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PDF版附解析)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PDF版附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内江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选择题(1、2、3、4、5、7、10、11、12、14、17、18、19)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其余试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离骚》所言苍梧、扶桑位于东方,高丘、椒丘则代表楚人宗庙所在,是以《离骚》主人公的思想与行动轨迹都指向本族发源,即楚人生来死归之所。对“生来”的回顾正是呼应“死归”,这或可视为“狐死首丘”的另一种表达。《九章·哀郢》亦有印证:“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又说:“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离骚》主人公所述内容,无论是身世来处还是反复求索的方向,皆与今所见墓葬发掘报告中楚人葬制的头向一致,据此不难将“反归”与“赴死”相联系。但这一种赴死并非简单的“绝望之死”,而是蕴有寄托。《离骚》主人公赴死时的心态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就楚人生死观而言,“赴死”对楚人是生命状态的改变而非结束,死亡之后将反归先祖所在,以另一种状态继续存在。因《离骚》主人公赴死是因“不周于今之人”,故表达死志的同时也流露出伤时情绪,遂显得在生死之间徘徊。《离骚》中虚写的死亡之行具有反复性。黄灵庚在《离骚:生与死的交响曲》将“女!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定为虚写死亡之行,笔者认为这一段虚写又可根据主人公“赴死”程度不同而分作两层。其一由“女!之婵媛兮”至“周流观乎上下”,是为生死徘徊;其二自“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至“蜷局顾而不行”,是为死亡决断。赴死而反归的路并非一次达到,无论是意志还是灵魂都体现出反复。这种反复既是主人公的内心写照,也可看作是丧葬礼俗在文学作品中的抽象化体现。楚地礼俗虽自成系统,但屈原的时代,楚文化与周文化已趋融合,作为楚国贵族,屈原的身上自然也同时具有周、楚两种文化的痕迹。据《周礼·仪礼士丧礼》,士临终时须有一人招魂,呼唤游荡于空中的精气复归于骨肉,如是凡三次。“灵氛既告余以吉占”之前,主人公的灵魂做了三次离体尝试,但都离而未去。《离骚》中的三次离体尝试次次递进、渐行渐远。第一次饮马咸池、"辔扶桑,最后“令帝阍(天门守卫)开关”,则已飞升上天,被拒后“结幽兰而延伫”。第二次朝济白水、夕归穷石,最后“望瑶台”“观于四极”,不仅飞升上天,且提及的高丘、穷石及青帝的“春宫”皆在东土,又与始祖相关。虽因“心犹豫而狐疑”再次返回,但描写较第一次远行更详。第三次远行之前先问卜于灵氛、巫咸,所卜一生一死:灵氛劝其远逝,巫咸劝其待时。楚人逢大事必问卜,故灵氛、巫咸所答或可看作是其内心的生死对话。最后决定听从灵氛之言“远逝”时,又特别指出这是“吉占”,再次证明主人公的赴死并非绝望的终结,而是有所寄托的另一种开始。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n生死主题贯穿于《离骚》之中,但《离骚》中的生死又并非完全对立的“非生即死”。在楚人独特的文化传统背景下,通过礼俗观照,或许能从《离骚》的“赴死”中体会出屈原向死而生、蕴生于死的理想寄托。(改编自方媛、郭丹《<离骚>的礼俗象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离骚》中的“反归”象征着“赴死”,因此主人公求索方向和楚人葬制头向一致。B.尽管“赴死”寄托了屈原向死而生、蕴生于死的理想,但他的赴死仍只是一种“绝望之死”。C.《离骚》中主人公在生死之间反复徘徊既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也体现了楚人的丧葬礼俗。D.灵氛、巫咸所答或可看作主人公内心折射,灵氛劝其远逝证明“赴死”是有所寄托的开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引用《九章·哀郢》,是为了论证《离骚》主人公的思想与行动轨迹都指向楚人生来死归之所。B.文章将《离骚》中的三次离体尝试分别进行对比,突出了三次离体尝试次次递进、渐行渐远的特点。C.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或可视为”“不难将”“笔者认为”等说法,体现了文章的分寸感和严谨性。D.文章脉络清晰,作者从赴死心态的取决因素、死亡之行的特点等角度论述了《离骚》主人公的“赴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离骚》中的赴死行为,既有在生死之间反复徘徊的一面,也有超越死亡、有所寄托的一面。B.《离骚》虚写的死亡之行与楚人的始祖文化有关,体现了楚人传统礼俗对屈原生死观的影响。C.理解《离骚》主人公的赴死行为,需要结合其生平经历、楚人的丧葬礼俗以及生死观念。D.屈原最终选择自投汨罗,这样的决绝选择反映了屈原受到了周、楚文化的共同影响。(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奥密克戎毒株最初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携带有大量基因突变,仅在其表面刺突蛋白上的变异就有大约30处,而新冠病毒正是通过刺突蛋白与人类细胞受体结合感染人体的。研究认为,一些变异可能会增强病毒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2日,奥密克戎毒株已传播至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在英国、美国等地,该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当地主要流行毒株。