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京市昌平区2022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首页 > 试卷 > 初中 > 化学 > 北京市昌平区2022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北京市昌平区2022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A、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不是氧气,故选项错误.B、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故选项正确.C、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D、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不是稀有气体,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很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2.(1分)(2022•北京)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硅B.氧C.铝D.铁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元素的简单分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A、硅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硅,故选项错误.B、氧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氧,故选项错误.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项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不是铁,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很简单,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了解元素的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1分)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H2OB.KClO3C.NaClD.H2SO4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B、KClO3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C、NaCl19\n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但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D、H2SO4是由氢、硫、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氧化物的判断,抓住氧化物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1分)(2022•北京)喝牛奶可以补钙,这里的钙指的是(  ) A.分子B.原子C.元素D.单质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元素组成..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宏观概念;而单质指的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解答:解:喝牛奶可以补钙,是因为牛奶中有含有钙元素的物质,而不是有钙这种物质,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分子、原子、元素、单质的不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5.(1分)(2022•门头沟区一模)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的是(  ) A.红磷B.木炭C.甲烷D.铁丝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正确.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C、甲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6.(1分)(2022•北京)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B.牛奶C.白糖D.植物油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A错;19\nB、牛奶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B错;C、白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和水形成溶液.故C正确;D、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D错.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7.(1分)下列图标中,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 A.B.C.D.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B、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易燃物质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1分)碳、氢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B.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碳、氢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及灵活应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9.(1分)(2022•化州市一模)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 A.N2B.O2C.COD.CO2考点:一氧化碳的毒性..19\n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窒息死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氮气不具有毒性,故选项错误.B、氧气能供给呼吸,不具有毒性,故选项错误.C、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窒息死亡,故选项正确.D、二氧化碳不具有毒性,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与中毒原理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0.(1分)下列微粒中,能够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A.HB.H2C.H+D.H2O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因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氢分子,再选择表示氢分子的符号即可.解答: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能够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氢分子.A、表示氢元素和氢原子,故A错误;B、表示氢分子,故B正确;C、表示氢离子,故C错误;D、表示水分子,不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的理解与对化学式含义的理解.难度不大.理解化学用语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1.(1分)(2022•静海县二模)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数目B.原子质量C.物质种类D.元素种类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此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原子质量也不变,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由新物质生成,所以物质种类一定变,就可以正确求解.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有几个不变,其中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原子质量也不变,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由新物质生成,所以物质种类一定变.故选C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反应中的变与不变,会运用化学中的基本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2.(1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9\n A.倾倒液体B.检查气密性C.加热液体D.称量固体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称量器-托盘天平;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液体取用需要注意事项进行判断;B、根据检查气密性需要注意事项进行判断;C、根据液体加热需要注意事项进行判断;D、使用托盘天平是,注意“左物右码”,否则称量不准确.解答:解:A、倾倒液体时,瓶塞取下后要倒放在试验台上,容器口应紧靠.故本选项操作错误;B、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故本选项操作正确;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已经超过试管体积的.故本选项操作错误;D、使用托盘天平是,注意“左物右码”,图中操作错误,故错误;故选:B.点评: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3.(1分)下列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 A.2个氧分子:2OB.一氧化碳:CoC.3个钠离子:3Na+D.