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首页 > 试卷 > 初中 > 物理 >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22-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下图中,用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图象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光学元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到处可见,下面事例符合实际的是(  )A.用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放大镜的一倍焦距B.照镜子时看到镜中的你远小近大,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有关C.上年纪人的眼睛会变成俗称的“花眼”,要用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来矫正视力D.幻灯机工作时,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3.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如图,一探照灯照人游泳池中,在池底形成一光斑P,当向游泳池中加水时,光斑(  )A.向M点移动B.向N点移动C.仍在P点D.先向M点移动,后向N点移动 5.生活中我们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下列成语中描述路程的是(  )A.风驰电掣B.疾如雷电C.一箭之遥D.蜗行牛步 6.如图是童谣“小蜂蜜”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20\nA.声带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B.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C.声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大D.声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7.某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像,现将透镜上部遮住不让光通过,则屏上的像(  )A.缺少上部分B.缺少下部分C.大小变化了D.像性质不变,只是变暗了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A.幻灯机B.照相机C.放大镜D.潜望镜 9.一群少先队员带黄色帽子系红领巾,穿白上衣浅蓝色运动裤,用红色的追光灯照射下在舞台上表演节目,观众看到的是(  )A.黄帽、红领巾、白上衣、蓝裤B.上衣、红领巾均为红色,帽裤均为黑色的C.黄帽、红领巾、红上衣、红裤D.四种都为红色的 10.潜望镜、老花镜、近视镜、汽车的观后镜,依次用的是(  )A.凹透镜、凹透镜、凸透镜、凸面镜B.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C.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D.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凸透镜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16分)11.一个重物从某高处自由下落,在落地前的1s内,正好通过10m的路程,则这个重物在整个下落过程中(  )A.平均速度可能等于10m/sB.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C.平均速度可能等于7.5m/sD.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12.下列成语涉及的物理现象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A.一日千里﹣﹣速度B.隔墙有耳﹣固体传声C.猴子捞月﹣﹣光的折射D.杯弓蛇影﹣﹣光的反射 1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年放炮,有时人需要捂住耳朵,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B.铃声意味着上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0\nC.在室内说话听起来比在室外声音大,主要是因为房间里空气不流通D.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 14.一束太阳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当物体位于凸透镜前10cm处时,凸透镜可能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15.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      的. 16.小明利用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小明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 17.绕操场步行一周大约需要      时间,家里的写字台高大约8      (填单位). 18.“闻其声而知其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特征.“轻声细语”主要是描述声音的      特征.“浑厚低沉”主要是描述歌唱家歌声的      特征. 19.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角为      度,反射角为      度,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      度.若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直角,则应使入射角      (选填“增大”或“减小”)      度.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中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      是入射光线,反射角是      度,玻璃在      .(填“AB面的左方”“AB”面的右方“CD面的上方”或“CD”面的下方) 21.下列是一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①日食和月食②水中倒影③小孔成像④池底“变浅”⑤黑板“反光”⑥雨后彩虹⑦海市蜃楼.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选填序号)  四、作图、(每题2分,共8分)22.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处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OA是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其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20\n 2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4.如图1、2所示,其中F为透镜的焦点,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五、实验与探究题(各题赋分4+6+7)25.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      ,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反射面材料大理石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最强强强较强弱几乎听不到(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26.如图所示是小方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2)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      蜡烛(选填“点燃”或“不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      .(3)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20\n(4)在某次实验中,把蜡烛A放到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5)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27.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过程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将它们的中心调节到      .目的是      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      的实像,图中若固定凸透镜,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又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烛焰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试验中某同学把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固定,结果怎样移动蜡烛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其原因可能是      .  六、计算题(5+6)28.一小汽车以30m/s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0.6s后开始刹车,又经4.4s滑行52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       m/s. 29.一辆以20m/s的速度向前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方山崖3600m处鸣笛,问驾驶员多长时间能听到回声?  2022-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下图中,用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图象是(  )20\n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考点】匀速直线运动.【专题】图析法;图像综合题.【分析】(1)对路程﹣﹣时间图象来说,如果物体的路程随时间不改变,说明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大,说明物体加速运动;如果物体路程随时间减小,说明物体减速运动.(2)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如果速度随时间不改变,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如果速度随时间变大时,说明物体加速运动;如果速度随时间减小,说明物体减速运动.【解答】解:①图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不变,所以①图中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②图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②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不变,所以③图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④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④图反映物体在做加速运动;所以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②和③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以及速度与时间的图象,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光学元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到处可见,下面事例符合实际的是(  )A.用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放大镜的一倍焦距B.照镜子时看到镜中的你远小近大,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有关C.