随着相关数据增多,人们对奥密克戎毒株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入。现有证据显示,在有社区传播记录的国家,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明显更快,感染人数翻倍,时间为2至3天。不过,世卫组织专家表示,目前尚不能确定2021年11月以来观察到的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快速增长,是病毒传染性增强,还是免疫逃逸能力提升造成的,很可能两者兼有。对于奥密克戎毒株是否影响现有的新冠诊疗方法,世卫组织表示,目前来看,该毒株并不会影响当前常用核酸检测和抗原快速检测的准确性。预计皮质类固醇和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对治疗新冠重症依然有效。初步研究数据显示,针对奥密克戎毒株,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中和能力出现下降,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展开。(节选自新华社《“奥密克戎”知多少》)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n材料二:坚持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习主席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贵在慎终如初。一定要看到,疫情防控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只要没到达终点线,就不能轻言成功,歇脚停步。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第四波流行,至今仍保持在高位水平。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特殊时期,必须拿出特殊精神,体现特殊担当。我们不能因为持续时间长、压力大而有所松懈,更不能因为此前取得了重大成果就放松警惕。“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坚持,重在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谁也不能掉链子,谁都不能盲目蛮干。“动态清零”的核心,就是快速反应、精准防控。从以往的经验看,要取得疫情防控的新胜利,不仅要强化责任、严格落实,更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应对本轮疫情,特别要结合奥密克戎传播快、隐匿性强的新特点,完善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真正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节选自解放军报《坚定信心,尽快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材料三: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全面动员、全面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两年多来我们积累了和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经验,应急体系、救治体系、民众参与、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以快制快。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播力,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仍然能够及时有效控制疫情。总体上看,疫情发现得越早,传播链条就越清楚。如果发现得晚,尤其在不清楚传染源以及感染者的波及范围和接触人群的情况下,就有必要适当扩大管控范围,加强核酸检测,加强相应的管控措施。(节选自人民日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有社区传播记录的相关国家的证据中得知,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明显更快。B.截至2021年12月22日,奥密克戎毒株已传播至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C.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D.两年来的疫情防控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奥密克戎毒株,只要做到尽早发现,我们就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遏制其蔓延。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目前来看,奥密克戎毒株并不会影响当前常用核酸检测和抗原快速检测的准确性,因而高一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n现有新冠治疗方法依然有效。B.疫情防控一旦松懈就极可能造成疫情反弹,坚持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全球领先地位的要求。C.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进入第四波流行,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拿出特殊精神,体现特殊担当。D.奥密克戎携带有大量的基因突变,传播快、隐匿性强,在未弄清疫情形势的情况下,有必要强化管控措施。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新的形势,我们应当如何做好疫情防控?