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A版)专题十一考点39 灿烂的中华文化(试真题)

资料简介

 <br />第3部分 文化生活 <br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br />考点39 灿烂的中华文化 <br /> <br />1.(2017&middot;江苏单科,19,2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ldquo;望、闻、问、切&rdquo;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 ) <br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r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r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br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br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材料&ldquo;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rdquo;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材料&ldquo;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rdquo;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兼收并蓄。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文化交流的原则和文化多样性对人类进步的作用,故B和C不选;D夸大了中医药文化的作用,应排除。 <br />2.(2016&middot;天津文综,10,4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ldquo;虽为人作,宛自天成&rdquo;,体现了&ldquo;天人合一&rdquo;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A ) <br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r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br />【解析】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正确;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正确;传统建筑保护只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③观点错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观点错误。 <br />3.(2015&middot;广东文综,31,4分)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ldquo;冲凉&rdquo;,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ldquo;洗澡&rdquo;,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 C ) <br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br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br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br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br />【解析】 A中&ldquo;决定&rdquo;说法错误,排除;B中&ldquo;冲突&rdquo;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南方与北方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文化、方言存在差异,C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反映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问题,D与材料无关。 <br />4.(2015&middot;福建文综,30,4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B ) <br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r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br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br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br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强调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也没有涉及民族精神,C、D与材料无关。 <br />5.(2014&middot;天津文综,10,4分)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C ) <br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br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r />【解析】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演变为中国化佛教,体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①正确;文化差异性不会消失,②观点错误;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发展为新儒学体现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