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安徽省A10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安徽省A10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A10联盟2023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巢湖一中合肥八中淮南二中六安一中南陵中学舒城中学太湖中学天长中学屯溪一中宣城中学滁州中学池州一中阜阳一中灵璧中学宿城一中合肥六中太和中学合肥七中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从学术史研究看,《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器物史到技术史、从区域史到全球史、从技术史到文明史的“三大范式”转型,这无疑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学术史研究视野。  在物质层面,器物本身有其天然的可视性、美术性和美学性的优点,能直接从物质存在本身考察其材料、色彩、机理、造型与风格等要素,这为书写工艺史提供便利或可“上手”的分析对象。这种书写便利也为工艺史书写养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弃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术史的书写。就技术本身而言,它不会脱离器物本身而独立存在,物的技术性书写必然建立在人(匠)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关键要素之上,而这些要素在介入造物中绝非来自物本身。在传统工匠领域,探究技术史的本质全在于工匠本身的历史。实际上,由于技术史的内容属性及其书写要素为工匠史的书写带来选择性障碍,以致掩盖了技术史书写的更多维度。因为,技术史不全是工程技术史或科学技术史,还包括人文技术史或美学技术史等分支学科。就后者而言,《匠心致远》呈现的是中华工匠的人文技术史。很显然,《匠心致远》的学术视野已然创造性地从传统的器物史转向技术史的书写,而且是从静态的器物史书写转向动态的技术史书写。  从空间层面看,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因此,工匠所造之物在空间上是流动的,并在流动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伦理。物的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在特定空间区域、路段上展示出了人际交往的魅力。但伴随全球交往工具或交通工具的发展,地方性的物质交往逐渐挣脱了区域空间的限制,进而扩张到全球空间范围内展开。譬如,“丝绸之路”就是全球物的交往之路。在这条路上的全球物的交往,展示出区域史书写已然失去固有的魅力。因此,技术的物或物的技术在丝绸之路上的流动、传播、交往与互鉴已然成为一种史学景观。换言之,技术全球史的书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引起学者注意的。《匠心致远》或在这个领域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这显然是放弃了区域史书写工匠史的传统,迈向了工匠全球史的书写领域。《匠心致远》所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工匠技术的区域流动史,而是工匠技术的全球史。尽管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中华工匠的磨子技术、轮子技术、耕犁技术、扇子技术、漆器技术等十大技术仅仅是中华工匠技术史上的冰山一角,但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很显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学术范例。  在物性层面,工匠技术物能在使用、艺术、审美、技术等诸多层面形成特定的工匠文化,并迈进工匠文明的高级阶段,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交往、伦理的状态及其质量。在《匠心致远》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概念——工匠文明。在作者看来,工匠文明或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样态,它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这就是说,《匠心致远》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已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物及其技术性的描述,分明是已将技术物在使用、交往、消费与传承中发挥的工匠文明作为写作旨归。《摘编自李玫《小技术见出大文明—读<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工艺史书写领域,技术史远远少于器物史。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11-B.探究传统工艺技术史的本质,必然要研究传统工匠本身的历史,二者密不可分。C.由于物的交往可以展示人际交往的魅力,因而物能够在流动中形成其交往伦理。D.《匠心致远》一书列举十大中华工匠技术,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三大范式”转型,肯定了作者的学术史研究视野。B.文章以“丝绸之路”为例论证了物质交往的全球性扩张,进而阐明了技术全球史书写的必要性。C.文章论述了《匠心致远》一书的文明史转型,认为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D.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揭示《匠心致远》的价值,再从三个层面具体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越(3分)A.