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四川省泸州泸县2022-2022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中国()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天京事变D.天京的陷落4.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虎门条约》的签订C.《天津条约》的签订D.《瑷珲条约》的签订5.十九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常常用“割地”“赔款”来向外国列强“求和”,继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下列帝国列强中,通过“充当帮凶”趁火打劫而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A.沙俄B.美国C.日本D.英国6.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A.虎门销烟B.“亚罗号事件”C.金田起义D.天京事变7.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师夷长技、自强求富C.维新变法、救亡图存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7\n8.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近代最早创建的几支海军是()①南洋②北洋③西洋④福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9.中国近代有许多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但目的各不相同,其中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学习西方军事,武力抵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C.学习西方思想,改革清朝制度D.学习西方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0.《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D.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211.“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材料中提到的先生是()A.谭嗣同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12.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日渐暴露后,极力反对其复辟帝制的有()①孙中山②梁启超③蔡锷④康有为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3.领导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是()A.李大钊B.刘道一C.黄兴D.秋瑾14.“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下面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15.许多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基于他()A.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B.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6.某一历史人物的葬礼上,贴着这样一副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该历史人物是()A.宋教仁B.袁世凯C.孙中山D.蒋介石7\n17.1913年,宋教仁被刺一案真相大白后,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国民党反对袁世凯的这次斗争,之所以被称为“二次革命”是因为()A.袁世凯废除了总统制,宣布称帝B.袁世凯接受卖国的“二十一条”C.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D.是革命派的意愿18.“国父”孙中山在临终前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A.没有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B.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19.民国建立之初,时人撰写了对联一幅:“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东西”。该对联讽刺的是()A.《临时约法》的内容B.清帝退位C.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D.军阀混战20.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人是()A.胡适B.陈独秀C.李大钊D.鲁迅21.周恩来曾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A.鸦片战争B.五四运动C.辛亥革命D.中国共产党成立22.《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这是因为()A.发动了辛亥革命B.建立了中华民国C.爆发了五四运动D.成立了中国共产党23.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新文化运动②中共“一大”的召开③五四运动④北伐战争⑤武昌起义。A.⑤①②③④B.⑤①③②④C.⑤②①③④D.⑤①④③②2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以下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7\n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①③②④D.③④②①25.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将领是()A.蒋介石B.李宗仁C.叶挺D.彭德怀26.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如果要实地考察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应该去下面的哪些地方()①井冈山②瑞金③遵义④南京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7.在长征途中,红军进行下列行动的顺序是:①强渡大渡河②渡过金沙江③四渡赤水河④飞夺泸定桥⑤爬雪山、过草地()A.③②①⑤④B.①②③④⑤C.③②①④⑤D.③①②⑤④28.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你认为毛泽为;“自行其是”的行为是()A.成立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建立革命军队,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C.领导工人运动,夺取中心城市D.确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9.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中共三大召开B.国民党一大召开C.黄埔军校的建立D.北伐战争的开始30.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A.吴起镇会师B.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C.红军度过金沙江D.召开遵义会议7\n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3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圈定各自的势力范围。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材料一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客在议会的演说材料二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图所示的租借地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势力范围?(2)结合所学知识,图一中香港岛被割占,与哪一条约有关?图二胶州湾租借地何时被强占?胶州湾的被强占,加快了哪一派别的救亡图存运动?⑶材料一中,英国认为应以何种方式侵略中国?得出这一教训的“团匪之事”指什么运动?《辛丑条约》是如何体现这一侵略方式的?⑷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这个“丢失的省份”指哪个省?“凡尔赛的调停人”将这个省份的特权转让给了哪个国家?由此引发的“示威游行”是什么运动?请写出最能体现这一运动性质的口号。⑸综上所述,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哪些因素造成的?7\n32.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近代化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走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系列变革。材料二请回答:(1)根据材料回答,中国1919年以前经历了哪几次近代化的探索?(2)图一最能体现的洋务派的口号是什么?主要是兴办什么工业?(3)图三人物领导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革命最终结束了中国的什么政治制度?(4)图四人物1915年9月主持创办什么杂志进行思想文化运动?(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呈现出了怎样的规律?2022秋泸县八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7\n一.选择题题号123456选项AADDAB题号789101112选项CDABBD题号131415161718选项BDBACC题号192021222324选项CCBDBD题号252627282930选项CBCDBB二.解答题31.⑴图一:英国;图二:德国⑵条约:《南京条约》;时间:1897年;派别:维新派)⑶方式:仍须以华人治华地;运动:义和团运动;体现:《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⑷省份:山东;国家:日本;运动: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⑸因素:外国列强入侵、国内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意思相近,任写一点即可给分)32.(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自强”;兴办军事工业(3)三民主义或;封建专制制度;(4)《新青年》;(5)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