氧化钠:NaO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B、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D、氧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解答:解:A、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B、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钠离子可表示为:3Na+,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D、氧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Na2O19\n,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4.(1分)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3瓶气体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B.插入燃着的木条C.闻气体的气味D.倒入澄清石灰水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氧气、空气、氮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此法不可取.故A不适合;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木条熄灭的是氮气.故B适合.C、氧气、空气、氮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此法不可取.故C不适合;C、氧气、空气、氮气加入澄清石灰水都无明显现象.故D不适合;故选B.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氧气、空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的性质的了解,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际,逐一分析推断. 15.(1分)(2022•厦门)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分析比较法.分析:A、根据防止触电的情况判断.B、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C、根据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及防护措施判断.D、根据灭火器和种类和适用范围判断.解答:解:A、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水灭火,所以错误.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正确.C、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所以正确.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能有效保护书籍,所以正确.故选A.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 19\n16.(1分)(2022•门头沟区二模)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熄灭后应立刻打开弹簧夹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D.实验时,只取用极少量红磷,可减少污染且不影响实验结果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组成的测定;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要想结论准确,做该实验时,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药品的量要足,把氧气全部耗尽;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读数等等.燃烧结束后立刻打开弹簧夹,测量的结果会小于.解答:解:A、燃烧结束后立刻打开弹簧夹,由于剩余气体膨胀,测量的结果会小于,故此选项错误.B、加紧弹簧夹是因为防止燃烧时气体膨胀溢出,故此选项正确.C、红磷过量,能把氧气全部耗尽,剩余物主要是氮气,同时还含有其他气体,故此选项错误.D、红磷量少氧气不能耗尽,则测量的数据会不准确,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该实验的结论和实验中注意事项是考查重点. 17.(1分)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O3固体受热分解时,放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可能是(  ) A.SO2B.NH3C.NO2D.N2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题意,AgNO3固体受热分解时,放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常见气体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AgN03中不含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放出的气体不可能是S02,故选项错误.B、AgN03中不含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放出的气体不可能是NH3,故选项错误.C、AgN03中含有银、氮、氧三种元素,N02又有刺激性气味,放出的气体有可能是S02,故选项正确.19\nD、AgN03中含有银、氮、氧三种元素,N2是无色、无味的气味,放出的气体不可能是N2,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常见气体的物理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1分)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碳具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 B.氧气具有可燃性,用于火箭发射 C.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用于食品防腐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于制成各种灯具考点:碳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用途..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碳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B、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C、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判断;D、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来考虑本题:化学性质稳定常做保护气,充入灯管中能呈现不同颜色,做不同的电光源.解答:解:A、碳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能用于冶炼金属,故A说法正确;B、氧气能帮助燃烧,但是本身不具有可燃性,故B说法错误;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食品防腐,故C说法正确;D、稀有气体用于制成各种灯具,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性质,故D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19.(1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2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19\n专题:科学探究.分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就是根据这三个条件来设计.解答:解:A、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故正确;B、若没有氧气,可燃物也不能燃烧,所以在图1中给白磷通入二氧化碳白磷不燃烧,故正确.C、图2使用冰水温度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不燃烧,故正确.D、由于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而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会燃烧,故错误.故选D点评:我们往往认为水中的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燃烧.但是从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何环境下都可燃烧. 20.(1分)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 A.B.C.D.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来分析解答A.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质量不断增加,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B.加热一段时间后氧气的体积不断增加,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C.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不断减少,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D.加热一段时间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解答:解: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A.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质量不断增加,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图象不正确;B.加热一段时间后氧气的体积不断增加,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图象不正确;C.