工匠是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关键要素,工匠的工程或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扇子、罗盘、耕犁等技术物的成败优劣。B.《匠心致远》一书中尽管仅列举了极其有限的中华工匠技术,但是仍然能够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为读者提供一种学术范例。C.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胡琴琵琶与羌笛”等乐器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D.《匠心致远》一书不以特定的工匠文化作为写作旨归,而将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提升到工匠文明的层面,从小技术见出大文明。(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材料一:种子是一种最主要的种质材料。贮藏种子的目的在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护活力、保持活力并保存植物固有种质(基因),而延长种子种子寿命是最为基本的目标。种子的寿命问题就是种子生命力控制问题,而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及贮藏温度密切相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1~50℃),温度生增加5℃,或种子含水量每增加1%,则种子贮藏寿命减半。罗伯茨根据对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把种子分为正统型种子和顽拗型种子两类。他进一步研究发现,正统型种子的种子含水量能被干燥至5%以下而不受伤害,并且其贮藏寿命随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加长,大部分栽培作物的种子属于此类型。这一研究使人们开始进行种子的低温干燥保存,从而产生和发展了植物种质保存的基因技术,也即是种子库或种质库技术。(摘编自植物百科:植物种子和组织的保存技术)材料二: 绝大多数种子在经过清理、干燥等常规处理流程后,就可以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但是不少种子比较“娇贵”,一失水就会失活,被称为顽拗型种子,传统上要保存这类种质资源,科研人员往往要先“剥栗子”,将胚从种子里挑出来,经过处理后,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进行超低温保存。如何破解这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难题?科研人员将目光瞄准了植物胚性细胞诱导体系的构建。与传统的组培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不一定是成熟的种子,植物细胞或组织分化旺盛的部分,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都可以。通过诱导出来的胚性细胞系可以在试管等离体条件下培养出许多胚,从而快速繁育更多植株,并且苗木不带有病原体,未来在农艺、园艺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摘编自杨文明、李茂颖《用科技解决野生植物种子收集、保存难题》材料三:-11-从2001年起,钟扬每年在西藏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用最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植物。长时间的野外科考让他意识到,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很多物种正在消失,保存种质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西藏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获足够重视,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这不仅是应对当下科研工作的需要,也是这一代生物学家留给未来的一份礼物。在16年里,他带着学生走遍藏北高原和藏南谷地,多次深入阿里无人区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收集了一千余个物种,四千多个标本,四千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物种总数的五分之一。(摘编自李乃清、蒯乐昊《钟扬:种子的意义》)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其含水量及贮藏温度有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含水量和温度成反比。B.与传统的组培方法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包含植物细胞以及茎尖、项芽等部位,放弃了对成熟种子的使用。C.钟扬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科考,深刻意识到青藏高原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被人们予以足够重视,物种数及也被严重低估。D.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对于将来而言,这一代生物学家都有必要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6.从钟扬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水杉,一种树的故事阿来水杉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晚期的白垩纪就进化为参天乔木,蔚为大观。  然而,人类第一次给水杉命名,不是因为发现了活的植株,而是在化石中发现了它的存在。发现者是日本的三木茂博士,他肯定这是一种与世界上所有已知杉树不同的杉树,并已经在地球上灭绝。这个时间是一九三八年。这是关于这种植物的前传。  