上年纪人的眼睛会变成俗称的“花眼”,要用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来矫正视力D.幻灯机工作时,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实像【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跟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3)近视眼是用凹透镜来矫正的,远视眼是用凸透镜进行矫正的.【解答】解:A、用放大镜看中国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符合题意.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根据像近大远小,是因为眼睛看像的视角不同造成的.不符合题意.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来矫正视力;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远视眼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来矫正视力的;不符合题意.D、投影仪工作时,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1)人离平面镜越近感觉像越大,像的大小实际上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只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大.20\n(2)像的正立和倒立,不是相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来讲的,而是相对于成像的物体来讲的. 3.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①发声的音叉只有振动才会溅出水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②用手按住二胡发声的琴弦时,琴弦振动停止,琴声就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③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的快、慢不同时,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④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说话声音不能通过真空进行传播,所以对方不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选B.【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4.如图,一探照灯照人游泳池中,在池底形成一光斑P,当向游泳池中加水时,光斑(  )A.向M点移动B.向N点移动C.仍在P点D.先向M点移动,后向N点移动【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从东向西斜着射向池底中央的入射光线位置不随灌满水的过程而发生变化,随着水位的上升,入射点逐渐向光线发出的方向移动.【解答】解:当池中的水增多时,作图如下:水增多时液面升高,但入射光线的角度没变,折射光线的角度也不变,由图可知光斑向右移动.故选B.【点评】①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20\n②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生活中我们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下列成语中描述路程的是(  )A.风驰电掣B.疾如雷电C.一箭之遥D.蜗行牛步【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要判断哪个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就看哪个成语中既有时间又有路程.【解答】解:这四个选项中的成语,“疾如雷电”、“蜗行牛步”、“风驰电掣”这三个成语描述的是物体运动快慢.“一箭之遥”指的是路程;故选C.【点评】本题很好的将物理知识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类似的像古文中的诗句、生活中的谚语所包含的物理道理都是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这类题能提高学生的做题兴趣,也能很好的利用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达到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一道好题. 6.如图是童谣“小蜂蜜”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声带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B.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C.声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大D.声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应用题;图析法.【分析】(1)根据五线谱标识可知,“大家一齐”的简谱应为“1、2、3、4”,即音调逐渐在升高.(2)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是指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解答】解:通过五线谱判断出音调在逐渐升高,音调由频率决定,所以其频率在逐渐升高,频率的定义是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所以判断出1s内的振动次数变多.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知道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频率的定义,同时要了解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 7.某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像,现将透镜上部遮住不让光通过,则屏上的像(  )A.缺少上部分B.缺少下部分C.大小变化了D.像性质不变,只是变暗了【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分析】根据物体具体的成像的过程,分析挡住透镜上部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0\n【解答】解:物体的每一点发出的无数光线,即这些光线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上部成像在光屏上,也有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下部成像在光屏上.所以当挡住凸透镜的上部时,只是挡住了该点发出的成像光线的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下部的那部分光线仍能成像在光屏上,所以成像的性质不变.由于通过的光在减少,所以像的亮度变暗.综上分析,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时,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答案,由于挡住了凸透镜的上部,上面的光线不能通过,故缺少上半部分.有的同学考虑的更仔细,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所以应该是缺少下部分.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其成像的具体过程不清楚造成的.如果掌握了物体的成像光路图,此题就容易解决了.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A.幻灯机B.照相机C.放大镜D.潜望镜【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专题】压轴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并且要知道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解答】解: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A符合题意.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小于物距.B不符合题意.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C不符合题意.平面镜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20\n9.一群少先队员带黄色帽子系红领巾,穿白上衣浅蓝色运动裤,用红色的追光灯照射下在舞台上表演节目,观众看到的是(  )A.黄帽、红领巾、白上衣、蓝裤B.上衣、红领巾均为红色,帽裤均为黑色的C.黄帽、红领巾、红上衣、红裤D.四种都为红色的【考点】物体的颜色.【专题】应用题.【分析】(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2)白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各种颜色的物体被白光照射,看到的是它的本色.【解答】解:红光照在黄色帽子上被帽子吸收,我们看到帽子是黑色的;红光照在红领巾上被红领巾反射,我们看到红领巾是红色的;红光照在白上衣上被反射,我们看到的上衣是红色的;红光照在浅蓝色运动裤上被运动裤吸收,我们看到运动裤是黑色的;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是一道基础题;应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10.潜望镜、老花镜、近视镜、汽车的观后镜,依次用的是(  )A.凹透镜、凹透镜、凸透镜、凸面镜B.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C.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D.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凸透镜【考点】生活中的透镜;凸面镜和凹面镜.【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分析】根据各种透镜和面镜的作用和用途进行选择.平面镜能改变光路制作潜望镜,能成像制成穿衣镜.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像,制成汽车观后镜.凹面镜能使光线会聚,制成太阳灶和医生检查耳道的额镜;根据光路可逆的,把凹面镜制成汽车头灯、手电筒等.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制成老花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制成近视镜.【解答】解:潜望镜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老花镜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使像呈在视网膜上;近视镜利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像呈在视网膜上;汽车观后镜利用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像;所以依次用的是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故选:C.【点评】掌握根据面镜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应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凸面镜和凸透镜,凹面镜和凹透镜的对光线的作用截然不同,注意区分.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16分)20\n11.一个重物从某高处自由下落,在落地前的1s内,正好通过10m的路程,则这个重物在整个下落过程中(  )A.平均速度可能等于10m/sB.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C.平均速度可能等于7.5m/sD.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先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求出最后1s的平均速度,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大.