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专题测试 <br />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 <br />读我国某地区土壤分布断面图,回答1~2题。 <br />1.下列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工作之一的是( ) <br />A.兴建沼气池 B.培植人工林 <br />C.平整土地 D.褐土改良 <br />2.图中“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滨海盐土”的转变体现了土壤的( ) <br />A.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B.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 <br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分布无规律性 <br />1~2.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的平原多为泥沙沉积而成,山麓地带也有冲积扇,说明该地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今后应加强培植人工林,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题,图中的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滨海盐土显然不是由于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而形成的,因此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br />答案 1.B <br />2.C <br />水分在地表结冰而不能渗入土壤,会使麦苗窒息或遭受冻害。为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中央气象台适时发布北方冬麦受旱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预报。如图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9年2月20日~24日的预报图,读图回答3~4题。 <br />3.影响图示地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的主要因素是( ) <br />A.降水 B.气温 <br />C.地形 D.海陆位置 <br />4.灌溉气象等级的分布规律与下列何种地域分异规律相近( ) <br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r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br />3~4.解析 第3题,图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由南到北由适宜到不适宜,且时间为2月份,是冬季,根据北方气温分布特点可知影响因素是气温(低于0℃不能进行灌溉)。第4题,图示气象等级分布由南向北由适宜到不适宜,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相近。 <br />答案 3.B <br />4.A <br />假设甲乙丙为55°N沿线的三座高度相近的山地,且山顶都有冰川分布。读图回答5~6题。 <br />5.三地雪线高度的分布比较,正确的是( ) <br />A.甲>乙>丙 B.丙>乙>甲 <br />C.乙>甲>丙 D.乙>丙>甲 <br />6.三地雪线高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br />A.降水 B.太阳辐射 <br />C.植被 D.地形坡度 <br />5~6.解析 第5题,影响同纬度高山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乙地深居内陆,降水最少,雪线最高;甲沿岸有暖流流经,再加上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最多,雪线最低。第6题,因为三地处于同一纬度,故影响三地高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 <br />答案 5.D <br />6.A <br />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br />7.甲山A坡缺失2自然带的原因是( ) <br /> <br />A.纬度偏高,热量不足 <br />B.降水少 <br />C.历史上人类的破坏 <br />D.光照不足 <br />8.乙山雪线D坡比C坡低的主要原因是( ) <br />A.温度低 B.降水多 <br />C.光照足 D.风力弱 <br />7~8.解析 第7题,由纬度和海拔等特征可知,甲山为天山,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由于北坡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山坡分布有云杉群带,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缺失该带。第8题,乙山为喜马拉雅山,D坡为南坡,由于迎风坡降水多,D坡雪线比C坡低。 <br />答案 7.B <br />8.B <br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东、中、西段降水随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9~11题。 <br />9.该山地可能是( ) <br />A.秦岭 B.天山山脉 <br />C.南岭 D.祁连山脉 <br />10.该山地中段森林带分布的高度可能是( ) <br />A.1 000米以下 B.1 000米至1 500米 <br />C.3 500米以下 D.2 000米至2 500米 <br />11.导致该山地最大降水高度东西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br />A.从东向西水汽增加 B.从西向东温度降低 <br />C.从东向西海拔降低 D.从西向东风力增大 <br />9~11.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该山地东段降水最少,西段降水多,且山腰海拔2019米处降水多,则该山最可能是天山山脉。第10题,该山地中段2019米至2500米处降水最多,森林带最可能分布在这个高度。第11题,该山降水受西风带的影响,天山西侧水汽比东侧多,故A项正确。 <br />答案 9.B <br />10.D <br />11.A <br />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13题。 <br />12.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br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br />C....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