任何关心自然、对自然界中植物生存与分布有兴趣的人都知道,水杉就活在我们身边,而且广布于这个世界实际上,水杉不仅生长在我们的庭院,也生长在隔壁的庭院,生长在附近公园,还生长在包围着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广阔乡野,在道旁、在渠边、在山野。  对此景象,我不禁有些恍惚。  要知道,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人们还认为这种美丽的树木早就从世界上消失了,和许多经历地质与气候巨大灾变的动植物一起灭绝了。直到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一位中央大学的学者,在辗转行脚去往抗战大后方重庆的路上,偶然与一株古老的水杉相遇。这位叫干铎的生物学者,肯定自己遇见的是一种未知植物,是一个新的物种,但他并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什么。只能-11-采集一些枝叶作为标本,向学界传递这个至少会令行内人感到兴奋的消息。这个偶然发现的地点,据资料记载,在四川万县磨刀溪。据说在三峡附近。这是我所知道的水杉的最初信息。  我查过万县地图,没有找到磨刀溪。直到朋友打电话来,邀我去外地,我犹豫,但他说出了一个词:水杉。接着又说,水杉发现地。我不假思索就回,去,去。  终于要去看那株有故事的水杉了。当地一位朋友开车陪我去,车出盆地,面前横亘一道苍翠山岭,不高,却绵长幽静。出了隧洞就是谋道。那株水杉就长在谋道街上,磨刀溪就在镇子边上。想当年,干铎先生由鄂入川的道路也是这样穿镇而过,只是更为崎岖、更为狭窄也更为寂寞吧。停车,下来,抬头,一树蓊郁的浓墨重彩的绿就矗立在眼前。不用问,这就是那株水杉了。移步往前,到它跟前,是一株见证过风雨沧桑的老树,枝柯遒劲,树身苍老,要两三人牵手才可以环抱。一圈栏杆挡在身前,不能亲手抚摸那暴突皲裂的苍老树皮了。礼敬般绕行一周,再一周。水杉很高,使劲仰头,也未见其顶,只把我的视线引向天空深处。据当年资料,这株树通高三十三米,现今测量的准确数据是三十五米多。杉科这个植物家族中的大多数是常绿乔木,水杉却是要落叶的,这也增加了其观赏价值。萧瑟的冬天,它排掉一些水分,躯干和枝条变得坚硬,这是迎接北风与寒霜的必需措施。在我生活的地方,寒冬将尽,它的枝子颜色一天天变浅、一天比一天滋润,同时也从坚硬变得柔软。那是地下的根须在向上输送水分和养料,在做一年一度萌发新叶的准备了。每天经过它身旁,都会抬头看看。每一道皲裂的老皮间每天都会透出更多的润泽,每一根枝条都会比前一天更加饱满。一周,或者再多几天,就看见幼嫩的枝梢上绽出了星星点点似有若无的绿。凝视时如烟将要涣散;再换眼,又凝聚如星,新翠点点。海棠初开时,它羽状的新叶已经舒展开来,清风徐来,借它鸟羽般翩飞的新叶显现轻舞飞扬的姿态。夏天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自不必说,到秋天,这些针叶,又一枚枚变换颜色,变成黄色、变成红色。先是星星点点、丝丝缕缕,某一天,突然在通透的秋阳下,变成了一树绯红或一树金黄。等到这些叶子脱离枝头,和冷雨一起垂降到地面,时令已经迈进冬天的门槛。每经过这样一个循环,人老去一岁,但树还年轻,明年再开枝展叶,还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  磨刀溪旁这棵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水杉,已在这里站立六百多年,依然葱郁苍翠,还要见证这片土地许多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当年,干铎在谋道与这株树不期而遇时,以他的生物学知识判断,这肯定是杉科植物的一个新种,却不能对这种植物作一个准确的定名。又过了五年,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才由郑万钧、胡先骕两位植物学家确定其科学命名。在没有采用科学的分类系统和命名法之前,中国人并不是对周国的环境一无所知,只是基于经验性的无系统的知识,实在足有着巨大的缺陷。而这次发现与命名,其文化上的意义可能超过水杉本身。它证明中国人也能以科学的方式重新发现和认知世界。也是因为这个发现,世界才知道,水杉这个经历地球生物大灭绝,又经历第四纪冰期严酷考验的古老植物,居然还生存在中国长江三峡附近的偏僻乡野。  如今,水杉这种植物,被发现后的七十多年间,不仅在利川得到保护与繁育,而且早已重新广布到其适合生长的地方,在城市、在乡野,在中国、在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  中国人的精神曾经生气勃勃,曾经豪迈地面向世界。但也曾经迷失,“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好在,蒙昧且沉溺于蒙昧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今天我来寻找水杉,也就是寻找一个中国人在文化上重新觉醒、重新发现世界的故事吧。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12期,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对此景象,我不禁有些恍惚”,主要是由于被人断言早已灭绝的水杉现在遍布于作者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而让“我”有此感受。-11-B.文中关于磨刀溪水杉“枝柯遒劲,树身苍老”的细节描写,既凸显出这棵树见证风雨沦桑之后的生命悠久,也抒发了作者对其礼敬之情。C.干铎尽管首次发现了水杉植株却不能予以准确定名,是因为他身处一个蒙昧的时代且沉溺其中,这让作者唏嘘不已并且内心深受触动。D.作者在叙述水杉这种树的故事时,将其被发现命名的过程与当时中国所遭遇到的侵略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给文章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8.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水杉,一种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3题。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欲荆平邑以路燕”与“弊在赂秦”(《六国论》)两句中的“赂”字含义相同。B.“蓝诸君患之”与“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两句中的“患”字含义不同。C.“怒绝之”与“怒而飞”(《迫遥游·北冥有鱼》)两句中的“怒”字含义不同。