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西溪的晴雨郁达夫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①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支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文字,是《睟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②”。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高一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n西湖,要好三倍。”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之上,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注】①留下:杭州西湖边的一个地方。②“期我乎桑中”三句:出自《诗经》,大意是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7.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在微雨背景下,营造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B.文章中写雨中游西溪的部分,作者通过自己车里所见、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C.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在雨中游西溪部分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酣畅。D.文章收笔处,作者写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都体现了文人墨客月夜出游的趣味。8.作者记游西溪,景物与事件中寄托着他的游赏情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有哪些情趣追求?(6分)9.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请围绕此文题目的含义,简要说说文章是怎样组织材料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游褒禅山记(节选)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獉而慎取之也。高一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n扬州龙兴讲院记王安石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从予游。予既吏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日讲其师之獉獉说。尝出而过焉,庳屋数十椽,上破而旁穿,侧出而视后①,则榛棘也,不见垣端。指以语予曰:“吾将除此而宫②之。待其成,不以私吾后,必求能行吾道者付之。愿记以示后之人,使不得私焉。”当是时,慧礼方丐食饮以卒日,视其居枵然③。后四年,慧礼来曰:“昔之所欲为,凡百二十楹,赖州人蒋氏之力,既皆成,盍④有述焉?”噫!何其能也!獉慧礼,予知之,其行谨洁,学博而才敏,而又卒佛舍不私,宜成此不难也。世言佛能以祸福语倾天下,故佛隆之如此。盖其学者,亦多有以动世耳。今学者,必曰学自孔氏。孔氏之道易行也,然非有苦身禁欲,难也。而浮屠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慧礼耶?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獉獉彼得焉其有以也夫(有删改)【注】①后,指后院。②宫,房屋,建造房屋。③枵然,空荡荡的样子。④盍,为什么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B.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C.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D.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碑,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也有些石碑用于刻文告。B.浮屠,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图”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C.楹,房屋的柱子,特指厅堂的前柱,也作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一般一间为一楹。D.四海,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意即四方之海,与“四荒”一样,常指天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慧礼对佛教很虔诚。他在得到了龙兴寺的寺舍后,天天与徒弟们讲佛经,并决心将破烂的寺舍修缮好。B.慧礼品德高洁。在修整寺舍之前他就决定不会把修好的寺舍留给后世子孙私用,并且希望作者记下以示后人。C.王安石借游褒禅山,阐述了要达到理想境界,“志”“力”“物”三者之间应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道理。D.王安石游褒禅山,想到人们因仆碑上文字模糊而产生一些错误认识,引发了他做学问要“深思而慎取”的感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5分)(2)孔氏之道易行也,然非有苦身禁欲,难也。