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安徽省宿州市桥区2015_2016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资料简介

2022-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品红扩散B.铁器生锈C.冰雪融化D.花香四溢 2.过氧乙酸(化学式C2H403)是一种常用的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态消毒剂,易挥发、易溶于水、乙醇,易分解生成乙酸、氧气.下列关于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易分解,说明其性质不稳定B.无色、易挥发、易溶于水等描述是过氧乙酸的化学性质C.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3个氧元素组成D.过氧乙酸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氧化物 3.如图是汽车尾气处理器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氮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的物质都是无毒、无害组成空气的物质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D.反应前后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4.氯酸钠(NaClO3)是“8.12”天津塘沽化学仓储爆炸的罪魁祸首,其性质类似KClO3.将氯酸钠与红磷等可燃物混合可制成炸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ClO3在爆炸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B.可用NaClO3作原料制取氧气C.红磷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NaCl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6.5g 5.和县城北20公里覆釜山下有一温泉,名“香淋泉”,也叫“太子汤”.泉水四季常温,可治皮肤病、关节炎等症.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送客避和州》诗中写道:“晓色连古观,春香太子泉”.下列能解释“春香”的是(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C.分子间是有间隔的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6.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B.闻气体的气味C.插入燃着的木条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及分析均合理的是(  )A.排水法收集O2:导气管口刚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收集到的O2更纯净\nB.木炭吸附杂质:木炭烘烤后再放入有异味的水中,烘烤能增强木炭的化学活性C.铁丝在O2中燃烧: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O2接触面积,利于铁丝持续燃烧D.压缩气体实验:装入空气的注射器易压缩,加压可使气态分子体积变小 8.1768年,拉瓦锡对当时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的观念发出挑战.他将一定质量的蒸馏水加入蒸馏器中,反复加热101天,发现蒸馏器中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成土B.物质质量变化也是化学研究的范畴C.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D.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9.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所以原子不能再分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水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0.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A.①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34分)11.如图所示的是海水淡化膜分离技术.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在其左侧得到淡水.其原理是海水中的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而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透过.请回答:\n(1)采用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与化学实验中常见的      操作相似.(2)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海水中实验的物质种类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3)将上述右侧剩余的海水通入直流电,发生如下反应:氯化钠(NaCl)+水次氯酸钠(NaClO)+氢气.产生的氢气从      极放出,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      ,写出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文字表达式      . 12.如图所示是由氢、钠、硫、氯4中元素所形成的5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示意图中的元素,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2)A、B、C、E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填离子符号)(3)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m=      ,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化合物,此时该元素的化合价为      .(4)写出B与E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13.图甲是某实验小组设计的一个探究分子运动实验,实验室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氨气(NH3)臭味,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①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3﹣4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②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缓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③在E、F试管内分别倒入2mL操作①烧杯中酚酞溶液(烧杯中剩余的酚酞溶液用于实验中作比较).然后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备用.另在D、G试管中分别倒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乙连接好,并将G试管放置在热水中,打开铁丝夹,观察几分钟.请回答:(1)按图甲装置实验容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      .(2)请用化学符号表示3个氨气分子      .\n(3)操作③中图乙,烧杯中放热水的目的是      ,实验时可观察到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      、      .(4)对比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到的一个新结论是      .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在实验时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      (写一条). 14.如图是某班进行的“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分组实验.下面是某组凌乱的实验步骤记录:①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②用凸透镜聚集阳光照射红磷;③在集气瓶里加入适量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小块红磷;④红磷燃烧熄灭后,进行震荡;⑤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上述实验正确的步骤为      .(填写序号)(2)红磷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同时产生浓厚的      和热量.请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3)下表为该班的6个实验小组测定的数据:(集气瓶的容积为100mL,已扣除实验前加入的水量)组别123456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152119223020分析实验数据,从第2、3、4、6组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第1组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第5组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15.硫酸铜溶液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某小组拟在相同浓度硫酸铜溶液的催化下,探究硫酸铜对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Ⅰ、分别取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于锥形瓶中,注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如图观察到      ,就可以粗略判断,得出实验结果.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Ⅱ.为进一步判断上述实验结论的准确性,运用图,小刚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案设计.[方案一]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收集相同气体体积所需时间.[方案二]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      .方案二的实验测量结果:物理量实验序号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体积6%硫酸铜溶液的体积(mL)反应的时间(min)生成氧气的体积(mL)18%10mLx5V1216%10mL3yV2表中x=      ,y=      .\n实验结论:通过测量,若V1      V2(填“>”、“=”或“<”),说明      .[继续探究]除了上述探究的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速率?