推断肉眼能够看到空间站所需的条件。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如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及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7~9题。7.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  )nA.海陆位置B.地形格局C.植被覆盖D.洋流性质【分析】北美洲地形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东部是低矮的山地、中部是中央大平原、西部是山地和高原。【解答】解:根据图片,降温区大致沿北美洲的中央大平原呈南北纵向分布,东部的山地和西部的高原山地未受冷空气的影响,因此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格局,与海陆位置、植被覆盖、洋流性质等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8.因受暖锋影响,31日最可能的降水区域是(  )A.甲B.乙C.丙D.丁【分析】形成降水的条件有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气温下降等。暖锋形成的是锋前雨,冷锋形成的是锋后雨。【解答】解:根据图片,31日最可能的降水区域应位于图中的降温区,AB错误。图中丙、丁附近位于锋面气旋的锋线附近,其中丙位于锋面气旋的西侧,位于冷锋锋前,不易形成降水;丁位于锋面气旋的东侧,位于暖锋锋前,容易出现降水,D正确,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和锋面对天气的影响等。n9.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31日已移向(  )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墨西哥湾【分析】影响北美洲的冷空气大多沿中央大平原、由北部的极地地区流向南部的墨西哥湾。【解答】解:图示降温区域是受冷空气影响的范围,根据其分布特点,该次冷空气大致由北向南移动,在31日时移向了南部的墨西哥湾,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示降温区域推断该次冷空气的移动方向。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如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10~12题。10.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A.火山喷发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岩浆侵入n【分析】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属于侵入性岩浆岩,因此应为岩浆侵入造成的。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岩石形成的知识,注意分析即可。11.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差异侵蚀B.化学溶蚀C.河流侵蚀D.风力侵蚀【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解答】解:根据图片可知,当地主要是由沉积岩、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不同的岩石性质不同,因此受到的侵蚀力度不同,花岗岩比较坚硬,因此不容易受到侵蚀,故A正确。当地并没有明显的石灰岩,故应不是化学溶蚀,故B错误。河流侵蚀和风力侵蚀并不会出现差异地形,故CD错误。n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地貌类型的判断知识,注意分析即可。12.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A.花岗岩区B.变质岩区C.沉积岩区D.接触变质岩区【分析】岩石年龄需要结合岩石性质、岩石位置进行分析。【解答】解:与花岗岩体年龄接近的不可能是花岗岩,故A错误。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与花岗岩不是同一时间形成的,故BC错误。变质岩是由于岩浆岩喷发引起的,因此年龄最接近的应是接触变质岩区,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岩石形成的时间,注意分析即可。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如图为“绿江村‘水没地’照片”。据此回答13~15题。n13.照片中河流对岸裸露带形成的原因是(  )A.岸坡崩塌B.开山采石C.水位涨落D.崖壁贫瘠【分析】河岸裸露地带的成因需要结合地貌、河流、内力作用、人类活动进行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河流会季节性的淹没两侧的河岸,因此会出现大量的堆积物和裸露地带,故C正确。根据图片,并没有岸坡崩塌和开山采石,故AB错误。崖壁贫瘠并不会造成河流裸露带,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河流地貌的知识,注意分析即可。14.与图中L线高程接近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分析】海拔高度需要结合地形和等高线进行分析。【解答】解:结合图片可知,L线地势较高,因此不是甲乙两地,而丁地的地势过高,也不与L线高度相同,故应为丙。n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地貌的特征,注意分析即可。15.下列月份中,该村“水没地”淹没在水下面积最大的一般是(  )A.2月B.5月C.7月D.10月【分析】陆地水体面积需要结合气温、降水、海陆进行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应为东北地区;结合所学可知,东北当地降水最多的时候应为夏季,即应为7月。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流域的相关知识,注意分析即可。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如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回答16~18题。16.“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nA.京、沪B.黑、吉C.粤、鄂D.渝、黔【分析】增长率需要结合图片、数据进行分析。【解答】解:结合图片可知,“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为粤、鄂,其他省份的差别较大。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17.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分析】人口增长需要结合出生率、死亡率、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解答】解:根据图片,并不能看出每年的增长率,因此AB错误。根据图片可知,北京、天津、上海“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但是重庆却低于全国增长率,故C错误。我国四个直辖市“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人口增长的知识,注意分析即可。n1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A.向城市群集聚B.向中西部迁移C.沿长江带集聚D.分布更加均衡【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自然环境因素(1)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37°N以南)迁移。(2)淡水: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3)土壤:通过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4)矿产资源:随其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或而迫使人们迁移。三、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追求更好的、更高的和;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2)交通、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3)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n人口迁移。(4)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四、政治因素(1)政策: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2)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的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3)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和,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解答】解: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人口在从农村迁往城市,由中西部迁往东部,故A正确,B错误。我国人口并没有沿着长江集聚,故C错误。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黑河腾冲一线的东部,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人口迁移的知识,注意分析即可。埃布罗河是西班牙第一大河,流域内修建了多座大坝,用以调节流量的季节分配。