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料简介

邵阳市二中2020级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Storyofthe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B.中国翻译界应该増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上扁舟[美]斯蒂芬·克莱恩①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波浪看上去像巉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负责从船里往外舀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当他猫腰从船里往外舀水时,他与这汪洋大海就一舷之隔。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漩进的海水。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待在这里。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他说。“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灯塔在慢慢变大。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那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陆地,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风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怆至极。“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加油工在划船,继而是记者在划,接着又是加油工在划。这是件累人的差事。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委顿不堪。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有时一个巨浪打进船来,又把全身浇个透湿。然而,这些事不会使人烦恼。几乎可以肯定,即使小船翻个个儿,歇着的那位也会舒舒服服地滚到大洋上,好像确信那是个柔软的大垫子似的。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他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战:“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当然好。”加油工说。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离船远些。”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木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假如我要淹死,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蹚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的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墓。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删节自同名小说)【注】①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美国作家,《海上扁舟》创作源于1897年一次真实海难。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船长受伤了,声音里带着深沉的哀伤,也是他第一个提议留下遗嘱;但是他还很镇定,也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B.当企盼已久的陆地真正出现在四人的视野里的时候,他们却由喜转悲,因为岸上没有人迹,见不到他们需要的帮助。C.“哪怕是桨的照片……”,展现了记者在大海中深夜里的心理,省略号主要意味着因划船时间长而经历海难的痛苦。D.“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的焕发着光芒。”这一句凸显了救人者的光辉形象,也表达了由衷的感激和赞美。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并没有交代船只失事的原因,直接描写四人在海浪中的场景,从视听角度使小说开篇就呈现缓急有致、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B.小说先写灯塔“恰似一个针尖”,又写“小小的灰影”,后写“塔身升高……前面就是陆地”,这景物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C.“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阵浪向前涌来”“水冷得可悲”等对大海景象的描写,让读者对四人受海水折磨之苦感同身受。D.小说多从人物的视角展开客观冷静的叙述;并且,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样,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8.小说画横线部分重点叙述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船的过程和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9.有评论认为,小说中加油工临近获救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①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文本二悼公四年晋荀瑶②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帙之门。将门,知伯谓赵孟③:“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太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节选自《左传》)【注】①安、平阳:分别为魏国、韩国都城。②荀瑶:即智伯。③赵孟:即赵襄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B.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C.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D.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请地:即要求割地。此处“请地”与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强行讨要的意思。B.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邑”意思一样。C.三版:“版”,本义为筑墙的夹板,引申为古代墙计量单位。文中“三版”取引申义。D.骖乘:又作“参乘”。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参(一般为武士)在右侍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智伯向韩、魏请地成功,而向赵襄子请地遭却到拒绝,故纠集韩、魏攻打赵氏,但韩、魏和赵氏并没有直接矛盾。B.张孟谈以“唇亡齿寒”离间韩、魏和智氏,而从前文肘击和踩脚看,韩、魏也早知如灭赵成功,将重蹈赵氏覆辙。C.韩、魏、赵三家配合,张孟谈密谋厥功至伟,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让韩、魏出兵攻其两翼,终至全歼智伯。D.据《左传》记载,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曾因侮辱他丑恶胆小而交恶,这也是后来赵襄子想灭掉智伯的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2)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14.