D.“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11-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C.张登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自己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的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网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l)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超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献池州牧杜荀鹤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虽献给地方官,却与展示才华抱负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有所不同。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C.颈联“惊断莺声”化用《春望》“恨别鸟惊心”,凸显战争的残酷。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而通俗,平易近人。15.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哪些“仁政”思想?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狱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两句,写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奥秘进行思索,诘问初见月亮的人类和月照人间的起点。(2)“,”是陆游在《书愤》中通过对早年前线战斗场面的描写,蕴含了诗人抗金杀敌的强烈愿望。(3)南朝谢灵运曾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明朝汤显祖《游园·皂罗袍》也表达了类似的调怅:“,!”三、语宫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妙手精修复文物焕新生”。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文物修复有一套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修复工作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文物修复师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与耐心。文物修复师们,通过一代代的接续努力,才让文物以它优美且真实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①,而文物的“生命”,则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不断延续。一幅古画,在清水的浸透下,用保护膜封好后经过一夜的时间,已经到了最关键的环节——“揭裱”。修复师轻轻地用毛巾将多余的水分吸干后,就开始了揭裱的工作,先揭下的是两层“腹背纸”,之后就是“命纸”,②-11-,“命纸”就是决定着这幅画的“生命”的长短的那层纸。揭裱完之后,修复师就会使用配好的材料,对需要修补的位置进行补配,修补的材料一定会在修补之前配好色。尽管很难做到一模一样,但是补纸的颜色要与画心的颜色相近,材料纤维也要相近,厚薄程度也要相近。经过刷浆糊,上“命纸”等修补之后,按照原有装裱款式复原画作,这样一幅古画的修复才算③。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文中介绍了文物修复的相关知识,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使用几个短句简要概括古画修复的主要过程。(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一21题。近日,某品牌雪糕受热不化现象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担忧。据研究,雪糕受热不化主要与抗融性和保型性这两个因素有关。抗融的目的是延缓雪糕融化的时间,而保型的目的则是使雪糕化了也能尽量保持形状。一般来说,①,都会影响到其抗融性。而糖对抗融性的影响最为明显,除此之外,雪糕中添加的不同种类的油脂,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抗融性。相比较而言,水含量越少,即固形物含量越高的雪糕,其保型性越好。与保型性相对的是膨化度,一般雪糕的膨化度越高,其质地就越松软,②。同时,雪糕中的添加剂,如乳化剂和增稠剂,也会影响其抗融性与保型性。通俗地说,雪糕中的乳化剂就像一双握紧的手一样,能紧紧地抓牢雪糕原料中各种微小的气泡和脂肪颗粒,有效提升了雪糕的抗融性与保型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柔顺而润滑的口感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而增稠剂则能使雪糕及其原料变得更粘稠,让融化的雪糕也能“尽力”维持原样。当然,无论添加了何种乳化剂或增稠剂,只要该雪糕生产者严格遵循国家标准,那么产品就是安全的,公众无需过度担心。③,才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址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有人说,我们要涵养团结的本性,既彰显初心使命,也折射品格境界;有人说,我们要磨砺团结的本领,既学会换位忍考,也磨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锋刃;还有人说,我们要积聚团结的本色,越是面对挑战,越需要握指成拳,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群策群力。