如图为“埃布罗河流域位置及其某支流上水文站月平均流量变化图”。据此回答19~20题。n19.该支流大坝调节流量季节分配的主要目的是(  )A.灌溉B.航运C.防洪D.发电【分析】从材料中可知,埃布罗河是西班牙第一大河,流域内修建多座大坝,这些大坝用以调节流量的季节分配。大坝截流可形成水库,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头,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改善航运等。【解答】解:读图可知,在建坝前流量冬季较大,夏季较少,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但在建坝后流量相对较为平稳,径流总量较建坝前减少;西班牙北部内陆地区主要为旱作农业,农业灌溉使得河流径流量减少,A正确。建坝后该河流整体流量减小,不利于发展航运,B错误。大坝若起到防洪作用,应在丰水期蓄洪,枯水期补给,但埃布罗河整体流量在建坝后均下降,故其大坝主要的功能并非防洪,C错误。发电主要看河流径流量和地势落差,根据材料可知,埃布罗河的大坝用以调节流量的季节分配,并非用于发电,D错误。故选:A。n【点评】本题考查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20.多座大坝调节了埃布罗河下游的流量,这有利于下游地区种植(  )A.茶叶B.水稻C.咖啡D.甜菜【分析】大坝调节下游的流量,使得河流季节流量变化较小,可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解答】解:茶叶喜欢种植排水条件较好的坡地,下游地势平坦,且茶叶对水源的整体要求并不高,A错误。水稻种植业对水源的需求较大,而埃布罗河下游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水源较为缺乏,通过调节径流,可为水稻种植提供更稳定的水源,B正确。咖啡属热带作物,对热量要求较高,该地相对纬度较高,不适宜咖啡种植,C错误。甜菜喜温凉,适合种植在中高纬地区,该埃布罗河下游位于亚热带地区,其气温相对较高,不适宜甜菜种植,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n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如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据此回答21~23题。21.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A.多元化B.内向化C.等级D.中心化【分析】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化可以结合图示社会关系网从本地村民、外来人口、商铺、工厂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解答】解:读图可知,阶段I属于本村居民内部联系,阶段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与服装工厂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阶段I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网上商铺、服装工厂互相联系,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关系,未呈现出中心化趋势,A正确,D错误。从阶段I到阶段III,可以看到本村居民逐步加强向外联系,B错误。从阶段III的社会关系来看,本村居民、外来人口、服装工厂、网上商铺彼此之间均属平等关系,并未出现等级化趋势,C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n,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22.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A.城市近郊型B.边远山区型C.搬迁撤并型D.特色保护型【分析】图示村落发展过程所属类型的判断可以结合本村居民、外来人口、服装工厂、网上商铺的演化进行分析。【解答】解:读图可知,阶段I为本村居民为主;阶段II村落出现了服装工厂,而随着服装工厂的出现,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使该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从阶段III可以看到随着服装工厂和网上商铺的逐渐增多,其社会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该村落在工厂建立后逐渐发展壮大,城市近郊型乡村受工业化推动和城市化推动较为明显,符合本题村落的变化发展规律,A正确。边远山区型一般由于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受限,外来人口难以迁入,B错误。搬迁撤并型一般村落人口大量外流,并不会出现村落壮大发展的趋势,C错误。该村落在服装工厂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从本题中并未看到该村落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或自然特色,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n23.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历史文化传承B.工业与信息化C.自然环境变迁D.交通区位变化【分析】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在这个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之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这使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解答】解:读图可知,阶段II由于服装工厂的出现促进了外来人口大量进入,在阶段III由于网上商铺的大量发展,使得村落逐渐发展壮大,该村落受工业及信息产业的带动较为明显,B正确。从材料和图示发展来看,并未发现该村落传统产业,并不存在历史文化传承,A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该地自然环境的变化,C错误。从材料可知,该村落得以发展壮大,得益于工业的推动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并非交通区位变化,D错误。故选:B。n【点评】本题考查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24.(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图1)、河流分布图(图2)”。(1)写出图1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2)根据图2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3)分析图2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分析】(1)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条件又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可以先根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判读出该n区域的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即可判断。自然带Ⅱ向南凸出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对气候、植被影响的角度分析。(2)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可以从河流流向、冰川分布地区等角度分析;分水岭为两个流域的分界线,地势较高,多为山脊。(3)图2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条件、太阳辐射等角度分析。【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II自然带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附近,其南部III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II自然带应为苔原带,I自然带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冰原带。向南突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东经60°附近,其植被带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2)河流应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断地势的走向。从该地区河流分布来看,其东部河流向东流,西部河流向西侧流动,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200~1300米左右,其南部山峰大约为1400~1500米左右,中部地区南高北低。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n河流域的分水岭,如下图:(3)从图中可以看到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的相对较少,大量积雪易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其谷地冰川数量较为众多。故答案为:(1)类型:苔原带。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2)地势特征: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整体中部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分水岭:n(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点评】本题以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带类型、自然带影响因素、地形地势特征描述、分水岭的位置、冰川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及原理,解答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分析及阐释能力。