(5分)高一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n(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两句,既写夕阳余晖匆匆而落,又写池上月亮渐渐东升,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B.诗歌第三、四句,写自己为了享受夏夜的凉爽,沐浴后披散头发,打开窗户,闲卧凉榻,这也暗点出了诗题中的“南亭”。C.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受环境影响,想要取琴来弹奏,可是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感慨,流露出自己怀想友人的情愫。D.诗歌最末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到了夜半时分都还在梦中苦苦地思念老友,表达出对友人深切地关怀。15.孟浩然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真切的感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发掘出了哪些自然和生活之美?(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2)屈原《离骚》中“,”两句,悲愤地指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恶劣现象: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3)《赤壁赋》中,苏轼概括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美术是阳春白雪的创作,也是文化精粹的集中体现。如何打通艺术品与普通观众间的欣赏隔阂,如何让观众从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中汲取精神的力量,《美术里的中国》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该片聚焦近现代中国优秀美术作品,其核心创意就是利用“3D技术活化典藏”,生动展现全国各大美术馆的一系列馆藏经典作品。透过摄影家的镜头,我们可以从齐白石的勾画里,感受每一只虾触须的颤抖;在徐悲鸿的描摹下,体会奔马每一块肌肉的。这些新奇的视觉呈现,不仅让艺术变得可感可及,让观看过程处处充满惊喜,也让祖国的壮丽河山,了然于眼前。该片用3D技术手段满足观众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带着观众一起走进画作背后那段的时代:所以我们看到了齐白石深情地绘寒鸟,鼓励民众身处逆境,精神不死;看到了高一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n潘天寿用传统的山水花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展现壮志激昂的新时代给予画家的激荡和震撼;看到了徐悲鸿的奔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激励我们砥砺奋进,腾飞跨越……美术是一面镜子,关联着我们的现实世界与精神理想,植根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历经岁月沉淀洗礼的经典美术画作背后,()。《美术里的中国》带领我们在美术中回首百年风云激荡,回看千年文化传统,从而使我们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蓝本振动栩栩如生波澜壮阔B.范本振动跃然纸上波澜壮阔C.蓝本震动跃然纸上波诡云谲D.范本震动栩栩如生波诡云谲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是时代风云变换的更迭,是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坎坷历程,更是一个艺术家跌宕起伏的命运。B.是时代风云变换的更迭,是艺术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更是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坎坷历程,C.是艺术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是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坎坷历程,更是风云变换的时代更迭。D.是艺术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是时代风云变换的更迭,更是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坎坷历程。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美术是一面镜子,关照着我们的现实世界与精神理想,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B.美术是一面镜子,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联着我们的精神理想与现实世界。C.美术是一面镜子,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照着我们的现实世界与精神理想。D.美术是一面镜子,植根我们的日常生活,关联着我们的精神理想与现实世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0~21题。“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诗经》中提到的在六月振翅发声的莎鸡并不是鸟儿,而是一种昆虫。其实,①,例如络纬、洛纱婆、络纱娘、梭鸡等,其实大家最熟悉的俗称还是纺织娘。②?因为它的鸣声很有特色,每次开叫,③,声如“轧织、轧织、轧织……”至二十声后,它的叫声便开始响亮起来,为“织、织、织、织……”最后发出“咯啦啦、咯啦啦、咯啦啦……”的主旋律。如果两三只纺织娘同时鸣叫,声音此起彼伏,就像一支小乐队在演奏一样。