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br />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 <br />一、单项选择题Ⅰ <br />1.“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同庆中秋节是( ) <br />A.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r />B.中华民族身份的唯一标志 <br />C.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源泉 <br />D.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br />解析:“举国同庆中秋节”即庆祝民族节日,故A符合;B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 <br />答案:A <br />2.由于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重庆、湖北等地的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等地安家落户,他们所到之处,对当地的文化变迁产生着极大影响。这说明( ) <br />A.人口迁徙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br />B.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r />C.商贸活动促进文化的发展 <br />D.经济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br />解析: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安家落户属于人口迁徙,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br />答案:B <br />3.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br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r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br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br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br />A.①②③ B.①②④ <br />C.①③④ D.②③④ <br />解析: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所以②说法错误。 <br />答案:C <br />4.下列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br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多样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r />A.①②③ B.②③④ <br />C.①②④ D.①③④ <br />解析: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④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项即可。 <br />答案:A <br />5.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英国人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再加少许冷牛奶。美国人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浪费时间,因此他们常喝乌龙、绿茶等罐装冷饮茶。俄罗斯人喜爱喝红茶,茶味浓厚。日本茶文化同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式多以喝清茶为主。不同国家饮茶文化各有差异是因为( ) <br />A.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r />B.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br />C.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br />D.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br />解析:A与题干要求无关;CD是文化差异的表现,故不符。 <br />答案:B <br />6.有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这种观点( ) <br />A.是正确的,它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br />B.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br />C.是错误的,它没有看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br />D.是全面的,它客观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br />解析: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消极作用,因而是片面的。A、D两项错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作用没有关系,排除C项。 <br />答案:B <br />7.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br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br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br />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推陈出新,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br />答案:D <br />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因为( ) <br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③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br />A.②③④ B.①③④ <br />C.①②④ D.①②③ <br />解析:本题是对文化创新重要性的考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②的说法正相反,是错误的,不选。 <br />答案:B <br />9.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 ) <br />A.印刷术的发明 B.电子和网络的发展 <br />C.印刷...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