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内蒙古包头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内蒙古包头六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包头六中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满分60分)1.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A.社会宗法观念B.血缘亲族团结C.家族观念流行D.散漫自私意识2.一位晚清在华的美国传教士在提到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此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世官制3.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推动文化的普及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5.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6.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24-\n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1.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  )A.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B.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C.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D.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2.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B.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C.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D.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4.爱国诗人黄遵宪用诗歌记录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事件,揭示了民族矛盾,表达了爱国情怀。其中“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相关(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7月29日至8月3日,六集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甲午海战120年祭》在CCTV-9播出。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A.虎门销烟B.淞沪会战C.百团大战D.黄海战役6.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24-\n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里所说的将日军“卡住”的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1.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一则宣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  )A.彻底放弃了反共主张B.根本上消除国共矛盾C.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D.组织全民族力量抗战2.“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这段话说明了()A.日本对中国有强烈的扩张野心B.日本是美国当时最危险的敌人C.中国抗日战场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D.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3.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B.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C.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4.1851年,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分封统兵作战的将领为王;占领南京后,设侯爵和王侯将相,建立各种官阶制度,这说明太平天国()A.已经建立起新型的职官秩序B.完成了建立近代农村秩序的任务C.没有提出再建工商社会秩序的方案D.失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5.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B.明显的限袁倾向-24-\n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D.强烈的排满色彩1.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辛亥革命前后的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清政府被彻底推翻B.中华民国宣告成立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辛亥革命实现了民主2.“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选自 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D.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3.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4.《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北伐战争、国民革命B.抗日战争、解放战争C.土地革命、抗日战争D.北伐战争、十年对峙6.-24-\n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如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22: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解放中国,建立政权1.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2.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蔵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政治制度C.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D.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4.-24-\n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A.村民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奋斗历程。你做为他的学习合作伙伴,请你为他提炼的关键词把把关()A.开天辟地错误B.生死攸关错误C.洗雪国耻错误D.用词全部正确2.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语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A.西方社会反对“一国两制”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C.“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发展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其中31题满分12分,32题满分14分,33题满分14分,共40分)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务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材料二 -24-\n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请回答:(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3分)(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4分)1.“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从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共14分)材料一 辽太宗为了统治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建立了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和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蕃汉分治”的双轨制官僚机构。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24-\n——摘编自刘本锋《试论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及意义》材料二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承认南京政府的领导地位。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才同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联合政府在延安正式建立,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中国两个政权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并存合作的局面。——摘编自李荣武、范丽梅《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材料三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来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摘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蕃汉分治”制度的主要内容,(2分)并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7年9月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合作局面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意义。(2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24-\n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4分)-24-\n参考答案:选择题1——5ACCAC6----10BDCDC11-----15DADCB16----20DBCBA21----25DDBAA26-----30ABDCD1.【答案】A【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可知这些现象由宗法制所致,故A正确;A项含BCD三项的内容,故BCD三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源”不符,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可知这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故C项符合题意;察举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孝廉,故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门第出身,故B项排除;世官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血缘关系,故D项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考试”。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答案】C【解析】A项符合科举制,但不符合军功授爵制度,排除。B项符合军功授爵制度,但与科举制无关,排除。-24-\nC军功授爵制度改变了世袭制,以奖励军功为升官加爵的筹码,大大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制的实施,使广大庶族地主上升为社会统治阶层,可见二者的共性在于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D项与两种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选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4.【答案】A【解析】材料中“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君主害怕自己不利的言行留在史书中。因此A项符合;B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中体现宋太祖只是不高兴自己的“误失”被史官记载,而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内容,认识中国重视史书传统对君主统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认识古代统治者为了宣扬自己,一方面需要史官记载其活动言行,但又害怕传统史官据实记事,记下统治者的缺点,存在矛盾的心理。5.【答案】C【解析】A.从材料可知,郡国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这应该是汉朝削弱封国设置郡县的结果,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使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小,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日益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B.材料反应的是地方郡国并行制,不是中央官制。C.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匈奴对边境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部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上升,有利于解决对外抵御匈奴侵略的问题。