上述两则历史材料中,司马光和《左传》都对智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问两者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芭蕉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咏春笋杜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①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注】①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郑诗前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长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铺垫。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从而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喜悦之情。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则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作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16.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实则大相径庭。试作比较分析。(6分)五、情景默写(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世一直传诵不已,苏轼《赤壁赋》中就曾引用过。(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诗人贬谪之地的偏僻与被贬时间之久。(3)花与鸟既是传统绘画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又常常在古代诗歌中对举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携手开讲,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在现场演示,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降坠落,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匀速运动的感觉,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混合后,不能自然分离,而用绳子拴住瓶子甩上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第三次“天宫课堂”这些①的瞬间启发很多学生不断思考、回味,兴趣盎然地追寻背后的科学道理。“天宫课堂”开始于2013年6月20日。彼时,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同伴的配合下,华丽转身为②的科学课教师,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并和地面的学生进行了③的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又于2021年和今年两度开课,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地一项是()(3分)A.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B.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在现场演示,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C.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D.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七、材料作文(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最近,“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有点火。这个词指的是一群来自农村地区的贫寒学子,依靠题海战术与学业高压考进一流高校,但在大学期间乃至毕业后就变得泯然众人,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风险。这个词主要来源于网络,是对那些毕业于“985”“211”大学,却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子的描述。希望通过讨论如何“脱困”,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救”。该话题在网上引发了热议。这个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农村地区大多数学子的高中生涯都是在做题与高压学习中度过的,城市学子则相对接触了更多其他教育资源、培养了更多兴趣爱好。这种教育差异,在目前社会中是很普遍的,而造成这种资源差异的原因之一,正是城乡二元结构。从这个角度上说,通过教育改革、社会改革,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人才选拔通道,打破限制阶层流动的桎梏当然很重要,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话题,很容易让人想到最近流传颇广的另外一篇文章——《看不见的二本学校学生》。作者是南方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的教师,入职14年,教过4000多名学生。他认为,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了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作者以班主任的身份,观察了06级某班学生的命运,目睹了这个班级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从学生时代到完全步入社会的状况。她得出的结论是:“整体上,对80后一代孩子而言,在房价平稳低廉、经济上行的阶段,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和尝试,大都能拥有一份让人踏实的工作,并在工作的庇佑下,得以成家立业,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古老承诺。”这个结论令人信服。与那些多数毕业于一流高校的“小镇做题家”相比,这些二本学校的年轻人整体所拥有的条件还不如他们,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也能拥有一份踏实的工作,并安稳地成家立业。“擅长做题的孩子”从较低的起点出发进入名校,本身就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是,他们也因此背负了更多的家庭希望,对自己的未来有更高的期望。这也是他们内心失衡、自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的发展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定,教育是摆脱父辈生活轨道最重要的途径,但并不是所有限定都能被个体所突破,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事实。另外一个事实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逃不出“庸常”二字。走出小镇,头顶光环,进入大城市,却遭遇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落差,这是难免的。但不必为此自怨自艾,甚至颓废、悲观。摆正心态,脚踏实地继续努力,朝着目标前行,生活自然不会辜负这份努力。就像“擅长做题的孩子”中的很多人,虽然他们有叹息,但更会反思,并在梳理过往中寻找出路。他们深知,进入大学之后的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上述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迎合读者”错,材料二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C.“杨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得到意合性等特点”错误,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选项张冠李戴。D.“增强译作的思想深度”错误,由材料二“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和材料三“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可知,霍克思译本追求艺术性和探求两种异质文化观念,没有谈及思想深度。故选A。2.