选择一种因素请继续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16.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荣获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计算:(1)青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2)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n2022-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品红扩散B.铁器生锈C.冰雪融化D.花香四溢【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解答】解:A、品红扩散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铁器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冰雪融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花香四溢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2.过氧乙酸(化学式C2H403)是一种常用的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态消毒剂,易挥发、易溶于水、乙醇,易分解生成乙酸、氧气.下列关于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易分解,说明其性质不稳定B.无色、易挥发、易溶于水等描述是过氧乙酸的化学性质C.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3个氧元素组成D.过氧乙酸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氧化物【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B.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分析;C.根据元素的规定来分析;D.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解答】解:A.过氧乙酸易分解生成乙酸、氧气,说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故正确;B.颜色、挥发性、溶解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错误;C.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D.氧化物中只含两种元素,而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故选A.【点评】结合题干信息和化学式的意义解答此类问题,难度较小. 3.如图是汽车尾气处理器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氮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nA.生成的物质都是无毒、无害组成空气的物质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D.反应前后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再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方程式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了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2CO+2NO2CO2+N2.A、生成的物质CO2和N2都是无毒、无害组成空气的物质,故A正确;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B正确;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D、钙反应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故D正确.故选C.【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4.氯酸钠(NaClO3)是“8.12”天津塘沽化学仓储爆炸的罪魁祸首,其性质类似KClO3.将氯酸钠与红磷等可燃物混合可制成炸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ClO3在爆炸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B.可用NaClO3作原料制取氧气C.红磷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NaCl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6.5g【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氧化反应.【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分析】A.根据氯酸钾具有氧化性,而二者性质相似来分析;B.氯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气,结合氯酸钠的性质与之相似来分析;C.根据磷得到氧来分析;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解答】解:A.氯酸钾具有氧化性,而氯酸钠的性质与之相似,也具有氧化性,故正确;B.氯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气,氯酸钠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会生成氧气,故正确;C.在反应中,磷得到了氧气,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故正确;D.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g”,故错误.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氯酸钾的性质以及题干中的信息氯酸钠“性质类似KClO3”是解题的关键. \n5.和县城北20公里覆釜山下有一温泉,名“香淋泉”,也叫“太子汤”.泉水四季常温,可治皮肤病、关节炎等症.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送客避和州》诗中写道:“晓色连古观,春香太子泉”.下列能解释“春香”的是(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C.分子间是有间隔的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晓色连古观,春香太子泉”,闻到“春香”的是因为香味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春香”.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春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B、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闻到“春香”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春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春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无关,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B.闻气体的气味C.插入燃着的木条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气体,故此法不可取;故A不适合;B、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味的气体,故此法不可取.故B不适合;C、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故C适合;D、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而氧气和空气加入澄清石灰水都无明显现象.故D不适合;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氧气、空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的性质的了解,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际,逐一分析推断. 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及分析均合理的是(  )A.排水法收集O2:导气管口刚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收集到的O2更纯净B.木炭吸附杂质:木炭烘烤后再放入有异味的水中,烘烤能增强木炭的化学活性C.铁丝在O2中燃烧: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O2接触面积,利于铁丝持续燃烧D.压缩气体实验:装入空气的注射器易压缩,加压可使气态分子体积变小\n【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空气与水;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根据刚有气泡冒出时,收集的气体不纯解答;B、根据木炭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解答;C、根据铁丝在O2中燃烧时的注意事项解答;D、根据装入空气的注射器易压缩是物理变化解答.【解答】解: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此时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会影响气体的性质实验,故错误;B、木炭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不是增强木炭的化学活性,故错误;C、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O2接触面积,利于铁丝持续燃烧,故正确;D、据装入空气的注射器易压缩是物理变化,气态分子体积不变,间隔变小,故错误.答案:C【点评】这类题目考查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特别是知识的利用有一定的技巧,要填自己有把握的内容. 8.1768年,拉瓦锡对当时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的观念发出挑战.他将一定质量的蒸馏水加入蒸馏器中,反复加热101天,发现蒸馏器中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成土B.物质质量变化也是化学研究的范畴C.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D.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的研究领域.【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要求之一,在整个过程中物质物质的质量没有增减,沉淀不是水产生的而是来自于蒸馏器本身,从而证明了水并没有变成土.