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会泽一中2022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1.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是的(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3.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C.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 D.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4.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收视热潮。1723年,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但事实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惩治腐败不能仅靠制度建设B.雍正“养廉”制度不够完善C.“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D.自古至今腐败现象不能根除5.“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的设置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中央集权加强C.中央机构完善 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6.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的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7.近代中国某一条约“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签订该条约的战争( )A.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B.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C.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D.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8.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10\n9.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规定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1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材料中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3.“是你拉着俺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伐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反映的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A.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B.推翻列强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C.同北洋军阀抢夺地盘D.共同抗击日本侵略14.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15.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16.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17.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8.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可能也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10\nA.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中心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19.《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不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20.标语口号可以营造氛围、扩大宣传。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最可能使用的标语口号是(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C.“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22.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3.“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九二共识”的确定D.香港顺利回归祖国24.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首诗歌创作背景基本相同B.“乡愁”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C.“酷炎的夏日”是指日本的殖民统治D.两位诗人都渴望实现国家统一25.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个人崇拜盛行 B.强调阶级斗争C.社会秩序混乱 D.执法公正严明26.1971年10月25日晚上(北京时间26日上午),当联合国会议大厅的电子计票牌显示最后表决结果时,人们立刻沸腾了,雷鸣般的掌声、歌声、欢呼声汇聚在一起,犹如大的波涛,汹涌澎湃,回荡在会议大厅,经久不息。这是人们在欢庆(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7.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10\n28.1972年7月,日本成立了以田中角荣为首相的新内阁。同月,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会见中方代表孙平化等人时表示:“当前日本政府首脑访华、解决邦交正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时机是指(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C.中美苏三国关系走向缓和D.美国因越战无力控制日本29.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现行有效的法律。这表明( )A.我国法律更加健全,正走向制度化、法律化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1982年之前全国人大没有制定法律D.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30.2022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A.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B.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C.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D.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8、19世纪的历史舞台上,中华帝国和日不落帝国同样地自信和傲慢,不同的是,一方将自己的自信和傲慢建立在对历史的沉迷与无知之上,而另一方则是建立在对双方实力的充分了解之上。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堕落的开始。对于这个在近代史上对中国“作最沉痛之宰割”的国家,我们无法对它视而不见。——《大国崛起》材料二岁月荏苒,距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1997年,香港的回归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划上了一个句号。如今,历史的恩恩怨怨和刀光剑影都已经远去,曾经衰弱的中国正在崛起,而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也已褪去历史的光环,重新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我们有必要、也应该能够以正常的心态来审视这个曾经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屈辱和仇恨的国家崛起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大国崛起》(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鸦片战争给当时中国带来的痛。(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香港在1997年回归的原因。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10\n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以后的中国历史,尽管宪法的命运多舛,但宪法的精神一直维持不辍。——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生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6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4分)3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增长,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并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严重威胁中国安全;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中美关系的焦点及美国的承诺。(6分)10\n(2)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6分)(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6分)10\n会泽一中2022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答案:D解析:科举制是在当时体现了较为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其余三项与题意不符。2.答案:A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行省制度的影响包括了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但最深远的影响是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延续至今。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朱元璋并未分化相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元代“主荒臣专”,朱元璋直接废专臣——丞相,权归六部,皇帝直接统领,故B项正确;“实现权力集中”是目的,不是措施,故C项错误;“设内阁”始于明成祖朱棣,故D项错误。4. 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养廉银”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最终结果收效一般,究其根本是因为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很难根治是因为皇权至上导致的社会不公,腐败现象不仅仅是制度建设能解决的,所以A、B、C选项正确。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腐败现象是可以根除的。5.答案:D解析:题干引文描述了军机大臣的工作,由此分析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照皇帝旨意办事,因此体现了皇帝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6.答案:C解析: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拓宽了官吏选拔的途径,也扩大了统治基础,但之所以说它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关键在于官吏的任免权(用人权)都被收归到中央,并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从而强化了君权。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可知该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其余三项不合题意。8.答案:B解析:由“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是因为清朝建立后对发型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由“欲除满洲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主张“剪辫易服”是为了反对清政府,认为辫子是清朝统治的象征。