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内蒙古2022年上学期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高二历史10月考试题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内蒙古2022年上学期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高二历史10月考试题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内蒙古2022年上学期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高二历史10月考试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命题人:姓名班级考号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正确粘贴条形码。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在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以备讲评使用。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  )A.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榷B.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C.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D.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3.风水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下列主张与这一核心思想吻合的是(  )A.道法自然,逍遥自得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贵君轻,仁政治民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记叙出处(吴章)治尚书经,……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汉书·云敞传》(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汉书·疏广传》(夏恭)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千余人《后汉书·文苑列传》(刘茂)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后汉书·独行列传》由此可见,当时(  )A.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B.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C.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D.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5.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已具有了人文精神6.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大学百年来的方法体现着典型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7.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8.某一历史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是指(  )A.儒家思想的产生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始得独尊D.三教合一9.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  )A.强调天人合一B.宣扬君权神授C.倡导大一统观D.劝君主行仁政10.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4/4\n11.山西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建筑包括禅房、太乙殿、送子观音殿、三教殿等。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北魏时期(  )A.建筑水平达到了古代顶峰B.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C.儒学已失去社会主流地位D.“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12.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13.“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4.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据此可知(  )A.“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B.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C.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D.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1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主要说明当时(  )A.李贽思想引起保守势力不满B.李贽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C.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政治环境D.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社会环境16.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亦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17.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D.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18.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  )A.印刷术的普及B.市民文化的兴起C.道教的正统化D.书法艺术的发展19.(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说明(  )A.文学作品曲高和寡B.文学形式没有章法C.文化发展的通俗化D.文学内容趣味低级20.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21.李白、杜甫虽写下不少优秀诗歌,但在唐代却未形成广泛影响,直到宋朝才出现广泛的受众群体。而宋朝人苏轼,其诗文每出一篇,人争传刻,他的碑、铭、墓志等文章一经写出,也立刻被汴京书商开板刻印流布。以上现象说明(  )A.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B.宋代诗歌成就高于唐朝C.苏轼的文学成就超过了李杜D.印刷术推动了文化传播22.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画面。这一画作可以反映当时(  )A.社会风尚的变化B.文人画流派的出现C.社会风气的开放D.风俗画技法的成熟4/4\n2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4.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A.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B.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C.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5.1933年6月,为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世界货币会议召开。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他的新政也没能完全治愈危机。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了战后经济繁荣。这表明(  )A.二战后全球经济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B.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C.罗斯福新政的对外贸易政策宣告失败D.美国的经济决策主导了世界经济发展26.2022年6月1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阿富汗提供5.2亿美元的贷款,其中2.054亿用于帮助回国难民,1亿用于支持阿富汗政府改革和经济发展,2000万用于提升阿富汗5个省会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2940万用于建设小麦和粮食仓库,6000万用于加强赫拉特省电力供应。下列宗旨或使命,与此举吻合的是(  )A.缓解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国际汇兑B.与贫困做斗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取消关税壁垒,促进自由贸易D.平衡不同权益和要求,促进地区经济合作27.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模式特点模式1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2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3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1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C.欧洲联盟D.东南亚国家联盟28.有学者评价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这主要体现在这一组织(  )A.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B.由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C.实行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模式D.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通29.2022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26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推动亚太地区包容性增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贸易壁垒及提高本地区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织(  )A.倡导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B.推动了成员国均衡发展C.致力于推进国际经贸合作D.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30.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会对一些美国现在的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和墨西哥征收高关税以促进美国国内工业和就业增长。这样会(  )A.增加反经济全球化讨论B.使环太平洋国家普遍受益C.大幅增加美国贸易总量D.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速度第Ⅱ卷(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含周而法夏。——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材料三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材料四 4/4\n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6分)(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2分)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2分)(5)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2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6分)4/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