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汉景帝时期就开始削弱藩国,地方王国控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故选:C。-24-\n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朝政治制度的基本,侧重考查汉朝的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情况,要求学生结合汉初郡国并行制的知识来分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环境,汉武帝时期,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内部王国问题的困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等问题,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和了内部的诸侯国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就为对外打击匈奴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6.【答案】B【解析】汉初实行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故B项正确.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故C项应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对汉承秦制的理解.7.【答案】D【解析】A.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从题目所给材料并未描述,故A项错误.B.军机处一开始是为适应西北军务而设的,从材料中也可看出军机处并非由内阁演变而来,故B项错误.C.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D.雍正时以适应西北军务而设,后又“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可见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故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本题主要考查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8.【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从要求开埠通商、割地赔款到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实际上是逐渐控制清政府的过程,并最终控制了清政府,这说明清政府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C正确;-24-\n不是政治侵略,是以华治华,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的标志是《马关条约》,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题者意在考查学生对列强侵略中国由经济领域逐渐到控制清政府这一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近代关键是从这一过程表现深入到理论认识.9.【答案】D【解析】A.材料中说英国人认为战争是正义的,但中国人不认为,中国人认为是清剿鸦片的战争,说明中国人认为是不正义的。B.中国禁烟只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C.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是由国家立场来决定的。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进行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材料中双方都没有提到。故选:D。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要求广阔的世界市场,打开中国的大门,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性质是侵略战争,最大的影响是中国大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时代背景以及战争的性质。同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1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倭人竟割台湾去”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11.【答案】D-24-\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百团大战发生在1941年,而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排除ABC三项;黄海海战发生在甲午战争时期,D项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12.【答案】A【解析】材料中“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表明是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初期,而徐州会战是从1938年1月开始的,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至10月,故时间上不符,CD排除;根据所学,日本侵华的时间表是三个月灭亡中国,其计划被粉碎的是淞沪战役,故A正确,太原会战是1937年10月至11月,不足两个月,与材料中“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不符,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初期的淞沪战役.了解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淞沪会战虽然中国战败,但在政治层面上却是成功的,它将中日冲突成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提高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声誉,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战场的支持.13.【答案】D【解析】A.不符合史实,直接排除;B.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国共矛盾不可能根本消除;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直接改善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两党由对峙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排除。D.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故选:D。本题以共产党员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24-\n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解开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八一三事变后改编中共军队;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4.【答案】C【解析】本题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民牵制了大部分日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C正确;日本对中国有强烈的扩张野心是近代以来就有的,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未体现“日本是美国当时最危险的敌人”,排除B;“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选C。1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没有体现农民的要求,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土地和生产资料,《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都体现了对封建剥削制度的否定,故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考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内容的比较,寻求二者的共同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比较能力以及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掌握。《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因具有空想性而根本没有真正实行。2、不同点:(1)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前者把土地平分给农民,希望把整个社会改造成整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违背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具有落后性;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性。-24-\n(2)空想性的内涵不同:前者平分产品,违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要求发展私有经济、拥有私有财产的主观愿望;后者没有实行资本主义方案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即社会客观条件。(3)财产所有制上:前者主张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即财产公有制,反对拥有私有财产;后者主张资本主义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4)对农民阶级的影响:前者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者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1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及其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分封统兵作战的将领为王、占领南京后,设侯爵和王侯将相,建立各种官阶制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在于强调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无体现,排除。故选D。17.【答案】B【解析】“‘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表明责任内阁制有明显的限袁倾向,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行,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的法律)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1917年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18.【答案】C【解析】“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可知是强调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24-\n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19.【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结构的改变,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实际上只要从时间特征上来进行选择就可以正确作答。【解答】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公元前221年是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911年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成立。综上,B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ACD。故选B。20.【答案】A【解析】材料中“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说明当时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体现口号说出了他们的心声,符合他们的利益要求,故A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中工农武装割据是大革命失败后才出现,时间不符,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没有变化。故排除BCD。故选:A。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了解大革命的过程和革命任务,并了解大革命期间中共领导的工农运动。-24-\n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主革命中如何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21.【答案】D【解析】题中“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这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D项符合;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C项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大革命相关知识点。从国民大革命的背景中要了解当时革命的首要任务之一是结束中国军阀割据分裂局面。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涉及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队、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相关内容,要求掌握这些基础知识。22.