上述材料能给团结奋进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1-A10联盟2023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参考答案1.(3分)B(A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到“其(技术史)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C项强加因果,“工匠所造之物……在流动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伦理”一句,与“物的交往……展示出了人际交往的魅力”一句,二者是被解释与解释的关系。D项以必然代替或然,“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错误,原文前面有一个“或”宁。)2.(3分)C(张冠李戴。“文章……认为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错误,原文强调:“在作者看来,工匠文明或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样态,它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3.(3分)A(“工匠是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关键要素”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关键要素”指的是“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而非“工匠”。同时,“决定了”表述绝对化。)4.(3分)A(根据材料一“种子的寿命问题就是种子生命力控制问题”表述可知,“种子寿命”“影响”“种子生命力的控制”错误。)5.(3分)B(根据材料二“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不一定是成熟的种子”表述可知,选项“放弃了对成熟种子的使用”是曲解文意。故选B。)6.(6分)①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②树立崇高的科研目标,积极履行科研责任。③亲身参与科研实践,孜孜追求科研成果。(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7.(3分)C(因果关系不成立。干铎并没有“沉溺其中”,原文也说“这次发现与命名,它证明中国人也能以科学的方式重新发现和认知世界”。)8.(6分)①使用叠词、量词。如用“星星点点”“丝丝缕缕”等摹写水杉树叶的生长情状,表现作者的欣喜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水杉四季生长的循环更替,象征着人世沧桑的变化。③语言生动晓畅,语调轻快。如长短句的错落有致,使语言节奏灵动而富有变化,读起来令人轻松畅快。④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写水杉羽状新叶“翩飞”姿态以及树叶颜色的斑斓变化,形象鲜明,富有诗意。(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9.(6分)①“水杉,一种树的故事”,在文中指的是原先被人认为已经被灭绝的水杉,却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然后传播到世界的故事,磨刀溪水杉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作者在讲述水杉被“发现”故事的同时,也穿插了自己对这棵水杉的寻找以及水杉树木四季轮回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对水杉的赞美。③最后文章由水杉树的发现命名,上升到中国人对世界的重新发现与科学认知,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我觉醒和努力探索,呼应题目,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10.(3分)-11-B(本句作为记言性句子,断句要注意句式特征并区分主、宾语。其中“是强敌也”与“首难也”形成对举,所以排除C、D项;此外“臣之道”是“王如用”的宾语而非下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丌,排除A项。故选B。)11.(3分)D(A项,两个“赂”都是动词,赠送财物,本项正确。B项,动词,担忧/名词,忧患,两个词的含义不同,本项止确。C项,形容词,愤怒/形容词活用成动词,振奋,指用力鼓动翅膀,两个词的含义不同,本项正确。D项,名词,说辞/动词,回避,两个词的含义不同,本项错误。故选D。)12.(3分)C(“自己假扮齐王”不正确,原文为“请以公为齐王”,即让蓝诸君假扮齐王。)13.(10分)(1)中山君担心燕、赵两国不帮助自己,一定会避开燕、赵,与大干相见。(“不己据”宾语前置、“据”、“遁”各1分,句意通顺2分。)(2)这样说齐王一定会听的,这正是用来废掉中山王号的方法,那保存中山王号的方法又在哪里呢?(“所以”、判断句式、倒装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2分。)14.(3分)C(“化用”兀从谈起,“凸显战争的残酷”错误。原句以“惊断莺声”捕写采摘嫩桑的劳动场景,以动衬静,别有风致。)15.(6分)①反对战争。直接抒发对“小康”的祈愿,叙述水路交通安全,郡城不见戎装,表达对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②重视生产。描写商贾往来不绝,百货畅行无阻,新麦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③以民为本。想象背井离乡的流民,闻说家乡变化,不久远道还乡,安居乐业,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④为官仁爱。这首诗献给当地官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钦敬和赞美,也是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每点3分,答满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16.