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不断减少,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图象正确;D.加热一段时间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以致反应结束后不变;图象不正确;答案:C点评:掌握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共32分)21.(7分)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C (填字母序号).A.河水B.自来水19\nC.蒸馏水D.矿泉水(2)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其作用是 吸附 和过滤水中的杂质.(3)常用 肥皂水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4)实验室中电解水(如图所示),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是 氧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5)下列关于“H2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③ (填数字序号).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表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③表示一个水分子④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氢气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空气与水.分析:(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2)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异味等;(3)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4)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5)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该物质的1个分子,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解答:解:(1)A.河水中含有水和一些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B.自来水中含有水和一些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C.蒸馏水中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D.矿泉水中含有水和一些溶于水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C.(2)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其作用是吸附和过滤水中的杂质.故填:吸附.(3)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故填:肥皂水.(4)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是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填:氧气;2H2O2H2↑+O2↑;氢元素和氧元素.19\n(5)“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一个水分子.故填:①③.点评: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这是判断物质种类的基础,要注意理解. 22.(6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煤、 石油 和天然气是常见的化石燃料.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2)为缓解化石燃料短缺的状况,人们开始转向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汽车配有可折叠帐篷,上面嵌入了很多光电板,展开后可将 太阳能 转变为电能,为汽车行驶提供动力.(3)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①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BC (填图中字母).②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4 .③若36gB参加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 4 g.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1)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天然气;天然气燃烧可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分析解答;(3)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逐一解答.解答:解:(1)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天然气;天然气燃烧可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2)新能源汽车配有可折叠帐篷,上面嵌入了很多光电板,展开后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为汽车行驶提供动力.(3)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是:C+H2OCO+H2.①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所以属于化合物的是BC;②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3:4;③设则生成D的质量为xC+H2OCO+H236gx18219\n=x=4g故答案为:(1)石油;CH4+2O2CO2+2H2O.(2)太阳能;(3)①BC;②3:4;③4.点评:利用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是此题解答的关键. 23.(5分)阅读下列科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1915年4月22日下午5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军对峙的比利时伊珀尔战场,趁着顺风,德军一声令下开启了大约6000只压缩氯气(Cl2)钢瓶.霎时间,在长约60公里的战线上,黄绿色的云团飘向法军阵地.所经之地绿色植被枯黄褪色;英法士兵先是咳嗽继而喘息,甚至死亡,部分逃到高高的山上的士兵活了下来;战场上的武器锈迹斑斑.这就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化学战.(1)推测氯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 .(2)推测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毒性、与金属反应、氧化性、漂白性、腐蚀性 .(3)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17 .【材料2】氯气可用于制备多种消毒剂.①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型杀菌消毒保鲜剂.②漂白粉是一种广泛普及的杀菌消毒漂白剂,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其水溶液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HClO],HClO起到杀菌、消毒、漂白的作用.(1)①中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4 .(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lO)2+H2O+CO2═CaCO3↓+2HClO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等;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可以根据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代数和为零计算未知元素的化合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解答:解:根据【材料1】中的叙述,可知氯气的物理性质有: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等;化学性质有:有毒性、能与金属反应、氧化性、漂白性、腐蚀性等;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信息,可知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材料2】(1)根据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代数和为零,在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2)次氯酸钙水溶液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H2O+CO2═CaCO3↓+2HClO;故答案为:【材料1】(1)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2)毒性、与金属反应、氧化性、漂白性、腐蚀性;(3)17;19\n【材料2】(1)+4;(2)Ca(ClO)2+H2O+CO2═CaCO3↓+2HClO.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其安全自救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24.(7分)溶液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依据相关信息回答问题:资料: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部分数据已做取整数处理)如下表所示:温度/℃10203040506070溶解度/g2132466486110138(1)农业上,硝酸钾用作水溶性肥料,为作物补充氮和钾元素.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 硝酸钾 .