而在很多纺织娘齐声高唱时,就像千百架纺车同时发出转动声,如一曲交响乐。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21.请指出划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论语·子罕》有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②李大钊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③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读了以上句子,你有何思考和感悟?请确定立意,在学校升旗仪式上,面向全体中学生做一次演讲,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n内江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题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3分)C.【解析】A项强拉因果,原文中说“《离骚》主人公所述内容,无论是身世来处还是反复求索的方向,皆与今所见墓葬发掘报告中楚人葬制的头向一致,据此不难将‘反归’与‘赴死’相联系。”B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但这一种赴死并非简单的‘绝望之死’,而是蕴有寄托。”D项偷换概念,原文为“最后决定听从灵氛之言‘远逝’时,又特别指出这是‘吉占’,再次证明主人公的赴死并非绝望的终结,而是有所寄托的另一种开始。”2.(3分)B.【解析】“三次离体尝试分别进行对比”错,文中只比较了第一次远行和第二次远行。3.(3分)D.【解析】据第三段,屈原受周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体现为主人公灵魂三次离而未去的离体尝试。4.(3分)C.【解析】A项“现有证据显示,在有社区传播记录的国家,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明显更快,感染人数翻倍,时间为2至3天。”原句并未说明是最大特点。B项“截至2021年12月22日,奥密克戎毒株已传播至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在英国、美国等地,该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当地主要流行毒株。”原句说的是英美等国家,并不是全球。D项“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播力,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仍然能够及时有效控制疫情。”并不是只要发现就能控制。5.(3分)A.【解析】A项“目前来看,奥密克戎毒株并不会影响当前常用核酸检测和抗原快速检测的准确性”说明诊断方法有效,并非治疗方法,因果对应错误。6.(6分)①重视科学研究。②坚定抗疫信心。③坚持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慎终如初。④科学防控,精准施策。⑤统一思想和行动。⑥形成体系,以快制快。(每点1分)7.(3分)C.【解析】“相同的笔法”说法不当,“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酣畅”也不恰当,应该是晴日游赏西溪的悠然。8.(6分)①追求朦胧渺茫的意境。作者与朋友主张在微雨里下西溪,在微雨里感受花香,在湖州,于微雨中陶醉于朦胧、空明而渺茫的青绿景色中。②有着浪漫的闲情逸致。作者乘船游览,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进而联想到竹西歌吹的闲情,由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到诗歌里男女相会与相送的情景,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③有着文人古朴高雅的情趣。作者与朋友老龙夫妇去西溪的秋雪庵游赏时,老龙与他挥毫写联语,其后在晚烟中,龙妇又吹起洞箫,类似东坡夜游赤壁。(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解析】审读题干,题目提示“景物与事件中寄托着他的审美情趣”,因此回答问题应该从“景物”和“事件”两个角度去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思考作答。整合一、二、四段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①;提炼第六段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②;整合第八、九段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③。9.(6分)①文章题目有两重含义,分别是在雨中、晴中西溪的景与事。(解说题目含义,2分)②作者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紧紧扣住题目内涵。首先写在雨中与朋友源宁一起游览西溪,突出雨中西溪空明、朦胧的景象特点;然后写于日暖风和的晴天与老龙夫妇游览西溪,突出西溪晴明浩荡的景象特点。文章前后材料,分别照应题目中的“雨”和“晴”,这就使文章结构更为严密。(分别阐述“雨”与“晴”中游历及景之特点各2分)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3页)\n【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构思特点的理解与把握。题干要求围绕题目的含义来进行分析,指向文章材料组织的特点。首先应当对文章题目的含义进行解读,然后对文章的思路进行恰当地梳理,明白文章主体部分分别是从“雨中游西溪”和“晴中游西溪”两个部分来写的,进而说明文章前后材料的主要内容与题目的关系。10.(3分)B.