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福建专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福建专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br /> <br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r /> <br /> <br /> <br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br /> <br /> <br /> <br />‎1.陆地自然带 <br />‎(1)成因 <br /> <br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条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br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br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br /> <br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br />地域分异规律 <br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br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br />定义 <br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br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br />影响因素 <br />主导因素 <br />热量(太阳辐射)‎ <br />水分(海陆位置)‎ <br />成因总结 <br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br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br />分布特征 <br />延伸方向 <br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br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br />更替方向 <br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br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br />典型地区 <br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br />中纬度地区 <br /> <br /> <br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br /> <br />沿海←内陆←沿海 <br /> <br /> <br /> <br /> <br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br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r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br />太阳辐射:赤道两极 <br />‎↓‎ <br />热量带:赤道两极 <br />‎↓‎ <br />植被:赤道两极 <br />‎↓‎ <br />土壤:赤道两极 <br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br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内陆 <br />‎↓‎ <br />降水量:沿海内陆 <br />‎↓‎ <br />植被:沿海内陆 <br />‎↓‎ <br />土壤:沿海内陆 <br /> <br /> <br />‎(2015&middot;呼和浩特考试)读图,完成1~3题。‎ <br /> <br />‎1.①地的自然带是(  )‎ <br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r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r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r />D.热带荒漠带 <br />‎2.从①→②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这种变化属于(  )‎ <br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r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r />C.垂直地带分异 <br />D.地方性分异 <br />‎3.决定由直线③→④自然带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br />A.热量   B.水分 <br />C.高度 D.光照 <br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①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长江入海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C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从①地到②地是从沿海向内陆,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故B项正确。第3题,由图可知,由③地到④地是由我国南部沿海到东北地区,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故A项正确。‎ <br />答案:1.C 2.B 3.A <br /> <br />考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r /> <br /> <br /> <br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r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br />‎(1)山体所在纬度&mdash;&mdash;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r />‎(2)山体海拔&mdash;&mdash;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br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mdash;&mdash;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br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br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br />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br /> <br /> <br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br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ldquo;少&mdash;多&mdash;少&rdquo;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br />‎(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br />‎①山体所在纬度&mdash;&mdash;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1 200米。‎ <br />‎②坡向&mdash;&mdash;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br /> <br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br /> <br />温度(热量或 <br />纬度)因素 <br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br />降水因素 <br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br />地貌因素 <br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br />季节因素 <br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br />自然环境变迁、‎ <br />人类活动因素 <br />...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