(2)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100g水,在40℃时,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10g、86g、64g、32g硝酸钾,充分溶解,如图1所示.① ABC (填字母序号)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②使B烧杯的溶液升温至50℃时,溶液的质量为 186 g.③采用一种方法使A中的固体恰好溶解.对于最终四个烧杯中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填字母序号).a.溶剂质量可能相等b.溶质质量可能相等c.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有相等的d.烧杯A中的溶液质量分数可能最大(3)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可制得重要化工产品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可用于治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并回收二氧化硫,反应的主要流程如图2:①实际生产中,在一定温度下,配制100t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的饱和氯化钠溶液,需水的质量为 75 t.②以上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氯化钠 .③亚硫酸氢钠(NaHSO3)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0.8 %(计算结果精确到0.1%).考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1)溶质的判断: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时溶剂,两种液体混合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只要有水,水一定是溶剂.(2)在一定温度和溶剂中,有溶质析出的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能力,溶质不会溶解,则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没有固体析出的溶液可能是恰好饱和或不是饱和溶液;结合溶解度的概念及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考虑;(3)①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9\n溶质的质量;②根据物质转化过程分析;③根据化学式中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计算.解答:解:(1)硝酸钾溶液,溶质是硝酸钾;(2)①依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A、B中有固体出现,一定是饱和溶液,由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64g,可知100g水中溶解64g硝酸钾恰好饱和,D一定不饱和;②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86g,可知100g水中溶解86g硝酸钾恰好饱和,可见使B烧杯的溶液升温至50℃时,硝酸钾完全溶解,溶液的质量为186g.③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以升高温度,加入溶剂也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如果用升高温度的方使固体恰好溶解,则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分数增大,如果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此时溶液质量分数最大,故ad正确;如果用加入溶剂的方使固体恰好溶解,则溶剂、溶质的质量都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是相等的,故c正确;无论用什么方法使固体恰好溶解,溶质的质量都会增加,所以b错误;(3)①水的质量=100t﹣100t×25%=75t;②根据物质转化过程,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氯化钠;③亚硫酸氢钠(NaHSO3)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8%.故答案为:(1)硝酸钾(KNO3);(2)①ABC;②186;③acd(3)①75;②氯化钠(NaCl);③30.8.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须认真仔细. 25.(7分)A、B、C、D、E、F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D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B、C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1)若A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不同的气体.则A完全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化合 反应.(2)B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C和无色气体D,C和D都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B溶液中的溶质是 H2O2 (用化学式表示),D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潜水 .(3)如图所示将固体E放入大烧杯中的水里,小烧杯中F的饱和溶液变浑浊.则E的化学式可能为 NaOH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与水反应放出热量,F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固体析出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分析:根据A、B、C、D、E、F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A、D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B、C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19\n(1)根据A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不同的气体,所以A是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然后进行验证即可;(2)根据B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C和无色气体D,C和D都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所以C是水,D是氧气,所以B就是过氧化氢溶液,然后进行验证即可;(3)根据将固体E放入大烧杯中的水里,小烧杯中F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F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F就是氢氧化钙,E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放热进行分析.解答:解:A、B、C、D、E、F均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A、D为单质,其余均为化合物,B、C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1)A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不同的气体,所以A是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A完全燃烧时的反应是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O2,该反应满足化合反应多变一的条件,属于化合反应;(2)B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C和无色气体D,C和D都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所以C是水,D是氧气,所以B就是过氧化氢溶液,B溶液中的溶质是H2O2,氧气可用于潜水;(3)将固体E放入大烧杯中的水里,小烧杯中F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F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F就是氢氧化钙,E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放热,所以E的化学式可能为NaOH,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F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固体析出.故答案为:(1)C+O2CO2,化合反应;(2)H2O2,潜水;(3)NaOH,与水反应放出热量,F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固体析出.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题(共3个小题,共22分)26.(7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 酒精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C (填字母序号,下同).如图E所示,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Fe3O4 .19\n(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木条熄灭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来选择收集气体的装置.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需选择固液不需加热的B作为发生装置;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木条熄灭,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答案:(1)酒精灯;(2)2KMnO4K2MnO4+MnO2+O2↑;C;3Fe+2O2Fe3O4;(3)CaCO3+2HCl═CaCl2+H2O+CO2↑;B;木条熄灭.