【解答】解:最后1s的平均速度:v===10m/s,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是越来越快,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1s的平均速度,故AB错误,CD正确;故选CD.【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知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速度是越来越快,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2s的平均速度,这是本题的难点. 12.下列成语涉及的物理现象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A.一日千里﹣﹣速度B.隔墙有耳﹣固体传声C.猴子捞月﹣﹣光的折射D.杯弓蛇影﹣﹣光的反射【考点】物理常识.【专题】其他综合题.【分析】(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3)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解答】解:A、“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指的是速度,故A正确;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B正确;C、水中捞月,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C错误;D、杯弓蛇影是弓在液面形成的倒影,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正确.故选ACD.【点评】成语、诗词、歌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要从字面去理解其含义,是一种创新的题型.物理和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平时需要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尝试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 1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年放炮,有时人需要捂住耳朵,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B.铃声意味着上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在室内说话听起来比在室外声音大,主要是因为房间里空气不流通D.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植物造林可以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0\n【解答】解:A、过年放炮,有时人需要捂住耳朵,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这种能量会对人的听觉器官造成伤害,故说法正确;B、铃声意味着上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说法正确;C、在室内说话听起来比在室外声音大,主要是因为声音遇到墙壁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而不是因为房间里空气不流通,故说法错误;D、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说法正确.故选AB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与声学有关的一些基本现象,能找准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即可顺利解答,难度不大. 14.一束太阳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当物体位于凸透镜前10cm处时,凸透镜可能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分析】利用题目中告诉的信息确定焦距,然后利用焦距与物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解答】解: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5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由此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当物体在镜前10厘米时,此时的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综上分析,只有C正确.故选C.【点评】根据此题中告诉的信息可以从而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突破,因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是解决此题的入手点.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15.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船 ,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 运动 的.【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船相当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船是运动的.故答案为:船;运动.【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0\n16.小明利用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小明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物体的长度是 2.36cm .【考点】长度的测量.【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刻度尺测量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分度值.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解答】解:(1)由测量结果2.35cm分析,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对应的单位是mm,即它的分度值是1mm.(2)物体的长度=≈2.36cm.故答案为:1mm;2.36cm.【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根据给出数据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和对误差的认识,及减小误差的途径,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算出结果,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17.绕操场步行一周大约需要 5.5min 时间,家里的写字台高大约8 dm (填单位).【考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根据对常见物体和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解答】解:一般操场的周长在400m左右,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2m/s左右,所以步行一周的时间在≈333s,接近5.5min;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写字台的高度在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左右,在80cm=8dm左右.故答案为:5.5min;dm.【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18.“闻其声而知其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音色 特征.“轻声细语”主要是描述声音的 响度 特征.“浑厚低沉”主要是描述歌唱家歌声的 音调 特征.【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解答】解: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轻声细语”是指说话声音小,即声音的响度小;“浑厚低沉”主要是指歌唱家唱歌时声带的振动频率低,使声音的音调低.故答案为:音色,响度,音调.【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三要素及区别,有关这几个概念要注意区分. 20\n19.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角为 70 度,反射角为 70 度,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 40 度.若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直角,则应使入射角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 25 度.【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角度是入射光线延长线的方向与反射光线的方向的夹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入射角是45度.【解答】解:(1)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这个角和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互为余角,故入射角为90°﹣20°=70°;(2)光的反射定律告诉我们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为70°;(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延长线的方向与反射光线的方向的夹角为:180°﹣70°﹣70°=40°;(4)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入射角是45°,而此时入射角是70°,所以要使入射角减小;(5)70°﹣45°=25°故答案为:70;70;40;减小;25.【点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反射角加上入射角;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度数是入射光线延长线的方向与反射光线的方向的夹角.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中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 EO 是入射光线,反射角是 30 度,玻璃在 AB面的左方 .(填“AB面的左方”“AB”面的右方“CD面的上方”或“CD”面的下方)【考点】光的反射定律.【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解答】解:由图可知,∠FOC=30°,∠EOC=90°﹣60°=30°,∴∠FOC=∠EOC故CD为法线,入射光线为EO,反射光线为OF,折射光线为OG,入射角等于30°;又∵入射角为∠EOC,折射角为∠GOD,且∠EOC<∠GOD以及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0\n∴玻璃在AB面的左方.故答案为:EO;30;AB面的左方.【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 21.下列是一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①日食和月食②水中倒影③小孔成像④池底“变浅”⑤黑板“反光”⑥雨后彩虹⑦海市蜃楼.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①③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②⑤ ;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④⑥⑦ .(选填序号)【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光的传播有三种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等.