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四川省绥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单选题(共3小题)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边地城市风貌的千姿百态,原本就是_________的事情。马云称,他目前的规划都是为以后的全面国际化做准备,预计再有4年的准备时间,国际化就会_________。(3)我们遇上难越的坎儿,与其百般思量,不如_________,反倒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4)对行人不遵守交通信号随意过马路的行为,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管理,不能_________。A.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顺其自然 放任自流B.放任自流 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顺其自然C.顺其自然 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放任自流D.顺理成章 顺其自然 放任自流 水到渠成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 客观地说,一个城市容纳人口的数量是有限的。人口的过量聚集,损害的是生活在这城市中的全体成员的利益,降低的是城市生活的整体“幸福指数”,显然这不是城镇化的用意和初衷。城镇化的目的,是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文明发展的成果,而不是让人们生活在一个人满为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不便的城市中______________。A.引导外来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适度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或许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这是一个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理智选择。B.适度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引导外来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或许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这是一个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理智选择。C.适度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引导外来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这或许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这是一个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理智选择,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D.适度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引导外来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这或许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这是一个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理智选择。12\n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A.⑤④②①③⑥B.②⑥①③⑤④C.⑤②③④⑥①D.②⑤①③⑥④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好声音”的精神追求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22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12\n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青年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观众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等情况致使我国的选秀文化从2022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中。 C.选秀节目近年走入困局的根本原因在于观众对选秀形式的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通过选秀成为公众熟知的超级明星在如今的选秀节目中已经很难再出现了,因为大多数参加选秀的歌手形象风格特别接近。 B.“中国好声音”节目从音乐专业方面入手,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好声音”中寻求选秀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C.“中国好声音”是职场节目,目的是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音乐,让音乐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质疑和思考凸显社会对选秀节目的要求,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生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n树下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节选自《铁凝作品集》)(1)下列对小说中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12\n)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12\n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22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12\n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月份《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2.下列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12\n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卜算子张元幹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2.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五、默写(共1小题)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强调了功课要及时温习或实习,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饮酒》中陶潜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明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内外两方面论述了“国恒亡”的道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语言表达(共2小题)10.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解释“小清新”这一概念。不超过40字。 “小清新”最初指一种以清新唯美、随意创作风格见长的音乐类型,曲风清新自然、温暖感动,多抒发自己的成长感悟、孤独寂寞等。这种起初颇为小众的风格,现在已逐步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以自然淳朴、淡雅脱俗为审美标准,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其表现形式也逐渐由音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领域。在生活方式方面,“小清新”秉承淡雅、自然、朴实、超脱、静谧的风格而存在,传达个人的美好憧憬。比如,表现在穿着风格上,多以小碎花、田园花朵为元素,淡色系蕾丝裙、百褶裙便是代表,布料大多用雪纺,给人一种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的感觉。11.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2\n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七、作文(共1小题)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夫养了一群羊,他的羊群并非全是白羊,其中还有一只黑羊。农夫为此感到遗憾,盘算着卖掉黑羊。一天,暴风雪忽然袭来,农夫与羊群走散了。风雪停止的时候,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突然,四处寻找的农夫发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他惊喜地分辨出这黑点就是他的那只黑羊!——他终于找到了他的羊群。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答案部分1.考点:词语(包括熟语)试题解析:放任自流用于对人的管理,第一句主语是“城市风貌”,不合语境,排除B;水到渠成形容条件具备,结果自然会出现,符合第二句的语境,排除CD。答案:A 2.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试题解析:从逻辑上看,限制人口数量是前提,引导外来人口是方式,“损害一小部分人利益,但对国家有利”是这样做的结果。“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是总结。答案:C 3.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试题解析:②句阐述诗歌的本质,排在最前面,⑥①共同阐述诗歌与心灵的关系,③⑤共同阐述好的诗歌的作用,④得出结论。注意理清语段的逻辑顺序。答案:B 4.