【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打倒列强,除军阀”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依据材料“打倒土豪,分田地”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的内容,故D项正确,A项错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国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土豪,分田地”.本题考查对国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旨在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解答】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以用“开天辟地”-24-\n形容;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综上,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抗日战争是1931年-1945年,排除;国共对峙是1927年-1937年,走向全面抗战是1931-1937年,排除C项;解放中国是1946年-1949年,建立政权是1949年,排除D项。故选B。24.【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可知材料强调的重心是“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即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A符合题意.BD显然与题意不相吻合,当然结合史实可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并不认同各省分散的独立游击战争,C自然也不会是其真正关注的重点.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考查中共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考查学生准确解决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知识的掌握.中国共产党政策、方针的调整:(1)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和长征的胜利.(2)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正确路线:从城市转入农村,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3)对日本侵华: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4)逼蒋抗日,促成时局转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25.【答案】A【解析】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有:少数民族管理本名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制度.C.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建立的.D.只有少数名族自治的地区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选A.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影响,发展历程.同时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理解能力.-24-\n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26.【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皮特•鲍泰利教授的言论,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项正确。B项涉及的是民族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涉及的是基层民主,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涉及的是各民主党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需要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皮特•鲍泰利教授的言论的分析理解,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解答即可。本题以皮特•鲍泰利教授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可知这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的政治协商制度,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B。28.【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奋斗历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24-\n【解答】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97年收回香港,洗雪的百年的国耻。据以上分析,材料中对应时间的表述均符合史实,表述正确,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9.【答案】C【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本”,依据题干“1995年”,“12年后”即2022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香港回归十周年.题干材料由《财富》杂志否定香港的“一国两制”到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时代》周刊肯定香港的“一国两制”,其原因是因为“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促进了香港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考查一国两制构想对香港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1995年”,注意限定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和影响.3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1979年;②是20世纪80年代初;③是1994年;④是1992年,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②④③,故D项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史实的先后顺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史实的时间的识记.注意掌握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材料题:31.【答案】(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2分)(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3分)(3)措施: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3分)(4)保障: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4分,答对任意两点)【解析】-24-\n(1)本题古代监察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并解读相关材料中关键信息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监察官”注意设问的时间要求“秦朝”,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本目的”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作答。(2)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并解读相关材料中关键信息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政治制度”注意设问的时间要求“唐代”,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特点”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作答。(3)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归纳答题的能力。可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对国民地位的规定、中央政治机构权力运作方式的规定、采取责任内阁制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特权等内容归纳作答。(4)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从监察机构的独立性、监察制度的有效性、人民群众监察意识的增强等角度思考作答。注意题目中的分值设定,符合史实、言语通顺、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如下: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32.【答案】(1)主要内容:采用不同的制度管理契丹与汉族地区的事务,统治权掌握在契丹人手中。(2分)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文化融合。(4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2)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共积极倡导合作,并做出了让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6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3)理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解析】(1)本题考查“蕃汉分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突出特点和积极作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辽太宗为了统治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建立了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和南面官”、“一律任用契丹责族”概括得出。第二小问,依据“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归纳得出。第三小问,依据所学,从巩固统治、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角度归纳作答。(2)本题考查1937年9月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合作局面的原因,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才同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24-\n和所学分析得出。(3)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即可。33.【答案】(1)观念:古代中国:历代王朝轻视疆域划分,没有清晰稳固的边界;对边疆地区实行封藩邦属国的间接管理形式。近代中国:逐渐接受近代疆域边界观念,明确了领土主权意识;通过外交谈判划分边界;加强边界防卫和对边疆地区的管理。(4分)原因:古代中国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中华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近代中国不断遭到外国侵略,领土主权屡遭破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学东渐,逐步接受近代化理念,促进外交与国际接轨。(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2)意义:疆域边界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意两点2分,共4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题: 古代中国边疆观念:依据材料“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可以得出历代王朝轻视疆域划分,没有清晰稳固的边界;依据材料“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可以得出对边疆地区实行封藩邦属国的间接管理形式。近代中国边疆观念:依据材料“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可以得出逐渐接受近代疆域边界观念,明确了领土主权意识;依据材料“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可以得出通过外交谈判划分边界;加强边界防卫和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第二小问题原因:依据材料“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24-\n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华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依据材料“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近代中国不断遭到外国侵略,领土主权屡遭破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依据材料“……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可以得出西学东渐,逐步接受近代化理念,促进外交与国际接轨。(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积极意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与分析能力。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上述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疆域边界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