【解答】解:①日食和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②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③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④池底变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⑤黑板反光是镜面反射,是反射现象;⑥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是光进空气中的小水珠多次折射形成的;⑦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答案为:①③;②⑤;④⑥⑦.【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光的直线传播,是一道光学基础题.需要注意的是彩虹的成因是光的折射现象. 四、作图、(每题2分,共8分)22.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处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OA是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其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解答】解: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20\n【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折射定律的应用情况,注意真实光线为实线,法线为虚线. 2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专题】图像综合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点评】本题考查了如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一定要掌握这种技巧. 24.如图1、2所示,其中F为透镜的焦点,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考点】透镜的光路图.【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分析】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解答】解: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20\n【点评】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五、实验与探究题(各题赋分4+6+7)25.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 不变 ,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反射面材料大理石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最强强强较强弱几乎听不到(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有关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差或易于吸收声音 (写出一条即可).(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 大理石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专题】声现象;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2)一种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时,探究现象和其中一个因素关系时,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根据实验表格,分析反射声音强弱与充当反射面材料的关系,并得出结论.(3)利用声音反射现象,进行选择反射效果好的材料做反射面.【解答】解:(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是为了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2)由实验表格知,材料不同,反射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由实验表格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大理石反射效果最好,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差或易于吸收声音.20\n(3)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大理石.故答案为:(1)不变;(2)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差或易于吸收声音;(3)大理石.【点评】本题是信息给予题,没有直接考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是给定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得出结论,并且根据结论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题型更能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6.如图所示是小方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 .(2)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 不点燃 蜡烛(选填“点燃”或“不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 .(3)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4)在某次实验中,把蜡烛A放到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5)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2)在实验中,用蜡烛B来替代蜡烛A的像,是用到了等效替代法;(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到;(4)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B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既用蜡烛B来替代蜡烛A的像,这里应用了等效替代法.(3)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是虚像.(4)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A的像与蜡烛B不能重合.20\n(5)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2)不点燃;完全重合;(3)虚;(4)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5)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点评】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27.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过程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将它们的中心调节到 同一高度 .目的是 像成在光屏中央 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倒立 、 放大 的实像,图中若固定凸透镜,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再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又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烛焰所成的像将 变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试验中某同学把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固定,结果怎样移动蜡烛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其原因可能是 光屏在一倍焦距内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专题】实验题.【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2)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根据这个原理制成;(3)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4)从成像规律上考虑: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大于1倍焦距;若蜡烛恰好放在焦点上,则不会成像;放在焦点以内,则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会呈现在光屏上.【解答】解:(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2)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由图知,此时物距u=15cm,蜡烛在1倍、2倍焦距之间,所以在光屏上成放大、倒立的实像.生活中所用的幻灯机、投影仪都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3)若将蜡烛移动30cm处,此时蜡烛在2f处,所以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所以像变大大;物距增大了,所以像距需要减小,因此光屏要向左移动.(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成在1倍焦距以外,所以当光屏在焦点以内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答案为:同一高度;像成在光屏中央;倒立;放大;左;变小;光屏在焦点以内.【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属于常见题型;要明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都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 六、计算题(5+6)28.一小汽车以30m/s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0.6s后开始刹车,又经4.4s滑行52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  14 m/s.【考点】速度的计算.【专题】应用题.20\n【分析】先算出0.6s汽车行驶的路程,再根据速度公式v=就可求出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解答】解:0.6s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vt=30m/s×0.6s=18m,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v均====14m/s,故答案为:14.【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0.6s汽车行驶的路程是解题的关键. 29.一辆以20m/s的速度向前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方山崖3600m处鸣笛,问驾驶员多长时间能听到回声?【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时间t,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鸣笛处距离山崖的2倍,据此求出行驶的时间.【解答】解:设从鸣笛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为t,在时间t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20m/s×t,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t,因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鸣笛处到山崖距离的2倍,所以,s1+s2=2s,则20m/s×t+340m/s×t=2×3600m,解得:t=20s,答:驾驶员20s能听到回声.【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明确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鸣笛处距离山崖的2倍是关键. 20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