考点:论述类12\n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B项,“在节目中指点新人”错,原文说的是因“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而赢得了公众。解题时注意找准原文比较信息,仔细比对即可。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比对信息是原文第一段“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B项,“从2022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中”错,比对信息是第二段第一句“经过了2022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C项,从原文看,造成我国选秀节目进入困局的原因有两个,选项中只说了一个原因,以偏概全。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C项,原文信息在第四段,“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从“很像”一词可判断“中国好声音”不是“职场节目”。注意找准信息,合理判断。答案:1.B2.D3.C 5.考点:小说试题解析:(1)AC(B“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错,老于大声说话是为了掩饰有求于人的心理。E“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错,这个说法从原文来看,没有依据。)本题考查小说的心理描写。回答时注意把握好心理描写的特点,结合人物的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分析概括作用。(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时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全面概括。要注意抓好切入点:1、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切入。2、从情节切入3、从环境切入等。(4)本题考查对小说中重要意象的理解。回答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结合文章人物形象、主题等全面分析。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②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④树象征“权力阶层”。答题模式要规范,使用总分式,文章具体内容为依据,分条回答。答案:(1)AC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①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尊,在项珠珠同学面前大谈文学,以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②另一方面,他向项市长提出请求的欲望在潜滋暗长,于是才会“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才会有“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的感觉。(3)答案:①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心灵受到损伤。②老于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③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市长;打电话给项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 (4)答案: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④树象征“权力阶层”。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 6.考点:实用类试题解析:(1)A.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B.表达不严密,文中说的是“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D.从第七段最后一句可知12\n“双氢青蒿素”不是从天然青蒿素中提纯而来,而是人工合成药物。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传主的品质。回答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事件中概括2、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语句概括3、从他人的评价概括4、从细节描写中概括。(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梳理概括。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从整体出发,分条概括即可。①提取出青蒿素,是发现;②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是发明创造。做题时一定要找准有效信息区间。(4)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回答时先总括从传主身上得到的启示,然后依据原文去找依据、理由,最后适当的联系社会现实,谈对我们的影响。注意语言规范,理由充分,拓展适当。一定要分条作答。答案:(1)CEB①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②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③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务实态度。(3)①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取液,提取出青蒿素,这是发现;②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为人类研制出了一种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的抗疟药物,这是发明创造。(4)示例:成功需要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继承发展。①在“抗疟”这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过190多次失败,才提取出青蒿素,这表明要想成功,需要经得住挫折和失败,要不惧艰难,坚持不懈,刻苦努力。②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③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证明了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研究,可以取得成功,造福于人类。 7.考点:断句文意理解翻译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的方法是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抓标志词,快速断句。常见的标志词有:句首虚词“夫、唯、凡、盖、虽”等,句尾虚词“也、乎、哉、矣”等。此段的意思是:“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左迁”贬官。注意平时的积累。3.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中“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属于无中生有。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抓好关键词,找准得分点。(1)名:直呼……的名字;拜:任命;逐:放逐及:到了;招:招降;夷:少数部族或少数民族部落;匮:匮乏答案:1.C2.B3.C4.(1)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 8.考点:词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时先结合句子,描述语境意义,然后结合全诗的主旨情感进行分析。另外要注意,如果有具体的表现手法,也要进行分析。本题围绕凄凉、沉重、迷惘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作用。这里用到的表达技巧是用典和寓情于景。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秋江潮落的冷寂,寄寓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答案:1.①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潮湿而显得厚重凝滞,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2.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12\n9.考点:诗散文试题解析:注意易错的字:乐、拂士。平时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答案:(1)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0.考点:语言表达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下定义。首先确定概念的本质:“小清新”是一种亚文化现象。然后明确它的特征:在文艺、生活方式等方面,以自然淳朴、淡雅脱俗为审美标准。然后组合成一个单句即可。答案:“小清新”是在文艺、生活方式等方面以自然淳朴、淡雅脱俗为审美标准的一种亚文化现象。 11.考点:语言表达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注意把握语段的中心,结合上下文,理清层次结构,准确做出回答。答案:①“蒸”这种烹调方法更值得推崇②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③上锅蒸的蔬菜体积不要太大 12.考点:材料作文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材料中的叙述对象:农夫、暴风雪、白羊和黑羊。然后用行为分析法分析这三个要素:农夫——开始对黑羊感到遗憾,后来因为黑羊在冰天雪地中找到了自己的羊群;暴风雪——因为暴风雪,使得黑羊显现了自身价值;黑羊——因为毛色与众不同而遭嫌弃,最终也因毛色挽救了整个羊群。接着再联系社会或人生的素材,确定立意:客观事物各有所长,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答案:略 12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