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广东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图1为“江苏地形图”。n材料二2020年,广东和江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图2为“2020年江苏和广东各地级市GDP统计图”。(1)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2)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分析】(1)流水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包括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常见的流水堆积地貌包括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主要包括整体水平的高低、不同区域发展的均衡性等。(3)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分工合作,实现共赢。【解答】解:(1)江苏位于沿海地区,是多条河流的入海口所在地,河流在流经该区域时受地形平坦开阔和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n水流速度减慢,自上游携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加上河水泛滥导致河流改道频繁,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多次“摆动”导致该地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2)根据图2,整体上看广东发展水平略高于江苏;广东省内部发展不太均衡,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广东省的其他地区,江苏省内部不同区域间发展较为均衡,苏南地区整体发生水平上高于苏北地区。(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苏南地区“腾笼换鸟”,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北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积极承接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南北地区的分工与协作;苏南、苏北地区实行对口帮扶,实现共同发展;畅通人才、资金、技术流通渠道,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故答案为:(1)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南有长江流经,废黄河由此入海;两河携带大量泥沙,河流进入江苏时,流速减慢,加上受海水的顶托,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广阔的平原。(2)江苏发展水平整体略低于广东;江苏区域内部发展水平较为平衡,地区差异小;苏南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苏北。(3)苏南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北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实现苏南与苏北产业分工协作;可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南北挂钩帮扶,实现n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河流下游冲积平原的成因,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等。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数据处理能力及应用需求大幅提升。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已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2022年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建设8个算力国家枢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将东部的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实现“数”“算”分离。材料二在长三角枢纽规划建设2个数据中心集群,其中之一布局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材料三图为“全国算力国家枢纽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分布图”。(1)与传统产业相比,简述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的条件。(2)从资源、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在长三角枢纽周边地区没有布n局算力国家枢纽的主要原因。(3)说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的地理意义。【分析】(1)与传统产业相比,数字产业是以信息为加工对象,涉及大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应用等技术。(2)算力国家枢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且占地面积较大。(3)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的地理意义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解:(1)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首先要解决大量的数字信息的传输技术,依据材料中“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可知,我国的数字传输技术依靠光缆、通信基站等的建设,实现了海量数据远距离、安全、快速传输,降低了传输的成本;“规划建设8个算力国家枢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全国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跨区域、跨网络传输成为可能;“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也是促进“将东部的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的原因,从而实现了“数”“算”分离。(2)数据中心在运行时,消耗大量的电能,长三角地区布局算力国家枢纽会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算力国家枢纽通常占地较广,而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不足,地价高,会增加算力国家枢纽的成本;数据中心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对相关n设备进行冷却降温,长三角地处亚热带,高温期长,不利于散热导致制冷成本高。(3)长三角建设数据中心,靠近市场,有利于减少数据绕转延时,降低长途传输信息时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有利于发挥长三角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为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信息的互通打破了行政区的边界,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为新型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发展提供示范。故答案为:(1)技术:海量数据远距离、安全、快速传输技术的突破,降低了运输成本;设施:全国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跨区域、跨网络传输成为可能;政策:国家发展战略的启动;市场:存在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算力需求。(2)资源:长三角周边大部分地区常规能源短缺,电力供应紧张;长三角枢纽服务辐射能力强,周边地区无需重复建设。环境:长三角周边工业较为密集,碳减排目标压力大,年均温高,夏季气温高,高温期长,不利于散热,制冷散热成本高。(3)从整体看:长三角建设数据中心,靠近市场,有利于建设数据绕转延时,提高时效性;降低长途传输费用;也有利于发挥长三角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为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促进经济发展。从本区看:带动本区相关产业发展,有利n于跨行政区的经济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为新型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发展提供示范,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的条件、意义等。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