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政治 >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1.《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某同学上街购买《文化生活》复习资料②南京大屠杀档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③全国人大拟将房地产税纳入立法规划④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杭州博物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某同学上街购买《文化生活》复习资料是经济现象,全国人大拟将房地产税纳入立法规划是政治现象,①③不适合题意;②④属于文化现象,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2.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问,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C.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D.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色【答案】A【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是错误的;C说法绝对,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3.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可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属于文化中的()①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②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③自然科学和技术④语言和文字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D-18-【解析】试题分析:文化既有意识形态的,也有非意识形态的,所谓的意识形态,就是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如思想、道德、宗教、文学等,文化中的语言、文字和自然科学和技术属于非意识形态部分,因此针灸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是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正确答案是D。考点:文化的内涵点评:考生读完材料后读题肢,两者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即可看出出题者想要考查的知识点,本题要考查的就是文化的内涵,考生根据对知识点的理解分析选项,即能确定正确,排除错误。4.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这说明()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选项中自然而然的说法错误,排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③说法错误,排除;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定位】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名师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18-(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看,主要反映了()A.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B.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C.经济发展一定会带动文化的发展D.没有经济的发展,文化也能发展【答案】A【解析】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决定文化,A适合题意,排除B;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C、D是错误的。6.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22年5月12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这里既有科学技术、教育又有文化生产力的作用,故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A入选。B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D选项错误,文化具有双重性。点睛: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7.《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高文化产品竞争力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上述要求的原因在于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B.文化是一个困家发展的根本C.文化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决定力量D.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标志-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A适合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B、C错误;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标志,D错误。8.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相比,中国动漫影视产业落后,缺乏既具有票房号召力又有较高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产品。对此我们应该()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B.把文化产业推向世界作为工作的中心C.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D.把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文化产业的标准【答案】A【解析】中国动漫影视产业落后,缺乏既具有票房号召力又有较高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产品。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A适合题意;经济建设是工作中心,B错误;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我们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D是错误的。9.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这表明()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开展了“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村”等活动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10.下网是一个德国人阐释的中国人与德国人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18-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区别、相互交融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了文化差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中强调了中国人与德国人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的不同,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其原因是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了文化差异,选C;②强调了文化的相互交融,不选;③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不选。【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情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也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时通常是作为答案要点来考查的。因此,考生要对这一考点加强理解和运用,同时,重点把握文化塑造人生这一知识点。11.孔子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流芳百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孔子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看,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①②适合题意;③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不适合题意;故选A。-18-【点睛】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潜移默化”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上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12.当前一些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主要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由此可见()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②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D【解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由此可见,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项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的观点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文化影响不仅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而且也会影响个人,②项不全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的豪迈歌声唱响了成都市升庵故里某国家级重点中学举行的“青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艺术节文艺晚会。开展此活动是基于()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素养③优秀文化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强大的物质力量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18-【解析】试题分析:某国家级重点中学之所以要开展此活动,是因为通过艺术节文艺晚会这种活动,营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弘扬了正能量,优秀文化塑造了人生,故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不是文化的产生,排除;③说法错误,优秀文化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14.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会放慢,而文化往往会“逆势上扬”,人们会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因此我们不仅从经济利润角度来衡量文化的作用。这说明()①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②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④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选项①没有看到文化的两重性,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选项③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选项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点睛】辩证分析文化的“塑造”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文化塑造人生,强调的是向上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的积极塑造作用,它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也会对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在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我们可将其与教材第四单元的“走进文化生活”以及“先进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分析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和意义。15.你优雅,城市便不粗俗;你精神明亮,城市便不灰暗阴沉。当文明传递在城市的每一个神经末梢,流进每个居民的血液之中,我们才敢说,这是一座有品位、宜居的城市。这表明()A.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会相互促进B.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C.文化根本决定个人与社会的发展D.个人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你优雅,城市便不粗俗;你精神明亮,城市便不灰暗阴沉。这说明个人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D适合题意,排除A、B两项;文化影响个人与社会的发展,C是错误的。16.-18-节日,是时间的隘口,更是心灵的驿站。每逢中秋,人们常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待到春节,人们常会感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C【解析】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①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②观点;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因此③错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正确;故选C。17.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享誉天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上述材料表明()①不同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具有多样性特点②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优劣之别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文化发展水平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不同的文化是有差异的,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同时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入选。②选项观点错误,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和差异,但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故排除。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并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故排除。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18.在中国,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礼貌行为;而在日本,尽量别在地铁里给老年人让座,因为老年人会认为你是觉得他老了、不中用了。对此,我们应该()①认同各民族文化②正视各国文化差异③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取长补短消化吸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中国和日本,人们对给老年人让座的不同认识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对此,我们应该正视各国文化差异,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③适合题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①④是不科学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18-考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9.“春天的旋律2022.跨国春晚”以“千年丝路永恒弦歌”为主题,邀请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新两兰等国家的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这需要各国的艺术家()①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③要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走向一体④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消融文化间差异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A【解析】“春天的旋律2022.