【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可知由于水与土组成元素种类不同,故水变土的说法一定错误;B、物质质量变化是化学研究的范畴,正确;C、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正确;D、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正确.故选A【点评】此题是一道实验性简答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对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属基础性实验简答题. 9.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所以原子不能再分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n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水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水的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空气与水.【分析】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解答】解: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构成物质的微粒可能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也可能是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水,例如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种类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要注意理解. 10.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A.①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考点】水资源状况;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分析】水的天然循环一般包括降水、径流、蒸发三个阶段.降水包括雨、雪、雾、雹等形式;径流是指沿地面和地下动着的水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蒸发包括水面蒸发、植物蒸腾、土壤蒸发等.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解答】解: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都正确,故D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D.\n【点评】本题考查水的天然循环,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34分)11.如图所示的是海水淡化膜分离技术.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在其左侧得到淡水.其原理是海水中的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而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透过.请回答:(1)采用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与化学实验中常见的 过滤 操作相似.(2)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海水中实验的物质种类 不会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3)将上述右侧剩余的海水通入直流电,发生如下反应:氯化钠(NaCl)+水次氯酸钠(NaClO)+氢气.产生的氢气从 负 极放出,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 纯度 ,写出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水 .【考点】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空气与水;常见的盐化学肥料;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1)根据混合物分离的原理来分析;(2)根据变化的实质来分析;(3)根据电解海水的现象、氢气的验纯以及文字表达式的写法来分析.【解答】解:(1)此方法类似于过滤﹣﹣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故填:过滤;(2)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故填:不会;(3)电解食盐水时,在负极一侧生成氢气,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故填:负;纯度;氢气+氧气水.【点评】本题考查了海水的淡化、海水的综合利用,难度不大. 12.如图所示是由氢、钠、硫、氯4中元素所形成的5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示意图中的元素,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 质子数 不同.(2)A、B、C、E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S2﹣ .(填离子符号)\n(3)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m= 7 ,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 得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化合物,此时该元素的化合价为 ﹣1 .(4)写出B与E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Na2S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回答;(2)根据原子结构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对于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3)根据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分析回答;(4)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析化合价.【解答】解:(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上述示意图图1中,共有4种质子数,共包含四种元素,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2)在E中,核内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是硫离子,符号为:S2﹣.(3)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由于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m=17﹣2﹣8=7,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此时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4)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若E为离子,应为硫离子,化合价为﹣2价,B为钠离子,化合价为+1价,则BD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故答案为:(1)质子数;(2)S2﹣;(3)7;得到;﹣1;(4)Na2S.【点评】本题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微粒结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会根据结构示意图的特点判断元素的种类,元素的性质等. 13.图甲是某实验小组设计的一个探究分子运动实验,实验室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氨气(NH3)臭味,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①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3﹣4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②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缓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③在E、F试管内分别倒入2mL操作①烧杯中酚酞溶液(烧杯中剩余的酚酞溶液用于实验中作比较).然后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备用.另在D、G试管中分别倒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乙连接好,并将G试管放置在热水中,打开铁丝夹,观察几分钟.请回答:(1)按图甲装置实验容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 在不断运动 .(2)请用化学符号表示3个氨气分子 3NH3 .(3)操作③中图乙,烧杯中放热水的目的是 加热浓氨水 ,实验时可观察到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 E中溶液慢慢变红 、 F中溶液很快变红 .\n(4)对比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到的一个新结论是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在实验时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 同时打开止水夹 (写一条).【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1)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分子在不断运动进行分析;(2)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3)根据E试管与F试管内的酚酞试液都变红色,但F试管内变红的速度比较快进行分析;(4)根据题中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解:(1)按图甲装置实验容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可知: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氨气分子表示为:3NH3;(3)操作③中图乙,烧杯中放热水的目的是加热浓氨水,实验时可观察到E、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E中溶液慢慢变红,F中溶液很快变红;(4)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同时打开止水夹.故答案为:(1)在不断运动;(2)3NH3;(3)加热浓氨水,E中溶液慢慢变红,F中溶液很快变红;(4)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还能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温度低运动速度慢,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在实验时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同时打开止水夹.