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电荷教案

首页 > 初中 > 物理 > 三、电荷教案

三、电荷教案

  • 2022-02-13 18:00:08
  • 3页
  • 107.00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三、电荷1.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2.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4.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1.通过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规律,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摩擦起电等。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精神。两种电荷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实质。毛皮、丝绸布、塑料梳子(或塑料尺子)、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气球、细线等。新课引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引发学生思考,如:秋冬时节,天气干燥,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会发现头发随着梳子飘动,为什么?运输油料的车辆,车厢后面总是拖着一根金属链条,为什么?电是什么?与前面所学的电路中电流有没有什么关系?学习本节内容将对这些知识有初步了解。知识点一 摩擦起电现象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毛皮(可用头发)摩擦塑料梳子、尺子吸引纸屑。观察靠近梳子(尺子)的纸屑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塑料梳子(尺子)摩擦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给“摩擦起电”下定义。教师小结并给出摩擦起电的定义及带“电”性。1.带“电”性: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了电荷,或叫带了电。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3.带电体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也是判定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之一。知识点二 两种电荷思考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是否一样?实验演示1:将两个吹足气的气球分别在干燥的皮肤上或用干布摩擦几下,然后将悬线提起,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观察与分析:同种电荷是相互排斥的。第3页共3页 实验演示2:1.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2.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相互靠近。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学生观察到: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互相排斥。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互相吸引。师生共同分析总结:1.物理学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2.大量实验表明,带电体如果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一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如果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就一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3.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拓展延伸:原子结构和摩擦起电的本质:1.物质的组成: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等量负电荷的核外电子组成的。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得失。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知识点三 验电器问题: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展示与观察:出示验电器,了解其结构——金属球、金属杆和金属箔。实验演示: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讨论与分析:为什么它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电荷经金属杆转移到验电器两金属箔上,两金属箔因为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知识点四 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1.静电现象的应用。(1)原理:带电微粒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2)举例:静电除尘,给尘埃带上电荷,让它飞向某一个方向;静电喷涂,给喷出的雾状油漆带电,让它飞向带有异种电荷的待喷涂物件上等。2.静电现象的防护。(1)原理:带电物体的尖端会出现放电现象。(2)举例:油罐车尾部的铁链是将摩擦产生的电荷转移到大地,以免放电出现火花而引起危险;雷电与避雷针的设置等。板书设计1.摩擦起电(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正电荷和负电荷。(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第3页共3页 3.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4.静电现象的应用和保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现象教学的作用,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必要的物理图景。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从中也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通过大量宏观现象的分析、推理来对微观世界进行判断的方法。第3页共3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