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内蒙古包头六中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政治 > 内蒙古包头六中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包头六中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政治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2022年5月10日至12日,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届博览会的主题为“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炼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人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注重品牌建设的原因是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C.品牌文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D.文化的作用有性质上的差别2.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忧国忧民、兼济天下、志存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这表明①通过社会行为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的 ③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④优秀文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说明①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经济政治是文化的反映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9-\n5.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并给予高度赞扬。这表明①文化由人创造为人特有,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那年花开月正圆》讲述了清末传奇“女商圣”周莹,在遭遇家庭和家族事业的诸多变故和挫折时,却逆境生存,将濒临倾覆的家族产业重振的奋斗故事。这部电视剧将发生在陕西省的传奇故事搬上荧幕,极大鼓舞了当代年轻人的斗志。材料表明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③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A.②④B.①②C.①④D.②③7.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告诉我们①任何文化都能推动人的发展②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③从人们的活动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④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其文化素养的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这表明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人越全面发展,越能促进社会发展 ③时代不同对人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④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9.2022年9月21日,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发布国庆旅游安全提醒,-9-\n中国公民在斯旅游应注意文明出行。应提前了解并遵守斯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宗教礼仪。在参观寺庙和狮子岩等景点时,要注意衣着得体,并留意景点是否允许拍照。引导每个出境旅游公民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个性差异 ④认同和尊重其他民族优秀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0.“原汁原味迪士尼,别具一格中国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这一口号体现了A.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1.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A.鲜明的民族性B.相对稳定性C.时代的先进性D.强大的包容性13.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通过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通过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对接的又一次成功尝试。该节目的成功进一步佐证了A.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实现传承和发展B.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载体仍有文化魅力C.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14.2022年8月27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开幕。开幕式文艺演出大量使用全屏激光投影、全息视频技术,3D技术再加上演员的动态表演,把海河、天津眼、杨柳青年画等天津传统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广泛好评。这说明①流行元素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实质即是文化发展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重要保证,现代高科技已逐渐成为文化创新的动力③传统文化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广阔的市场-9-\n④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符合人们的生活及审美需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2022年,全国各大卫视掀起了一波文化热潮,多档文化类节目获得不俗收视。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新节目纷纷跳出以往“拼记忆”的套路,更注重对国学内涵的理解,更注重生活化,探索“青春化”却不失传统文化格调的节目形式,使传统文化传承真正做到活起来,火起来。由此可见,文化类新节目火起来的原因是①为传统文化融入了鲜活的时代精神②采用现代解读方式,创新了传播方式③文化市场活跃和文化产品的多样化④立足生活实践,契合文化受众需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6.下列不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2022年5月17日,第70届戛纳电影节在法国戛纳举办B.2022年4月5日,山东济南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C.2022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D.2022年6月14日至7月15日,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将在俄罗斯举行17.《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生活中,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陋室”。“陋室”何陋之有?论景,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宁静雅致;论情,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君子之交。诗人刘禹锡将书房取名“陋室”所体现的情怀,给当今艺术创作者的启示是①应弘扬和培育以爱好和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神养料,丰富创作源泉③坚守信念,艺术创作应扎根生活、相互借鉴④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执着艺术创作的追求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18.“白露:草录白,鹡鸰鸣,玄鸟去,临安山核桃开杆”。杭州一食品企业新创“二十四风物”品牌,主推与节气对应的浙江特产。同时,宣传“尊重时令,顺时而食”的传统理念,传递“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深受消费者欢迎。这表明①中华饮食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商业创新提升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③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中华传统文化是商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19-9-\n.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一论断强调的是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②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③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④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40年前的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先导,揭开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序幕。由此可见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②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解放,要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③思想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④思想运动使文化传递,储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1.在中国文字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2.除夕有新旧交替之意,“一年连双岁”之说。每到这一天,中国人习惯于守岁、祭祖,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充满了对新的一年的期盼。这体现了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③传统文化具有不变性④传统思想具有继承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3.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9-\n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4.自2022年1月起,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现身英国课堂。近年来,中华文化教材输出、孔子学院以及诸多高校海外分校的建立,无不推动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他国了解和熟悉中国文明,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为我们在国际上得到理解与尊重打下基础。这A彰显着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B反映中国的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C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D表明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5.广播、电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传播新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传播迅速,范围广泛,问世几十年来,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了报纸。但是,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报纸可以使读者慢读细看,有思考的余地,又可以长期保存,便于查找,因而并没有被淘汰。这说明①大众传媒和传统传媒具有各自的优势②不同的文化传播媒介具有各自的特点③电子技术促使传媒进入铅与火的时代④文化传播的物质媒介的形式多种多样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2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主张的“天下大同”和印度人民追求的“世界一家”、中华民族推崇的“兼爱”和印度人民倡导的“不害”是相通的。这一席话无形中拉近了习近平主席与印度听众之间的情感。这说明①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要尊重和认同各国文化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④中印文化没有什么差异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27.2022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一本好书是一本财富,好的文学作品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这形象地说明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②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引导着人们的世界观,传递正能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8.说家史、晒家书、写家训、谈家风、议家规……我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千千万万个家庭就会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这告诉我们-9-\n①文化环境影响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②家风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③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家风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9.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B.博采众长、海纳百川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D.立足实践、扎根生活3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二.主观性试题(共40分)31.(10分)《求是》杂志载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精神,和而不同的理念、勇于担当的精神、经世致用的胸怀、尊师重教的传统、大同社会的理想等等都值得挖掘和弘扬。孔子真知灼见中的持久价值,对当今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及进行个人修为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古人早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传统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重视民众的力量、努力满足民众需求的理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阐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由。(6分)(2)结合材料,从“传统文化的特点”角度,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4分)32.(10分)-9-\n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学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地完善学校文化设施,经常性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每年都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月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结合材料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加以说明。33.(8分)文化因传播而精彩。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李安、张艺谋等中国导演依托3D等现代技术,通过电影,将旗袍、马褂、灯笼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带给世界;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平台;历经了千百年的艰难开拓,中华文化香飘海外;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成就了中华文化对外转播的辉煌。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哪些道理?34.(12分)傅琰东,著名魔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傅氏幻术的第四代传人。他致力于中国传统幻术发展,注重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寻找灵感;他耐心钻研中国古典书籍,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魔术的成功做法;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大型场景舞台魔术技法,其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傅琰东是如何在魔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5ADABD6-10CDCDB11-15CBADD16-20CCDDA21-25BAABC26-30ACADC二.问答题31.(10分)(1)(6分)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仁政思想,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9-\n(2)(4分)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对传统文化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顺应时代的变迁,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进行个人修为及治国理政等提供有益启示。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应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增强人们的价值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2.(10分)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在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念。④文化塑造人生。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3.(8分)①通过丝绸之路,使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体现了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李安等中国导演的电影,依托现代技术,把中华文化带给世界,体现了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开办孔子学院,推广中文教学、传播中华文化说明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香飘海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4.(12分)(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傅琰东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寻找灵感,立足实践进行创新。(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傅琰东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傅琰东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推进了创新。(4)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傅琰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创新。-9-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