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中国翻译界应该増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错,材料三“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是说“我”感兴趣的,而是“学界”。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强加因果。材料一是说“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故选A。3.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错误。原文是“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C.“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前后顺序有误。原文是说“他使用西方本士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D.“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错误,三则材料相对独立,无总分关系。故选B。4.①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②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可知,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由“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墓’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墓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可知,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5.①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②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③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可概括为: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由“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可概括为: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由“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可概括为: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6.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主要意味着因划船时间长而经历海难的痛苦”错。结合全篇尤其是上文来看,主要是面临挑战、经历患难之后对大家的不舍之情。故选C。7.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呈现……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错,是“紧张感”。B.“这景物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错,是“显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D.“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错,四人形象各有特色,有恐惧,有担当,有坚持与顽强。故选C。8.(1)(从内容和人物上)生动描写环境恶劣,突出两人划船的劳苦和意志的顽强。(2)(从情节主题上)与下文两人欣然交替工作形成呼应,体现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人性美。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加油工和记者交替划船,“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写出两人划船的劳苦;“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突出体现了遇险者在海上漂泊遭受的磨难之重。结构上,下文中写到“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当然好。’加油工说”,写加油工和记者交替划船,与下文两人欣然交替工作呼应,体现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9.(示例一)不同意。①从情节上,立足于生活真实,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更具震撼力。②从人物形象上,塑造了悲剧英雄形象,更震撼读者心灵。③从主题上,更能体现了四人危难中合作互助、永不放弃、不惧死亡的高贵精神。(示例二)同意。①从情节上,大团圆的结局让读者更能满足与喜爱。②从人物上,如果不死亡,更能体现人们在困难中合作互助的价值和意义——战胜死亡。③从主题上,更能彰显生活和生命中战胜灾难的乐观精神。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表述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皆可;然后分析缘由。不同意。由“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等句可见,面对大海的肆意暴虐,逃生者既无助又无奈,他们在茫茫大海上像几只可怜的蚂蚁,完全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加油工的死去,显示了个体生命的脆弱,体现人类的渺小;但四个人在与大海抗争中拧成一股绳,他们分工明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且总是替他人着想。正是他们在与大海的抗争中结成了这种弥足珍贵的手足之情,创造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才让人们生存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更加富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面对冷漠无情的大海,记者、船长、加油工和厨师四人在沉船之后忍受着饥饿、寒冷和肢体疼痛与大海搏斗了几十小时,体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精神。“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但是最后记者却获救了;加油工本来是“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最后却死了,二者形成映照,更能反映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意。四个人在与大海抗争中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如果加油工没死,四人最终都能成功登岸,更能体现人们在困难中合作互助的价值和意义。“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体现人在直面自然灾难时的主动性。船长、记者、厨子和加油工人被抛弃在苍茫的大海上,尽管拯救无望,但是船上的四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期望能被一个海上救生船或救难收容所救助。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体现战胜灾难的乐观精神。10.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智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帅师”与“围郑”为动作和目的关系,不宜分开,排除BD;“未至”前有“围郑”的说明,无须赘述“郑”字;“郑驷弘”可理解为“郑国人驷弘”,因此这三个字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意思一样”错误,联系上文来看,此处加点的“邑”,指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也叫“采邑”“采地”“封邑”“食邑”等;后面“安邑”的“邑”才是指“城市、都城”。因此此处的“邑”也和苏洵《六国论》的“邑”意思不一样。故选B。12.C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错误,由“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可知,是赵襄子“趁夜派人掘堤水淹”,不是“张孟谈”。