【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有关实验的设计,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如图是某班进行的“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分组实验.下面是某组凌乱的实验步骤记录:①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②用凸透镜聚集阳光照射红磷;③在集气瓶里加入适量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小块红磷;④红磷燃烧熄灭后,进行震荡;⑤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上述实验正确的步骤为 ⑤③②④①⑥ .(填写序号)(2)红磷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同时产生浓厚的 白烟 和热量.请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下表为该班的6个实验小组测定的数据:(集气瓶的容积为100mL,已扣除实验前加入的水量)组别123456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152119223020分析实验数据,从第2、3、4、6组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0.5% .第1组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没有冷却到室温读数、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n;第5组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止水夹未夹紧,红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使瓶内的气态物质从导管逸出,造成冷却后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多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空气与水.【分析】(1)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来分析;(2)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和原理来分析;(3)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密闭容器内消耗氧气,测量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确定氧气的含量.因此在选择消耗氧气的药品时,应考虑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为固体不能为气体,还应注意装置不漏气,药品的量要足,读数时温度要回到原来的温度等.最后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解答】解:(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小块红磷;用凸透镜聚集阳光照射红磷;红磷燃烧熄灭后,进行震荡;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根据进入的水的体积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填:⑤③②④①⑥;(2)红磷燃烧冒出浓厚的白烟,这是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故填:白烟;磷+氧气五氧化二磷;(3)第2,3,4,6组的水的体积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mL=20.5mL;与空气的体积100mL进行比较,结果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为:=20.5%;第1组进入的水偏少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冷却到室温读数、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等的原因;第5组进入的水偏多可能是因为止水夹未夹紧,红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使瓶内的气态物质从导管逸出,造成冷却后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多.故填:20.5%;没有冷却到室温读数、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止水夹未夹紧,红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使瓶内的气态物质从导管逸出,造成冷却后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多.【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用红磷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明确测定的原理及实验的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15.硫酸铜溶液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某小组拟在相同浓度硫酸铜溶液的催化下,探究硫酸铜对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Ⅰ、分别取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于锥形瓶中,注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如图观察到 产生气泡的速率不同 ,就可以粗略判断,得出实验结果.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水+氧气 .Ⅱ.为进一步判断上述实验结论的准确性,运用图,小刚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案设计.[方案一]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收集相同气体体积所需时间.[方案二]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 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体积 .\n方案二的实验测量结果:物理量实验序号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体积6%硫酸铜溶液的体积(mL)反应的时间(min)生成氧气的体积(mL)18%10mLx5V1216%10mL3yV2表中x= 3 ,y= 5 .实验结论:通过测量,若V1 < V2(填“>”、“=”或“<”),说明 其它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分解速率越快 .[继续探究]除了上述探究的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速率?选择一种因素请继续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结论探究;实验设计中的控制变量思想;科学探究.【分析】Ⅰ、从定性的方面,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不同就可知过氧化氢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根据过氧化氢在硫酸铜作催化剂的条件生成水和氧气进行解答;Ⅱ、根据方案一,得出方案二探究的内容;根据实验目的和方案得出x、y的值以及实验结论;【继续探究】根据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解:Ⅰ、分别取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于锥形瓶中,注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从产生气泡的速率的快慢就可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在硫酸铜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Ⅱ、[方案二]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测定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体积;分析方案二的实验测量结果,可得控制变量x=3,y=5;通过测量,若V1<V2,可得出结论: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体积不同;【继续探究】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同温下取2份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不同的H2O2溶液,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同种催化剂,测量收集一试管气体所需的时间;结果质量分数大的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的氧气快,先收集满.故答案为:产生气泡的速率不同,过氧化氢水+氧气;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体积;3;5;<;在不同过氧化氢浓度下,相同时间收集气体的体积不同;H2O2生成O2的快慢与H2O2的质量分数有关;同温下取2份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不同的H2O2溶液,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同种催化剂,测量收集一试管气体所需的时间;结果质量分数大的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的氧气快,先收集满.\n【点评】培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对比分析.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16.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荣获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计算:(1)青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2)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3)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4)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2)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28.4%.故答案为:(1)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11:40;(2)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4%.【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