【解析】参考标点: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译文:凭借他的才能,践行佛学之道,去除万难而成就事业就很容易了,这应该是他的才能吧。唉,在这方面失去了而那方面却得到了,大概也是有所作为啊。)11.(3分)D.【解析】古人通常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后来指天下;“四荒”,指四方极远之地。12.(3分)C.【解析】“‘志’‘力’‘物’三者之间应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说法错误,原文并没有说三者之间要相互促进,而是说要达到理想境界,需要三个条件。13.(10分)(1)(5分)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要点一个1分:“志”,本为“志向”,此处译为“努力”;“其”,译为“难道”;“孰”,译为“谁”。句意正确2分)(2)(5分)孔子的学说容易学习,但如果没有敢于吃苦远离欲望的决心,也是难以成功的。(要点一个1分:“行”,译为“推行”“学习”;“苦”,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或意译为“敢于吃苦”;“禁欲”,译为“停止欲望”,“远离欲望”。句意正确2分。)14.(3分)A.【解析】A项“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的分析错误,写夏日余晖以及池上月亮,表现的是纳凉时满足的心理快感。15.(6分)①夏日的风景美:夕阳西下,明月东升,荷风送香,竹露滴池,如此美景,正是暑气消退之时;②清爽闲适的心境美:“散发”不梳,靠窗而卧,表现出一种放浪不羁的惬意,心境之美凸现纸上。③关切友人的人性美:诗人对友人情谊很深,以至夜半梦中还在苦苦地思念他,表现出诗人对视为知音的友人的真诚思念,足见人性之美。(每点2分,概括和阐述各1分。)【解析】分析题干,“孟浩然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一句,表明应当从“自然”和“生活”两个角度去思考,诗歌的一、二句和五、六句主要是从自然之景的角度来写纳凉感受,由此提炼出“风景美”;而第三、四句主要是从诗人自身纳凉时的状态来写其感受,可以提炼出“心境美”;诗歌最后四句主要是写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思念,这可以提炼为“人性美”。16.(6分)(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一空1分,如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或词序、句序颠倒该空不给分。)17.(3分)B.【解析】范本,可做模范的样本,多指书画;蓝本,著作所依据的底本。根据文意,此处应填写“范本”。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震,颤动,使颤动。文中描写马的肌肉运动情况,应填写“振动”。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文中形容壮丽河山,应填写“跃然纸上”。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波诡云谲,多用了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根据文意,应填写“波澜壮阔”。18.(3分)D.【解析】根据句意,此处所填写的三个分句,应构成递进关系,按照顺序,应该是从艺术家个体的命运,到艺术家画作所反映的时代,再到一代又代画家的经典画作所反映出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2页(共3页)\n的民族的坎坷历史,由此排除A、B、C项,;另外C项“风云变化的时代更迭”与另外两个分句的短语形式不一致。19.(3分)C.【解析】A项前后两个分局语序不当,排除A项;“根植”后脱漏介词“于”,排除D项;“关联”与“理想”“世界”搭配不当,应该是“关照”,排除B、D项。20.(6分)①莎鸡还有许多俗称②莎鸡为什么被称为纺织娘呢?③必有短促的前奏曲。(每点2分)21.(5分)①比喻。将纺织娘的鸣叫声比作“一支小乐队在演奏”“千百架纺车发出转动声”“一曲交响乐”。既形象生动的突出了众多纺织娘鸣叫时的声音如纺车声的特点,回应了前文莎鸡被称为纺织娘的设问。(2分)②拟人。“高唱”一词将很多纺织娘齐声鸣叫的情态人格化,直接写出纺织娘齐鸣时声音欢快的特点。(2分)③表达了作者对纺织娘的喜爱之情。(1分)22.(60分)参考立意:①当代中国青年应不负前人期望,不负历史重托。②当代中国青年应怀揣理想,胸怀家国,不负韶华,不负当下。③当代中国青年应不畏困难,敢于创造,开创历史,书写人生华章。【参考译文】我年轻时客居南京,慧礼和尚跟着我在一起。我到淮南任职后,慧礼也得到了龙兴寺的寺舍,和他的徒弟每天在寺内讲习他师父的佛经。我曾经外出到南京探视他,见寺内有数十间低矮的房屋,上面破下面有洞,从旁边走出看后院,便看到一片荆棘,看不见院墙。慧礼指着后院对我说:“我将要除掉这些荆棘,在这里建造房屋。等房子建成了,我不会把它作为我后代的私人财产,一定会找能继承我衣钵的人,托付给他。希望你记录这事来传给后人看,使他们不能私自占有。”当时,慧礼正靠食物来度日,看他的居处还空荡荡的样子。四年后,慧礼来我这里,说:“以前想要建造的房屋,总共一百二十间,依靠州里蒋氏的帮助,都已经建成。你何不写文章呢?”噫,为何他有这般才能!慧礼,我了解他。他的品行高尚纯洁,学识渊博而才思敏捷,建造成寺舍又不作为私有财产,当然他建成就没有困难了。世上的人说佛祖能把祸福告之天下的百姓,所以佛教能如此兴盛。大概那些学习佛经的人,也多有把佛学用于现世的心愿。现在那些求学的士大夫,一定会说学自孔儒。孔子的学说容易学习,但如果没有敢于吃苦远离欲望的决心,也是难以成功的。然而和尚的寺庙遍布天下,那些所谓的有才能的僧人,难道独独只有慧礼吗?凭借他的才能,践行佛学之道,去除万难而成就事业,就很容易了,这应该是他的才能吧。唉,在这方面失去了而那方面却得到了,大概也是有所作为啊。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3页(共3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