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届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第七单元温故练习试题答案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2022届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第七单元温故练习试题答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22届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第七单元温故练习试题答案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A【解析】1940年法国投降,一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欧洲只有英国坚持抵抗,A项正确。2.C【解析】 彼得格勒起义较少的伤亡,说明临时政府的政策不得人心,已丧失了民众的期望与信任,故选C项。3.A【解析】 据材料“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可知,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是英国在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中用机器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印度手工业,反映出甘地具有反工业化倾向,故选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故B项错误;“回到纺车去”与材料主旨不相符,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4.D【解析】 漫画《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体现的是希特勒对外扩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故D项正确,A、B、C三项排除。5.C【解析】 材料“开始了反对以现有形式延续日英同盟的运动,以后又表示不论以怎样的形式更新同盟均不赞成”表明美国反对英日同盟继续存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材料表明美国反对英日同盟继续存在,排除A项;B、D两项表述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排除。6.B【解析】 1929年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了集体农庄,限制农民自由流动是为了让农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为工业化提供粮食方面的保障,故B项正确。这一做法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不给农民发放身份证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做法会加剧工农业发展的失衡,排除D项。7.B【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国家普遍衰落,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8.A【解析】一战前夕,德国资产阶级向民众灌输的就是他们代表着德意志民族,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德意志民族,这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结合一战前夕这一背景,可知德国极力在煽动民族情绪,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全民族和整个民族,而不是下层民众,排除B项;由“全民族”“整个民族”、“德国资产阶级”可知,这4/4\n是在指德国自己,而不是欧洲,排除C项;题干中的现象发生在一战前夕,这是在鼓吹民族主义,所以并不是宣传和平主义,而是在鼓吹战争,排除D项。9.A【解析】十月革命前,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规定,士兵以及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要服从苏维埃的命令和要求。这说明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权力,故A项正确;十月革命后,苏俄才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B项错误;此时处于两个政权并存时期,还未与临时政府决裂,故C项错误;此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没有控制全部俄国军队,故D项错误。10.C【解析】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二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于1918年夏,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故B项错误;据材料“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C项正确;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是在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11.D【解析】材料认为,虽然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性质等都是由俄国自身的矛盾造成和决定的,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材料并非只是说明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十月革命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之下发生的,故C项错误。12.D【解析】 材料“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战争的浩劫……失去信心……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反映了一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破坏,人们的信心受损,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故D项正确。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的问题,排除C项。13.B【解析】根据题干中“1916年11月”“两年以来”等信息,可知“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4.A【解析】1941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争刚刚爆发,丘吉尔认为此时反对共产主义是悲剧、是愚蠢的,这一演说目的在于呼吁对苏联进行援助,A正确;题干中,丘吉尔并未提出对德国的态度,排除B;C与题干演说主旨相反,排除;此时英国已经在抵抗德国,绥靖政策早已破产,排除D。15.A【解析】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在19世纪已经被推翻,但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外部面临着美国的政治、经济渗透和控制,内部存在着大地产制和军人独裁制度,反帝反封建是拉丁美洲各国面临的共同革命或改革任务。1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而出口量增多,反映出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以换取外汇发展工4/4\n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而出口量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17.B【解析】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故选B项。18.B【解析】 马恩河战役使德国占领巴黎的计划落败,西方战线陷入对峙相持阶段,德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境地,这对德国是非常不利的,故毛奇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B项正确。19.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可知,与之相似的主张只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提倡非暴力不合作,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20.A【解析】国际关系格局确定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国实力对比,在列强实力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国际关系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21.C【解析】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宣告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就此消失。针对形势的变化,列宁及时改变斗争策略,提出“夺取政权”的口号,故C项正确。22.A【解析】根据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参与战争中的后勤保障,支援协约国,故A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B排除。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也属于参与战务,C排除。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D排除。23.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初,俄军在前线的失利导致俄国国内陷入混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食品和燃料极度匮乏。由此可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矛盾的激化,故D正确;材料中所述是二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故A错误;气候恶劣且燃料极度匮乏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故B错误;政府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也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之一,故C错误。24.C【解析】材料信息“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指的是恢复商品和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粮食税是该政策的措施,故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工业全面国有化,故A、D错误;苏联模式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B错误。25.A【解析】4/4\n解答本题要仔细审题,材料强调的是“主旨信息”,由材料“这使得每次的总统换届选举都是一次高级人才的轮换,都是一次思想、观点的更新”可以看出卡德纳斯政治改革会促进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是从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故排除。二、非选择题26. (1)形式:垄断组织。部门: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3)意向: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准备: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结果: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7.(1)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成就: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苏联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原因:政府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人民的热情和奉献;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实行两个“五年计划”。28.(1)态度:支持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战争能够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2)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价值和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29.(1)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扩大;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2)思想:和平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运动:中国反帝爱国五四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德国纳粹党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被任命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英、法选民的反战心理,浓厚的和平主义情绪,促使英、法领导人实行对法西斯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最终导致凡尔赛体系瓦解。30.(1)主张:武力反对帝国主义;呼吁亚洲人民共同反抗殖民侵略。理论:新三民主义。(2)不同:孙中山:采用革命手段;西方列强不会放弃他们获得的侵略权益。甘地:非暴力方式;印度的宗教因素;印度社会发展比较落后。(3)是否顺应时代要求;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推动了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