故选C。13.(1)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军队前去攻打赵氏。赵襄子于是跑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率领本郡国士兵包围了晋阳并且引水淹灌晋阳城。(2)智伯不肯改悔,赵襄子因此憎恨智伯,最终灭亡了他。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帅”,率领;“甲”,军队;“走”,逃跑,跑到;“以”,让,率领。(2)“悛”,改悔;“惎”,憎恨;“遂”,最终,于是;“丧”,使动用法,灭亡。14.司马光认为,才华胜过德行,让自己沦为国家的乱臣贼子,引发众怒,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左传》认为,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等是智伯失败的原因。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由“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可知,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华胜过了他的德行,“无德”最终导致他引发众怒,最后沦为国家的乱臣贼子。由“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可知,《左传》认为智伯不肯改悔,导致赵孟憎恨,最终灭了他。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最终被韩、魏与赵氏合谋灭亡。参考译文:文本一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伯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送给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土地;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这两块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氏。赵襄子跑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赵襄子派兵趁夜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患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智伯被杀,又尽数诛灭智伯族人,只有辅果得以幸存。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统称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德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文本二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智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于是就先守在南里以等候晋军。智伯攻进南里,又攻打桔帙之门。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孟说:“攻进去!”赵孟说:“主人在这里。”智伯说:“你面貌丑恶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孟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智伯不肯改悔,赵孟因此而憎恨智伯,最终灭了他。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所以反被韩、魏与赵氏合谋灭亡。15.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错误,郑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在写景基础上抒情,即直抒胸臆。故选B。16.郑诗以芭蕉叶的生长情状比喻相思之情,最后着一“怨”字,连结“风雨”与“秋声”,写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怨,烘托出相思的愁苦。杜诗在充分描写春笋的喜人长势之后,描述因春笋掩蔽阻隔而责怪主人不出迎的情形,着一“嗔”字,表面上写客人的嗔怪,实则表现诗人由衷的欣喜。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则大相径庭。一“怨”字,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直接抒发诗人相思的愁苦。一“嗔”字,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那些踏着新竹来欣赏竹林的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爱护竹子的心情,侧面表现作者心中之喜。17.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乌、鹊、置、溅。18.①扣人心弦          ②循循善诱            ③热火朝天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原文“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降坠落,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匀速运动的感觉,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混合后,不能自然分离,而用绳子拴住瓶子甩上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瞬间启发很多学生不断思考、回味,兴趣盎然地追寻背后的科学道理”,这些事物能够让人心情激动,引起共鸣,故此空可填“扣人心弦”。扣人心弦:形容使人非常激动或能牵动人心。多指诗文、表演等感染力强,牵动人心。第二空:根据原文“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同伴的配合下,华丽转身为科学课教师,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可知,此处在讲王亚平为孩子们授课,所以用“循循善诱”。循循善诱:指循序渐进的诱导。第三空:根据原文“并和地面的学生进行了的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又于2021年和今年两度开课,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可知,此处在讲王亚平和孩子们的互动,后文强调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所以用“热火朝天”。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就像炽热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烧一般。19.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主宾倒置,“科学实验”应为宾语,所以把“现场演示”提前;“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中“此次‘天宫课堂’”应为主语,所以它要提前,删掉“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的“并”;关联词缺失,后文用到了“还”,所以在“现场演示”前加上“不仅”。故选D。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20.“他”是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第三人称代词来指代祖父,表明不曾将祖父看作“我”和读者以外的人。直称其为“我的祖父”“祖父”,能让人感受到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体会到“我”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怀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人称或写作视角作用的能力。“他”是第三人称视角,属于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代词而是称呼祖父,表明作者对祖父的情感深厚,从来不曾把祖父看作自己之外和读者以外的第三人,“我的祖父”“祖父”这些称呼中,能让人不仅感受到“我”对祖父的爱戴和敬重,还能够深入体会祖孙二人的亲密感情,体会到“我”对祖父深厚的爱和永恒的怀念,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祖父离开“我”多久,“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祖父永远是“我的祖父”,活在“我”心里眼前,历历在目,正如这一年四季年年依旧的花草一样,鲜活着,亲切可感,而非冷冰冰的“他”。