由此分析,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B项正确。太平天国属于旧式农民起义,“与西方文明相对接”说法错误,A项排除;“提倡民主自由思想”属于辛亥革命的内容,C项排除;辛亥革命没有涉及宗教信仰问题,D项排除。9.答案:C解析:根据课本所学知识,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资政新篇》,其余三项均错。10.答案:C解析:从材料“东沟海战”“致远”等词语,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11.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可知,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余三项与题意不符。12.答案:A10\n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主要从促进国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角度肯定了辛亥革命所起的积极作用,所以答案选A,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产生的积极成果内容的理解,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清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最突出的积极革命成果,当然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远远不止如此。13.答案:B解析:根据“踏上北伐的战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伐战争,而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所以答案为B。14.答案:B解析:“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说明毛泽东实施“游击战”的战术来对付日本军队,为此,人民军队奔赴敌后,实行敌后抗战,故B项正确。15.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国民党想通过这一举措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并不是为了塑造政府形象,故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中国民党的做法会激化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排除C项。16.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另起炉灶”和站到社会主义阵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时间不符,A、D项错误。长江是我国的内河,列强在晚清时期攫取了随意进入我国内河航行的特权,而人民解放军的奋起反抗则是对列强这种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是为了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且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为也无法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7.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涉及的印度支那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涉及的是中国与苏联签定的条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18.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表现苏联对中国的争夺。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幵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故B项错误。1969年还处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时期,但此时美苏之外的国家也在崛起,多极化趋势初现,中国便是其中之一。尼克松认为在与苏联对话时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有利地位,说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故C项正确。1969年还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世界格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发生根本性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C。19.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A项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是说倒向苏联;D项与材料无关,且明显错误。20.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因此此时最可能使用的口号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A项正确;“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口号,故B项错误;“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0\n是1949年第一届政协的口号,故C项错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本题是时间信息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由此判定答案即可。21.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后还有许多民主革命遗留任务需要完成,A错。新中国成立时,祖国大陆还有上百万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B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的,D错。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由此可见:新中国,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故选C。2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已经建立,全国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故B项正确;政协成为政治协商的机构,故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故选B项。2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所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就是香港顺利回归祖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而非单纯的“一国两制”的提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已经回归而非《联合声明》的签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已经回归而非“九二共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4.答案:A解析:闻一多写于1925年《七子之歌•台湾》表达了台湾民众渴这回归的迫切愿望,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以及希望台湾早曰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余光中写于1972年《乡愁》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前者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者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A错误,D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和大陆分离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故B正确;1925年台湾与大陆分离是曰本的殖民统治造成的,C正确;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故选A。25.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A、B、C三项都符合“文革”时期的史实,只有D项不符。26.答案:C解析:“1971年”“联合国会议”判断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C正确;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7.答案:A解析: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首先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接着是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因此选A。B项材料未体现;C项错误,开始并未进行官方交流;D项错误,是先由民间交往,然后再官方交往。28.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美由对抗走向缓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故B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排除。29.答案:A10\n解析:“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了许多现行有效的法律”表明我国重视法制建设,法律更健全,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史实;材料反应的是法制建设问题,没有体现出“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排除D。30.答案:C解析:“上海精神”的内涵是体现大小国一致,结伴不结盟的特点,“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说明上海精神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C正确;上合组织不是区域经济组织,A错误;上合组织原则是“结伴不结盟”,B错误;上合组织是部分亚洲国家的组织,不是各国合作,D错误。二、材料题(40分)31.答案:(1)原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造成对英国的不了解,高傲自大;英国资本主义实力强大,并且对清政府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说明:使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受侵犯;高额的战争赔款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原因: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收回香港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回归后的稳定提供了保障。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要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把维护国家主权放在首位。解析:(1)根据材料中“一方将自己的自信和傲慢建立在对历史的沉迷与无知之上,而另一方则是建立在对双方实力的充分了解之上”,概括失败原因;第二小问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说明战争带来的影响。(2)第一小问从历史、民族、国家力量、政策保障等方面归纳香港回归的原因;第二小问据香港沦丧到回归的过程,把握历史的经验教训,谈认识。32.答案:(1)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建国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1)据材料一提到,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材料一中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它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依据材料二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33.答案:(1)焦点:台湾问题承诺:一个中国;从台湾撤军(2)原因: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苏联威胁中国安全;中国需要解决台湾问题;长期对抗使中国与西方外交基本隔绝。(3)意义:有利于打破中国外交孤立的僵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