点评:此题重在考查同学们对常用化学仪器的了解和识记情况,只有很好的认识它们,做实验才能得心应手.重在考查根据物质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选取装置.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化学方程式. 27.(7分)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干冰做兴趣实验.(1)在降温加压时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液体,温度进一步降低,液态二氧化碳可变成雪花状固体﹣干冰.上述过程发生了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之间有间隔 .(2)如图1所示向盛有干冰的玻璃容器中加入热水,立即产生大量浓厚的白雾,在容器口涂一层洗涤灵膜,很快观察到膜鼓起(如图2),此时容器中的主要气体是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3)向图3装置的小试管中加入适量干冰,看到U形管中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干冰升华吸热,集气瓶中温度降低,导致气压减小 .(4)另取一盛有适量澄清石灰水的玻璃容器,向其中加入少量干冰,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浑浊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19\n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及分子的特点分析;(2)根据干冰的升华分析;(3)干冰升华吸热,集气瓶中温度降低,导致气压减小;(4)根据干冰升华变成气体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答:解:(1)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引起三态变化的原因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2)向干冰中倒热水,干冰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另外还有热水中的水蒸气;(3)干冰升华吸热,集气瓶中温度降低,导致气压减小;(4)干冰升华变成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为:(1)物理分子间有空隙(2)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3)干冰升华吸热,集气瓶中温度降低,导致气压减小(4)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干冰的升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点,难度不大. 28.(8分)实验室中有甲、乙两瓶过氧化氢溶液,均标有“10%”字样.相同条件下,用这两瓶过氧化氢溶液制取150mL氧气,所用时间明显不同.对此,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猜想】两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进行实验】序号实验装置主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1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甲、乙两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对比观察两支试管中均有细微的气泡产生实验2将两个相同的蜡烛分别点燃后放入两个烧杯中,然后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甲、乙两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等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两烧杯内液体中均产生气泡、有白雾,两烧杯内蜡烛均继续燃烧,但加入甲瓶溶液的烧杯中,蜡烛燃烧得更明亮实验3向装有等量二氧化锰的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甲、乙两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两锥形瓶内液体中均产生气泡、有白雾,同时有现象①出现【实验结论】甲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与解释】(1)实验2和实验3中,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19\n(2)实验2中,影响蜡烛燃烧明亮程度的因素是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产生氧气的量(或速率)不同 .(3)实验3中,现象①为 加入甲瓶中过氧化氢溶液的天平读数变化较快,稳定时数值较小 .【反思与评价】(1)实验1未观察到现象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缓慢 .(2)实验2和实验3分别应用了化学科学研究中两种重要的方法,它们是 定性研究 和 定量研究 .(3)通过以上实验得到如下启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反应物的浓度、催化剂 ;欲使燃着的物质燃烧更旺,可采用的方法是 增加氧气的浓度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科学探究.分析:【分析与解释】(1)根据反应的原理来书写方程式;(2)根据促进燃烧的条件来分析;(3)溶质的质量分数大的,产生的氧气就多;【反思与评价】(1)过氧化氢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速率很慢;(2)根据两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结论来分析;(3)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促进燃烧的方法来分析.解答:解:【分析与解释】(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故填:2H2O22H2O+O2↑;(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产生的氧气速率不同,产生氧气速率大的,蜡烛燃烧就旺盛;故填: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产生氧气的量(或速率)不同;故填: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产生氧气的量(或速率)不同;(3)因为甲瓶内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那么加入催化剂后产生氧气的速率快,天平读数变化较快,产生的氧气多,稳定后数值较小.故填:加入甲瓶中过氧化氢溶液的天平读数变化较快,稳定时数值较小;【反思与评价】(1)实验1中,过氧化氢溶液中没有加入催化剂,所以产生气体的速率较慢;故填: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缓慢;(2)实验2证明了产生氧气的速率不同,属于定性研究,实验3探究了产生的氧气质量不同,属于定量研究;故填:定性研究;定量研究;(3)由此实验可知,反应物的浓度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均能影响反应的速率,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故填:反应物的浓度、催化剂;增加氧气的浓度.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尽可能的把题中的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找出,然后再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答案. 四、计算题(共2个小题,共6分)19\n29.(3分)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气体主要有NO和NO2,它们污染环境,可用氨气(NH3)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NO+NO22N2+3H2O.若反应后得到56gN2,理论上消耗氨气多少克?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可根据氮气的质量,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氮气和氨气的质量比,列出比例式进行求解.解答:解:设消耗氨气的质量为x2NH3+NO+NO22N2+3H2O3456X56克解之得:x=34g答:消耗氨气的质量为34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比较简单,关键是步骤要规范.30.(3分)工业上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纯碱(Na2CO3)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现将12g含有氯化钠的纯碱加入到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收集到4.4g的气体(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计算反应后得到氯化钠溶液的质量.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以及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列比例式即可求得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进而求出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即可;解答:解:设:稀盐酸中溶质HCl的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7344x4.4gx=7.3g稀盐酸的质量==50g反应后得到氯化钠溶液的质量=12g+50g﹣4.4g=57.6g答案:反应后得到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57.6g.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分数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19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