21.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②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数字的变化中是祖父的老迈,“我”的长大成熟,从中可见岁月无穷,但人有意,自然规律下“我”难以留住祖父,但会懂得这些数字的意义,并努力珍惜用心对待与祖父在一起的幸福美好,并留驻心底。使用排比修辞,用“我……,祖父……”的表达句式,间隔反复中不断强化突出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表达了“我”与祖父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祖父的不舍,语言简单但情感深厚,可谓言简义丰,耐人寻味,启发读者思考,并用心对待生活,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年年岁岁分分秒秒。22.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中使用了排比,使内容丰富,露珠、太阳、红霞,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变化,多角度多侧面联想想象: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视角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极富感染力,排比修辞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23.【答案】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阅读材料,我们可知,材料讲了何谓“小镇做题家”以及该话题在网上引发的热议。结合材料第三段“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公平的人才选拔通道”“打破限制阶层流动的桎梏”“城乡融合发展”等,考生可思考健全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确保社会活力,无论小镇青年还是城市学子,都是用通过自身的本领和特长,获得工作的岗位和资源,设立合理的综合性机制,既要有标准严格的考试,让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年轻人有逆天改命的机会,也要有多样化科学的考察,让有专长的人或者综合素质均衡的人才脱颖而出,只要公平的机制在,社会阶层流通的渠道就在,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就会源源不断。结合材料第四段“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和尝试,大都能拥有一份让人踏实的工作,并在工作的庇佑下,得以成家立业,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古老承诺”,考生可思考,相比出身大城市的优越,从小镇通过奋斗走出来的年轻人,反而是更值得尊重与敬佩的,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没有哪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一帆风顺。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坚韧的青春无不是迎着困难和迷茫披荆斩棘,出生于哪里从来都不是影响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相信,穷且益坚,重拾自信,乘着梦、追着光、挟着勇气,继续跋涉。结合材料五六段“内心失衡、自感失败”“摆正心态,脚踏实地继续努力,朝着目标前行”“在梳理过往中寻找出路”“进入大学之后的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考生可思考,当下社会城乡发展的确有差异,也的确有一部分先富了起来,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会改变,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工程已然开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不应以家庭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倾轧,也不可因物质条件不富足,而仇视城市里相对经济条件好的同辈,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也不自暴自弃,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更要把视线聚焦在未来,聚焦在能为祖国做的贡献上面。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每一个“小镇做题家”都值得赞扬,首先可以结合材料解读何谓“小镇做题家”,为何“小镇做题家”再次出圈。紧接着分析如何看待“小镇做题家”,列举因收到上海交大研究生录取通知而走红的外卖骑手高帅旗、西安交大博士毕业的医生等例子,论证能够通过努力奋斗,用读书改变命运的他们,本就该值得肯定和鼓励;国家强大、社会进步正得益于无数“小镇做题家”的不懈努力。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小镇做题家”不应是贬义词,而是茁壮成长、积极向上的代名词。我们每个人都是“小镇做题家”,做好时代“考题”,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立意:1.自强不息,努力奋斗。2.摈弃自卑,寒门是相对概念。3.磨砺促人成长,知识改变命运。4.教育呼唤社会公平公正。例文:鹏之九万里而何为?“985废物引进计划”一词出自豆瓣,论坛成员大多出身平凡,靠着努力学习考入985、211院校。高考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他们踌躇满志,渴望借此踏入城市,实现“阶层跃迁”。可是事与愿违,踏入社会时他们却猛然发现,自己曾经的优秀并未延续。他们在求学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论坛里充斥着迷茫、焦虑与自我怀疑。究其根本,单一标准的评价思维是焦虑的根源。高中时代,他们以分数论英雄。在进入社会后,他们还未从这种思维中挣脱。学习以绩点为量表,工作以金钱为量表,殊不知,人与社会都是立体的,单一的评价思维无异于管中窥豹。有经验的公司都愿选择眼界开阔、能力全面的求职者,正如三毛所说,“不断自我突破,自我调整,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同样地,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应着眼于冰山下的十分之九。全面地评价自己,尝试多角度发展,在专业技能之余利用名校资源培养自己的软实力,我们才能真正展示自己的价值。于此,我们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成了国人公认的“阶层跃迁”通行证,可古典教育“求诸己”的目的却逐渐弱化。而今,高校扩招,连读研读博都渐成常态,要想单靠高学历改写人生,难度可谓与日俱增。我犹记得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学习,是为了探究天人之理,更是为了认识自己,修身齐家,出辞气远鄙倍,培养君子的审美与品格。我们无法否认金钱的重要性,但请不要在追名逐利中忘却了教育的深层意义——认识自己,进而兼善天下。正因如此,开拓眼界,平和心态,成了小镇做题家们的解药。自怨自艾不是目的,集体自嘲不是目的,如何脱离困境,找回生活的幸福感才是他们探讨的重点。在这与日俱新的社会浪潮中,没有永恒的热门专业,更寻觅不到“铁饭碗”。考上名校就无后顾之忧的年代早已不再。《孔子家语》载:“居天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长逸者,则志不广。”终日于名校光环下迷糊度日,不愿审视未来的人,终将被时间之潮推翻。唯有见多识广,熟虑深思,认清社会发展的转折与机遇,我们才有可能从容应对,不骄不馁。诚然,生活艰辛,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那些年轻人仍然愿意在论坛中相互借鉴,总结经验。这何尝不是一种“在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豁达与勇气呢?鹏振翅,抟扶摇,绝云气,至北海,其之九万里而何为?这是值得每位求学之人深思的问题。人生难免有漩涡暗流,但我们能试着用更全面的眼光欣赏自己,用更开阔的视野应对生活,寻到内心那片澄澈明净的珊瑚海。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