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包九中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I卷选择题(50个,每小题1.5分)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奴隶主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代“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4.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等级制5.著名学者程平山所著的《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一书,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历史资料证实了楚国是西周时周王分封的诸侯国。回顾历史,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6.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13\n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7.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周天子分封到卫国任国君,康叔A.可以不去朝觐周王 B.可在卫国领地内征派赋役C.不用随从周王去征战 D.不能建立自己的武装8.西周作为一代王朝,其国家结构上最本质的特点是A.统一性B.集权性C.松散性D.均衡性9.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强大的诸侯国A.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B.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C.有效地抵御了外族入侵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10.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请你判断,在西周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11.“‘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12.《左传》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说明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B.西周的分封者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13\n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国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13.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宗法分封制A.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B.依靠血缘宗族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与政权C.土地和人口层层分封,中央权力逐渐弱化,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D.激化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14.秦国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D.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15.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一句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16.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13\n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7.《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B.皇帝制度与世袭制C.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与郡县制18.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B.宣扬君权神授C.制造暴政依据 D.树立专制权威19.假如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20.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文字B.推行郡县制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21.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军事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13\n22.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代哪些制度的影响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②④23.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相互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24.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领地25.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6.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27.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B.封建制、大一统、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3\n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28.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29.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30.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31.“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A.军功爵制 B.世袭制C.察举制 D.科举制32.某学校开展课外活动,主题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如果你选取了“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不同点”为突破口,下列选项中你最有可能选择的正确答案是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直面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问题C.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33.据《资治通鉴》载:“13\n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的中央机构A.分工明确,互相监督B.互为补充,相互牵制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D.部门众多,相权削弱34.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35.“……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推行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学东渐的影响36.“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流行的俗语,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的哪一社会现象A.中央集权B.外患频仍C.强干弱枝D.文人政治37.中国古代具有监察地方官吏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刑部尚书④知州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38.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13\n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39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40.中国古代某地发生灾荒,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1.明朝人张岱在《夜航船·文官补服》中写道:“一二仙鹤与锦鸡,三四孔雀云雁飞,五品白鹇惟一样……”,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强化B.皇权至高无上C.宗法色彩浓厚D.等级制度森严42.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43.下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13\n。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们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A.选官制度的变化B.专制统治的加强C.监察体制的完善D.建筑艺术的进步44.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①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④这种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5.“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A.①③ B.②③C.③④D.①②46.下列制度中,对我国社会人际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礼乐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三公九卿制13\n47.中国古代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D.清朝时期48.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49.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C.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分工明确、抑制了皇权,并且降低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50.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该是 A.《史记》的记载B.秦简的记载C.民间的传说D.史家的学术观点 13\nII卷非选择性题(共25分)51.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凤凰网》(1)材料一中图示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6分)13\n材料三: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2)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4分)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4分)材料四: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材料五: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3)材料四说明了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请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中枢机构的大循环,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7分)13\n参考答案:1-5DCBAA6-10CBCDB11-15CCCBC16-20DBDCB21-25BDACD26-30CCBBC31-35CCADA36-40DADBC41-45DBBCA46-50CBBDB51(1)8分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③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2)8分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选官由注重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3)9分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举例: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13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