跨国春晚”以“千年丝路永恒弦歌”为主题,邀请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新两兰等国家的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这需要各国的艺术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①②适合题意;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20.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够实现各国文化的繁荣,原因在于()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促进文化交流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发展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和基本特征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答案】A【解析】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然伴随着商业贸易,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故题肢①正确。“一带一路”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题肢②正确。题肢③④不反映“一带一路”的影响,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定位】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提醒】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18-文化传播不局限于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这三种途径,而是无处不在的发生于日常生活中。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三种主要途径。21.由于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重庆、湖北等地的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等地安家落户,他们所到之处,对当地的文化变迁产生着极大影响。这说明()A.人口迁徙带来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商贸活动带来文化的发展D.经济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重庆、湖北等地的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等地安家落户,他们所到之处,对当地的文化变迁产生着极大影响。这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适合题意,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2.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更多大众。这说明()①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再发生作用②新传媒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④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④适合题意,③错误。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传媒,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错误;故本题选D。23.2022年是中国与埃及建交60周年,两国互办文化年,陆续组织音乐舞蹈演出、艺术家互访、女性文化交流以及文物展等活动。举办中埃文化年有利于()①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②两国文化交相辉映,引领世界文化发展③我国吸收埃及优秀文化,并与之趋同发展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18-【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举办中埃文化年既有利于促进中埃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错在“引领”;③说法错误;错在“趋同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24.每年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①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④传统习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每年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③适合题意;本题考查的是传统习俗的继承,排除①;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25.《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团圆的情怀,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在春节时回到家人身边。“一种叫做年夜饭的东西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一起,表面上是一顿饭,但实际上则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稳定不变的特点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④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中国人对春节的特殊情怀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相对稳定不等于稳定不变,排除;④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要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名师点睛】区分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18-比较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内涵不同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指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26.“以房养老”就是老人通过抵押房屋产权,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但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一模式在我国举步维艰。这告诉我们()①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②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④传统文化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以房养老”这一模式在我国举步维艰,这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④适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是错误的;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27.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仅仅是驱逐鬼神之类。这启示我们()A.传统文化是精华B.传统文化是糟粕C.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必须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答案】C-18-【解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错误的,排除。28.过年发红包、收红包,本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寓意祝福和团圆。不管是传统发红包还是手机“抢红包”都是为了促进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交流。由此可见()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与家庭和谐③对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革故鼎新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答案】D【解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红包逐渐走红,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变,说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与家庭和谐。③错误,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考点: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29.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角度,这句话告诉我们()A.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B.要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C.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D.传统文化应该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答案】C-18-........................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30.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但也有人认为,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这说明()①纸质书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②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③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电子传媒取代印刷媒体已成为必然趋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对于纸质书和电子书不能简单的认为谁比谁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因此①选项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里没有体现电子传媒取代印刷媒体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④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材料强调了电子书和纸质书,说明了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C。【考点定位】文化传播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31.材料第七届西部文博会2022年9月5日至8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延续上一届“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本届西部文博会将更加注重“合作”、“共享”,并突出丝路与文化交流的主题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展出了陕西的大型3D网络游戏《黄帝》、台湾“创意时尚汉字”等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此届文博会创下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263亿元的历史新高;展示了大批体现中华文化内涵、整合现代科技的民族文化产业;展示了大批来自海外的文物珍品;吸引了逾百万海内外游客参观,共享了一场文化盛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西部文博会举办的文化意义。【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举办文博会,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举办文博会,带动多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举办文博会,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举办文博会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18-【解析】本题以第七届西部文博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这一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西部文博会举办的文化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通常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所以在审题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本题,考生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32.2022年8月1日,第二届“追逐梵高少儿绘画大赛”全国总决赛颁奖典礼暨中荷文化交流活动在荷兰梵高博物馆隆重举行。两年来,大赛组委会在“东方明珠”“艺术广东”“紫竹科技园”“关爱自闭症儿童”“上海设计周展”“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等场所举办了多场艺术公益活动。2022年7月,组委会成功组织80多人的文化艺术参访团赴荷兰、比利时、法国的6个著名博物馆、3个重要艺术写生地与当地的青少年一起交流学习。-18-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答案】(1)中荷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折射出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举办中荷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举办中荷文化交流活动既有助于发展中荷各自的民族文化,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4)举办中荷文化交流活动,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中荷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解析】本题以中荷文化交流活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多样性这一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中荷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折射出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然后分析原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再次,回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有正确的态度,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33.-18-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简称“文博会”),作为透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秉承“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宗旨,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第十一届北京文博会于2022年10月27~30日在北京举办,本届文博会上,带有鲜明中国元素和传统技艺的珠宝、古玩雕刻、紫砂陶瓷等将是展示的重点。其中,以“红色贵族世纪惊艳”为主题的中国特有雕漆珍品展计划展出逾180件精美雕漆艺术品。结合教材,请你为我国深挖传统文化资源提几条建议。【答案】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利用大众传媒,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③立足实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④加大研究,寻求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解析】本题以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召开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为我国深挖传统文化资源提几条建议,属于措施类试题。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做到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立足于社会实践,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34.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答案】①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18-②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交流;③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解析】本题以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点睛】区分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侧重于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1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