(6分)(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3)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每空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17.(3分)①转瞬即逝②顾名思义③大功告成(每空1分。符合题意即可。第一空成语,原文将“人”与“文物”放在历史长河中加以对比,且强调文物“生命”不断延续,所以填的是人的生命消逝很快之意,即“转瞬即逝”。第二空成语,由此空后文是对“命纸”的解释,且突出由字而可知道其含义,所以填的是“顾名思义”,但不宜填写“一望而知”。第三空成语,第二段主要介绍古画修复的过程,由此空的位置和“古画的修复才算”表述,可知应填写完成之意,所以填的是“大功告成”。)18.(4分)先将古画放入清水浸透下膜封一夜,(1分)再吸干多余水分进行揭裱,(1分)后利用配好颜色的材料进行修补,(1分)最后按照其原有款式装裱复原。(1分)(句式、过程不完整酌情扣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19.(3分)抗融的目的是延缓雪糕融化的时间,而保型的目的则是让雪糕化了也能尽量保持形状。(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错误,搭配不当,“降低”改为“延缓”;第二处错误,语序不当,应为“也能尽量保持形状”。修改一处得1分,修改两处得满分,改变原意或语句不通酌情扣分。)20.(4分)-11-示例:将雪糕中的乳化剂比喻成“握紧的双手”,同时以“紧紧抓牢”将其人格化,(2分)既突出乳化剂对雪糕抗融保型、保持口感等方面的作用,也增强了科普知识的形象性与趣味性,通俗易懂、易于读者理解。(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21.(6分)示例:①雪糕中的糖、油脂等成分②其保型性也就越差③只有不合国家标准的雪糕(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22.(60分)【立意分析】本题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要求从“涵养”“磨砺”“积聚”三个维度去诠释“团结”的要义;离开这三个维度而谈“团结”,或者离开“团结”而谈三个维度,都是片面的。“涵养”“磨砺”“积聚”层层递进,表达的道理足只有涵养白身、互相磨砺、共同积聚,才足真正“懂团结”“会团结”。考生可从个人体验情境出发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也可以从实现团结的多个要素综合表达,既关注青年一代在社会各项事业中的突出表现和先进事迹,又要厘清当代青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合理的展望,呈现出自身对团结合进过程的理性认知和深刻认识。任务指令需要考生注意,作为“当代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阶段,站在今天特定的时间节点,结合学习经验、生活阅历、时代感受,如何体现与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而“结合自身发展的思考”,则需要考生意识到青年发展与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青年要团结奋进,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在祖国的发展中放飞青春理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有为篇章。评分标准: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色彩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四、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11-中山和燕国、赵国互相称王,齐国封闭关口,不许中山的使臣通行,还说:“我齐国是万乘大国,中山不过是千乘小国,你们怎么能和我们齐国并驾齐驱呢?”齐国打算割让平邑之地来收买燕、赵,让两国出兵攻打中山。中山的相国蓝诸君对此十分担忧。张登对蓝诸君说:“您对齐国有什么好担忧的?”蓝诸君说:“齐国强,是万乘大国,他认为与中山名位相同是耻辱,不惜以割地来收买燕国和赵国,出兵进攻中山。燕国和赵国好名位、贪土地,我担心他们不会帮助我们。局势严重的话,国家就有危险;往轻里说,王号也会被废除,我怎么能不担忧呢?”张登说:“请您权且扮作齐王,让我试着说服您。”蓝诸君说:“愿意听听您是怎么说的。”张登说:“大王之所以不惜以割地来收买燕国和赵国,让他出兵去攻打中山,其实是想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吧!齐王说:‘是的。’这样做,大王既有割地的耗费,又有首先发动战争的危险。割地收买燕、赵,这是加强敌人的办法;出兵去攻打中山,这要背上首先发动战争的名声。大王这两点都做了,但所要求于中山的未必能够得到。大王如果用我的办法,不割地又不用兵,中山君的王号也可废掉。齐王一定会说:‘你的办法到底怎样呢?’”蓝诸君说:“那么,你的办法到底怎么呢?”张登说:“大王派出特使,要他告诉中山君,说:‘我之所以封闭关口,不许中山的使臣通行,是因为中山单独与燕、赵两国共谋称王,而不让我知道这事,所以才不让中山的使臣通行。假如中山君屈驾来见我,我也会帮助你们的。’中山君担心燕、赵两国不帮助自己,一定会避开燕、赵,与大王相见。燕、赵两国听说后,一定会愤怒地与中山断交。大王也和中山断交。这样,中山就孤立了,中山已经孤立,怎么能不废掉王号。假如用这些话去劝说齐王,齐王会不会听从呢?”蓝诸君说:“这样说齐王一定会听的,这正是用来废掉中山王号的方法,那保存中山王号的方法又在哪里呢?”张登说:“这就是中山王保存王号的办法。把齐王的言辞告知燕、赵两国,使他们同齐国不再来往,加深中山同燕、赵两国的交情。燕、赵两国必然会说:‘齐国想割让平邑给我们,并不是要废掉中山的王号,不过是想离间我们与中山的关系,自己与中山友好。’这样,齐国就是割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也必然不会接受。”蓝诸君说:“好。”于是派张登去齐国,齐国果然有那一番言辞。中山就把齐王的言辞通知燕、赵两国,要他们不要出兵攻打中山;燕、赵两国果然都帮助中山,要中山君称王。事情终于平定了。-11-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