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6.海上日出[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2.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3.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教学重难点]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对日出都不陌生,但海上日出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同巴金先生一起去领略壮观美丽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启发谈话1.简介作家。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该书共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2.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多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记叙,海上日出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三、指导自学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尝试根据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4.画出描写最美的海上日出的句子。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四、交流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得流利、正确)3.讨论:(1)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天气晴朗时、有云时)(2)课文共分为几个部分?(四个)哪几个自然段写日出景象?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3)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4.文章描写了、两种日出奇观。
五、读、讲课文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3.这一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总领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日出时的景象?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作者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2.什么是奇观?本文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三、深入品读课文,感受“奇观”(一)学习提示:1.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2.独立阅读并思考: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二)晴天时:(第2—3自然段)1.找出第2自然段日出前后天空光与色的变化。(一片浅蓝——一道红霞——慢慢扩大)(1)抽生读第2自然段。师生接读:(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生)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2)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从“不转眼”体会到作者急切、盼望的心情)2.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日出过程的?(第3自然段)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太阳升起时天空又有哪些变化。(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完全跳出海面——深红的圆东西——夺目的亮光)(1)再读课文,说说第3自然段中哪句写得最精彩。(2)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是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的?(3)根据日出前后的变化,比较着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三)有云时:(第4—5自然段)1.课件出示:读“有时太阳走进……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2.课件出示:读“然而太阳在黑云……紫色或者红色”。引导学生体会:“透、镶、冲、染”等词好在哪里。3.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4.巴金先生由衷地赞美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赞美的语气)
四、谈话小结、学习写法1.渗透观察,养习惯。《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巴金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学习巴金留心生活、勤于观察的好习惯,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2.总结写法,指明灯。(1)结构安排:总起——分述——总述(2)写作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3)有详有略:第1、6自然段略写,第2—5自然段详写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选做其中任意一题)1.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点起床,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尽可能用上本课学习的词语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教学板书]16海上日出色光日出前:浅蓝、红霞加强亮光日出时:真红、可爱、深红夺目日出后:紫色或红色灿烂伟大的奇观[教学反思]课堂上,我安排了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学两种方式。学生在自学时讨论很激烈,汇报交流时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紧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在梳理课文结构中品味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理解美,体会语言背后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本课板书简明、醒目、集中,内容精练,能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教材的内容,并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体现逻辑性、条理性、形象性和艺术性。本课存在的遗憾: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估计过高,导致教学节奏缓慢,理解不够深入。另外我引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